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铁观音存了15年就是“老铁”了?仓储好,铁观音会像普洱茶一样?

铁观音存了15年就是“老铁”了?仓储好,铁观音会像普洱茶一样?

2019-03-28 访问量: 32 茶礼仪网

铁观音存了15年就是“老铁”了?仓储好,铁观音会像普洱茶一样?

昨天,有朋友留言问到:铁观音是不是存了15年就成了“老铁”?如果“老铁”的养成都这般容易,简直扎心了!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老铁,必须以传统工艺制作的铁观音(现在市场上多称为浓香型铁观音)为原料精心储存多年才能获得的。

如果茶不好或者是清香型铁观音,无论怎么存储都是浪费时间。再者,就算茶好,但仓储不到位,存了也是白存。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一款好的老铁究竟是如何养成的?

老铁养成的基础

干净、干燥、避光,这是茶叶存储最基础的条件。

光照:光是带有能量的,光照可以造成茶叶内含物质的不良转化,影响老茶的品质,因此茶叶仓储时应注意避光,不能暴晒。

通风:老铁的存放需要尽可能地减少氧气的参与,因此存放老铁的仓库要注意减少通风。如果仓库温度过高,可以适当通风散热,但储存茶叶的小环境(存茶的罐子,箱子)要密封,减少氧气的进入。据老铁私人藏家介绍,采用密度更高的瓷罐或马口铁罐存放的老铁陈化效果会更好。

卫生:茶叶易吸附异味,这是窨制花茶的原理,也是茶叶变质(带异杂味)的原因之一,因此茶叶仓库必须保证干净卫生,而且仓库附近不能有异味源(厕所、化工厂、有油烟排出的餐馆等)。同时严禁非仓库人员进出仓库,防止蚊蝇鼠害,还应增加紫外光杀菌等。

温湿度:茶叶转化会产生热量,当大量茶叶堆放在一起后,环境温度会自然升高,而温湿度是影响茶叶内含物质转化方向和速度的关键。

低温低湿,转化受到抑制,不利于茶叶的陈化效果;高温高湿,转化迅速,茶叶会被快速催熟。而且当空气中的湿度达到80%时,茶叶特别容易发生霉变。因此低温低湿、高温高湿都不适合茶叶陈化。

老铁的仓储条件也是遵循这样的原理,但区别于普洱饼茶,老铁是以散茶的形式存放,对温湿度控制更为严格。一般老铁的陈化最适温度控制在15-30℃,最适湿度控制在60%-70%。

另外,茶叶陈化,应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加强监控。只有温湿度超过标准范围,才进行人为调控。并且老铁的仓库多选择在二楼以上的地方。茶叶堆放也要离墙离地,以防止地面和墙面返潮。一般要求离地约20公分,离墙约50公分。

老铁养成的关键

仓储条件做到干净、避光,温湿度适宜后,老铁还需要一个关键的控制因素:复焙。

复焙,即储藏过程中的再次焙火。四五十年前安溪民间存放老铁的都是用烟囱旁的吊篮,做饭的时候,下面生火,茶叶温度也会慢慢上升,高温会促进茶叶后熟转化。因此民间制成的老铁口感非常好,而且不会坏。

然而现在的工厂制茶,用传统的烟囱提温是不现实的。为此编辑询问了专业人士,了解到:“现在企业和老乌龙藏家,基本上都是选用不定时的复焙火来模拟传统储存环境。但复焙的温度不能过高,焙得太熟,茶叶炭化了,陈化的空间就被破坏了。复焙采用低温的焙火,行业内称之为走水焙火,主要是降低茶叶水分和促进茶叶后熟转化。”

此外,“走水焙火”还有防止铁观音返青(指叶片返绿,有青味出现,返青多见乌龙茶中)的作用。一般工艺到位的茶是不容易返青,但生产时工艺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的情况,例如焙火过急了,铁观音会出现返青的问题,抑或在后期储存过程中受潮了,也有可能会出现返青的现象。特别是存放二三十年的铁观音,茶存放时间过长,难免茶叶积累的湿气过多,又或者仓储中出现疏漏,此时走水复焙就是很好的预防或补救措施。

而在有一定仓储管理能力的茶企里,茶师们每年都会定期评定茶叶转化情况,观察茶叶内质的转化是否需要复火。若转化良好,是不会定时焙火的;如果需要,茶师才会对茶叶进行复焙,一般五年左右会复焙一次。同时茶师要时刻留心天气状况,如果出现极端湿热天气,茶师会增加焙火的次数,以保证茶叶的安全转化。

另外,前面提到的补救不是说茶坏了再用高温掩盖,而是发现温湿度超标后对茶叶可能出现不好转化之前的补救措施。而且为了不影响口感,一般老铁在出厂以前,会提前走水焙火,留足退火时间。

仓储好,时间才变得有意义

仓储是否到位,茶汤表现出来的口感是最清晰的。

仓储不到位,铁观音不能转化出舒服的老味,甚至表现不良的口感。例如环境不卫生或有异味源,茶汤香气会不纯,带异杂味;仓储湿度过高,茶汤虽然转化明显,但茶汤容易留有苦底。如果潮湿更严重的,茶叶滋生霉菌,即使后期通过高焙火烘干,也压不住茶底带来的闷馊味。

如果仓储环境良好,但不能促进铁观音内质的转化,通风、氧化或光照过度,一直被消耗,那十年二十年后,茶汤会很干净,但茶汤会变得淡薄无味。

仓储好,铁观音会像普洱茶一样出现新的口感转变。

五年陈的铁观音转化出熟香(甜果香);十年、十五年陈味开始出现,开始呈现木质类的香气和药香,茶汤稠糯;到二十年后铁观音的陈韵明显,色如琥珀,晶莹透亮,茶汤细腻甘滑,新茶的鲜爽,弱果酸和花香逐渐被纯正醇厚的陈韵和药果香取代,但茶汤的活力仍在,而且喝下后回味无穷,整个身体都是舒畅满足的。仓储良好的老铁叶底油润有弹性,没有炭化现象,且保持一定活性。

可以这样说,老铁,存的不是时间,而是时间带来的好的转变。

有用+10
分享

武夷岩茶有什么文化活动?故事传说有哪些?

武夷岩茶有什么文化活动?故事传说有哪些?

文化活动

自1990年以来共举办六届“武夷岩茶节”、三届“无我茶会”、四次“茶王赛”,大大地扩大了武夷岩茶的影响。武夷茶界人士及有关领导还多次到日本、朝鲜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区交流茶文化。

武夷山有关人员撰写出版有不少茶书、文章、光盘。主要有《佳茗飘香》《趣谈武夷茶》《漫话武夷茶文化》《武夷茶文化》(光盘)等。茶文章主要登载于《农业考古·茶文化专号》、《福建茶叶》等刊物、报纸。

由黄贤庚主撰的《武夷茶艺》(18道),经推练演出后,产生良好反响,且经久不衰,在国内广为传播,并到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地区演出,收到很高评价。

故事传说

1.大红袍的由来

一曰,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故当地县丞于每年春季(到来)亲临九龙窠茶崖,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膜拜,众人高喊:“茶发芽”待红袍揭下后,茶树果然发芽,红艳如染。

二曰:相传清朝时候,有一文人赴京赶考,行到九龙窠天心永乐禅寺,突发腹胀,腹痛不已,后经天心寺僧赠送大红袍茶,饮后,顿觉病体痊愈,得以按时赶考,高中状元。为感念此茶治病救命之恩,今科状元亲临茶崖,焚香礼拜,并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大红袍遂得此名。

三曰:大红袍因春芽萌发的嫩芽呈紫红色,远远望去,茶树红艳,因而得其名,故历史上亦有“奇丹”之称。

2.另一传说资料

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

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做青VS焙火,乌龙茶的工艺之争

做青VS焙火,乌龙茶的工艺之争

“嗯!这茶的火功很到位,茶焙得透,不仅不带火味,还能留住花香。”喝到一泡焙火度高、茶汤色泽橙红明亮、又带有清晰花香的乌龙茶,不禁让人想夸上几句。

一位在旁的做青师傅听了不以为然:“这茶不用焙就很好喝了。”

做青与焙火是传统乌龙茶制作的两大关键工序。然而,在现代专业分工明确的生产模式里,为了兼顾品质与产量,许多茶厂偏好采用“团队化”——即做青、杀青、揉捻(包揉)、焙火几个关键环节由不同的师傅来完成——的生产模式。这是工业生产线的思维:专人专事,集中注意力做好一个环节,可免去控制幅度过大出现首尾不能兼顾的纰漏。因此,掌管做青阶段的大师傅,其责任范围多止于初制的毛茶,后续的拣梗、焙火等精制工序,尤其是焙火,更是须由专人来把控火候,调整、修饰茶汤,延续做青阶段打下的基础。不管是做青或焙火,都是需要深厚功底的技术活,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做出好茶。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做青与焙火究竟哪个技术含量更高、更能决定一泡好茶的品质,成了让人争论的话题了。这种争论不仅止于做青师傅与焙火师傅之间的技术之争,更体现在传统工艺、新工艺或者审美格调的品味之争上。爱好轻焙火、或者不焙火乌龙茶的流派,认为做青是决定一泡好茶的关键,只要把青做好,根本用不着焙火,焙火不过是用高火去掩盖做青工艺的缺陷;而欣赏中高焙火的流派,则认为焙火是乌龙茶不可或缺的工序,火功的临界点决定了一泡好茶“耐玩味”的上限,而不敢焙火、吃不了高火的乌龙茶,其根本不过是茶底羸弱或不敢焙火的侧面表现而已。

做青:一泡好茶的基底

“做青”泛指乌龙茶从鲜叶到初制毛茶的工艺过程。更精确地说,是指茶叶在鲜叶轻度失水(或者说“萎凋”)的基础上,进入车间后开始“摇青—静置—摇青”的交替作业,促使茶叶外观、香气、滋味等发生一系列变化,直到“杀青”之前的工序,都算是做青。排除掉茶青(鲜叶)品质良劣的基础影响,“做青”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关键所在。

做青是一个去苦去涩、提香成韵的过程。一泡好的乌龙茶能够从原始的“树叶”蜕变成好喝的“饮品”、乃至值得玩味的“艺术品”,做青的工序至关重要。做青工艺好的乌龙茶,茶汤清澈透亮、香气纯净、滋味纯正、苦涩感低,反之,则可以概推其缺陷:例如青味过重,可能是摇青太过“保守”、或是环境的温度过低,使得带有青味的内含物质没有充分挥发或转化;又如茶汤浑浊、滋味不纯、涩感重,也能大致判断茶叶可能是做青时梗水没有赶透,或者杀青时机没掌握好造成茶叶“积水”。这类毛病一旦落下,后期便难以回天。这也是茶叶采摘讲究阴雨天不采、露水青不采的原因,因为干燥度不够的茶青难以做透。而做青不透的乌龙茶,后期再怎么调整,也如丑姑娘化妆一般,不怎么美。

做青VS焙火,乌龙茶的工艺之争

焙火:在做青的基底上稳定、提升品质

“焙火”是指茶叶在初制完成、进入后期精制阶段后,通过烘焙的方式稳定茶性、调整口感或者改变茶叶风味的过程。乌龙茶的焙火可以去除做青阶段难免留下的杂味、青味,同时借由温度促使茶叶内质再一次转变,改变茶叶的香气类型、滋味风格,降低茶叶的刺激性,进一步提升整体品质。

然而,焙火受限于茶叶做青阶段打下的“基底”,做青工艺如有重大缺陷,对焙火师傅而言是妥妥的“历史遗留问题”,只能调整,难以治本。就好像一个地基没有打牢的大厦,后续的师傅再有能耐,也不可能把楼盖得又高又稳。当然,一泡做青“完美”的乌龙茶,也可能在后期焙火的过程中一个不小心虎头蛇尾,乃至满盘皆输。茶叶焙火度过高,容易导致原有的独特香气散失、失去特点,或是焙火程度超过了茶叶的耐受度而“伤火”,使得茶汤空泛、饮之无物,甚至焙到炭化,失去茶的本性。

焙火的耐受度:茶青品质与做青工艺缺一不可

这里就要说到做青和焙火的耐受度问题了。一般来说,茶树鲜叶的底子越好,可以耐受的做青和焙火程度也相应更高。茶树鲜叶的底子和茶树的品种、山场、树龄、茶园管理、采摘等都有关系;而所谓更重的做青与焙火程度,比较直观的体现就是更重的“摇青”、更多次数的“摇青—静置”交替,与更高温、更长时间、更深刻的焙火等。

对于普通喝茶的人来说,要判断做青程度和焙火程度,比较直观的就是看茶汤颜色和叶底:未经焙火的茶,茶汤青绿泛白、叶底鲜绿无红边或少红边的,属于做青手法偏轻的;茶汤金黄、叶底绿叶红镶边,或红边比例较多的,则做青的手法偏重。而焙火越重的茶,汤色往往越深,气息越是内敛,滋味也渐转醇和。当然,这只是个概括性的总结,经验丰富的品茶人往往能通过茶的香气、滋味做出精确的判断,观汤色、察叶底只是验证而已。

市场上经营焙火茶的茶商,往往容易贬低轻火茶,认为焙火是考验茶叶底子是否够“硬”的关键,体质羸弱的茶,稍加焙火就泯然众人,茶质尽失。不过,除了茶青品质的影响,做青工艺的基底也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焙火的耐受度。

就茶香而言,茶叶有“低沸点香”与“高沸点香”,这里的“沸点”并非实指类似水一般的沸腾,而是指促使茶香快速挥发蒸散的温度节点。低沸点香如青味、杂味或浮在表面的“青香”、“生香”等,这类香气往往飘浮、与茶汤分离,禁不起高于70度的烘焙温度;沸点较高的香气如内敛的“花香”、“蜜香”、“果香”,往往较为清纯、内敛、持久,也令人愉悦,能在高焙温的刺激下转化出其他的香气,又称为“入骨香”或“落汤香”。

除了茶青品质的影响,禁不起焙火的“浮香”或耐折腾的“入骨香”取决于做青时是否把茶青做“熟”,当然,这也影响到焙火时温度的调整或对茶香的取舍。曾有武夷山正岩茶区的朋友很自豪地说“正岩茶底子硬,随便炖!”——“炖”是焙火的方法之一,类似煲汤一样以文火、长时间来促进茶性转变。炖得好的茶茶汤醇厚绵密,香气内敛,带着幽幽的花果香,深为老茶客所喜。然而,并非所有乌龙茶都耐得住焙(或者说“炖”)。

做青VS焙火,乌龙茶的工艺之争

曾实验性地烘焙极为清香的高山乌龙茶,最高焙温不过八十五度,烘焙过程弥漫着夹杂花香的青味,持续一个多小时后青味淡去许多,但也因表面的低沸点香随着青味挥发,开汤时香气大减,茶汤略显空泛——这就是做青时过于保守,没有把青做透,导致茶青内质没有被充分激发、青味又未能在做青时得以挥发所致。当然,这种茶往往是不焙火、冷藏保存且只喝香气的。

做青不足,焙火来补?

以做青见长的制茶师,往往不喜欢过多的焙火。有的甚至认为做青到位的茶,完全不需要再透过焙火来调整、修饰。焙火在他们眼中,或有等同于“遮丑”之意。这种看法也无可厚非。毕竟,市面上许多做青有缺陷的茶,经常喜欢用高火来遮掩,这是一种菜不新鲜、用重口调味以遮掩其不新鲜的逻辑,久而久之造成人们对“焙火”的误解。这种“遮丑”茶往往粗喝尚可,却经不起细品,茶汤的“甘”、“清”、“活”皆成败笔,且茶叶放一阵子,火味退去,因做青未透留下的青味杂味反吐而出,喝茶就变得如“吃草”一般令人难以下咽了。

事实上,焙火是稳定茶性、提升品质一项必要工艺,至于焙火轻重,应该视毛茶的品质、性相而定,所谓“以火调香”就是这个道理。至于调到什么程度算好,就看焙火师傅对茶的理解了。从实践层面来看,要完全把茶青做熟、做透,不再复火就能保持品质稳定,基本是件很难的事情。这不仅对工艺要求高,还要天气、环境的完美配合。然而,这种状态并非人为所能精准控制,在稍有差池的情况下,通过焙火来调适,把遗留的青味和苦涩感提除,反而是补救做青不足的不二法门。其次,对于有些杀青没有杀透的茶,长时间的焙火过程,也能有效压制残存的酶活性,使茶叶品质更为稳定。

当然,如果把焙火仅仅理解成调试甚至“遮丑”,就未免失之偏颇了。一款茶底好、做青到位的乌龙茶,如果辅以恰当的焙火,就好像一位天生丽质的美女,又兼以精致的妆容一样,本就是一件锦上添花的美事。更何况,焙火还能进一步降低茶叶的刺激性,使茶性趋于平和,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也是较为合适的。

从来佳茗似佳人,而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焙火程度实取决于个人之喜好,良好的做青基础结合适当的焙火工艺都能造就好茶。看似永无休止的做青与焙火所引发的品味争议,其中虽不乏话语权与利益之争,但归根究底,也是因为乌龙茶的工艺复杂又有趣,耐人寻味吧。(

国家质检总局抽查58种乌龙茶19种不达标

中国普洱茶网讯: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最新抽查结果显示,抽查的58种乌龙茶产品中,有19种产品不达标,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的立顿铁观音因稀土项目、上海农工商黄山经销有限公司的正香源安溪铁观音因稀土和感官品质项目不合标准位列其中。

其中,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立顿”牌铁观音产品(规格型号为50g/盒,生产日期为2011-01-14)被判不合格,不合格项目是稀土,标准值要求≤2.0mg/kg,而产品实测值为3.2mg/kg。

昨晚,联合利华在华负责人对本报表示,据初步了解不合格的产品只涉及一个批次并且已经全部回收。他表示稀土是属于土壤中“基底的东西”,不是人为向茶叶中添加的。今天联合利华公司拟就事件作出更详细的回应。

记者走访发现,该款产品仍在架销售。沃尔玛、好又多、华润万家、吉之岛、百佳等多家超市均表示,暂未收到政府和供应商的相关通知。

一位业界人士告诉本报,国内铁观音绝大多数来自福建产区,不排除有关产品可能是因当地土壤含稀土重金属所致。暨南大学食品研究中心主任傅亮表示,稀土是十多种元素的统称,而食物中重金属超标可能对人体造成多种影响,包括肝肾功能衰竭、影响神经系统等,但具体影响要看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