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知多少】若中茶赢得了明天,普洱茶市将会怎样?

【普洱茶知多少】若中茶赢得了明天,普洱茶市将会怎样?

提问者:旋转的门提问时间:2019-11-05
已采纳

  众所周知,从去年以来,普洱茶经历了一次过山车,如今整个普洱茶行情陷入低迷。面对这种状况各大品牌纷纷推出自己的主打品牌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过去,普洱茶市场的繁荣是炒作造就的,普洱茶企互相抬价炒作。而如今却不是那么回事了!

  中期茶被看好,不一定真"好"

  最近中期茶成为众多茶商热议的话题。尤其是下关中期茶就备受茶商看好,甚至有人觉得2015年下半年的茶市,中期茶会成为热卖茶。真的这样吗?

  看好不一定真"好",因为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就目前而言,市场上消费者对中期茶的"吸货量"并不足,反而有所下降。据消息报道,号有天下普洱茶仓的东莞,近期茶商、藏家正在悄然集体抛售中期茶,回流资金转战其他领域,这一重大举动在给普洱茶行业茶商预警"雪崩"来临,并会持续,请"做好过冬的准备"。

  中茶"大红印"以"经典"赢市场

  反观中茶,值得关注的是,中茶在茶市产上正在加强宣传推广。据业内消息显示,从中茶在市场上的销量,不难发现,尤其是"2015年中茶普洱经典再现大红印生茶"在个别城市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面对"中期茶"中茶并没过多的涉及,却在市场上赢得了自己的利益。这说明了什么?

  普洱茶行业低迷,并不是消费市场低迷,而是收藏市场低迷。随着普洱茶消费开始回归到理性的品饮市场,从投资市场走向消费市场。普洱茶虽然被称作"能喝的古董",但是品饮才是第一属性。不少茶商认为,普洱茶价格出现下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可以让普洱茶回归本源。如今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被过度炒作的普洱茶类将不再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因为,他们对茶的了解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对自己的判断更加有自信。"好不好,别人说了不算,还是自己做判断更为实际"。

  中茶在茶市如此低迷的情况下有"供不应求"情况实属罕见,至少说明它的推广其到了重要的作用,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大家会想,若中茶以"品质,品牌,信誉"赢得了明天,那么,普洱茶市将会怎样?大益、下关、老同志等知名企业下一步将会有哪些大的动向?

  总体而言,不管是做哪种种类的茶,销量最能说明问题,若人人都在夸你的茶有多好,但就是销售不出去或者销量上不去。你就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茶真的好吗?

回答者:爱茶艺回答时间:2019-11-05
有用+10
分享

【喝茶话题】:学普洱茶跟年龄有关系吗?

  在普洱茶行业,随时都在发生着一些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最近,笔者的朋友圈有人发了这么条动态:

 

  “【茶龄一年成王的反思】最近茶圈有个不好的风气,普洱茶企业宣扬民众品饮生茶,并且跟风举办品茶大赛,我觉得不靠谱,由于拼配,同一饼茶就可能有几种味道,更何况不同的仓储、冲泡、用水、器皿等,根本没有辨识性。今天看新闻,某普洱茶品牌在深圳举办品茶大赛,茶龄1年的90后姑娘成为史上最年轻的猜茶王,我暗自嘀咕:“若是真事,这得喝多少生普?还要不要命了!”

  其实,最近几年来,品茶大赛很多茶企都举办过,只不过玩法不一样,玩法的难度也不一样。大益茶去年举办的活动前期,笔者就收到大益寄送的50款茶样,目的是叫笔者去参加大益的盲品比赛。最终笔者也没有去参加,因为笔者感觉自己的水平不够,大益的玩法针对的是大益资深老茶客。另一个就是大益的茶品区别不是很大(泡淡点和泡重点是非常难分辨的,尤其熟茶)。这个游戏规则就无形中有了一个门槛。我们回到上面的那个茶龄一年成王的比赛,其实就是斗记茶业的百万大赛。我们先来看看游戏规则:“

 

  比赛规则

  在去年百万茶会的玩法基础上,今年的百万茶会在初赛阶段降低比赛难度:先喝一款指定茶,再盲品其他三款茶样,然后猜出哪一款与指定茶相同,简言之就是“三猜一”。

  很显然,这样的比赛玩法,即使你没有喝过斗记茶,但只要你喜欢喝茶,能记住指定茶样X的口感特点,能辨别出茶样①②③,你同样可以和资历较长的斗粉来一较高下。

  这一届百万茶会契合斗记茶业2015年「陈茶鉴道」活动主题,在比赛规则和茶样选择上,让参赛者可以通过实实在在的口感对比体验,领略新茶和陈茶的滋味转化,甚至不同品牌之间的茶的滋味区别,真正意义上开启普洱茶的品饮时代。

  具体如何操作,下面就随编者视角去看一看斗记营销总部的模拟赛吧。

  一、品鉴指定茶样X

  参赛者每人派发一张品鉴表,物料准备到位后,模拟赛宣布开始。茶艺师首先告知指定茶样X相关信息,例如X是1501大斗。然后冲泡品鉴,让参赛者了解这款茶的口感特点,留下记忆。

  二、盲品三款茶样

  随即开始准备盲品三款茶样,其中有一款就是指定茶样X,或者是X对应的陈茶或新茶。每人面前准备3只品茗杯,避免茶汤间的相互影响。

  采用斗记冲泡法,比赛茶汤选择两泡合一道,从第一道开始品饮,每款茶共品饮4道。

  茶艺师依次冲泡,由助理茶艺师分倒茶汤,让参赛者完成三款茶的四道茶汤品鉴。

  三、比赛得分标准

  店面初赛得分标准根据比赛规则而定,若是盲品茶样X,则从①②③款茶样中正确选出茶样X得三分,答对茶样X的名称得两分,答对茶样X的年份得一分(仅答对年份不得分);若是告知X茶样,则只需猜编号,名称及年份不列入得分。

  晋级制度

  8月—10月全国初赛阶段,每家斗记合作商可最终推荐一名优胜者进入区域复赛;11月份的区域复赛阶段,将通过两轮比赛决出全国30强;11月份的全国半决赛阶段,将同样通过两轮比赛决出全国12强;12月份将举行全国总决赛,通过三轮比赛,决出全国3强,即冠亚季军各一名。

  此次模拟赛,指定茶样X选择了1501大斗,再盲品801大斗、801玉斗、801上斗,经过7年时间陈化后的三款经典茶样极大地挑战了参赛者的口感感官,最后只有一人猜对茶样编号,看来不一样的比赛玩法也是颇具挑战。”

 

  简单来说,这个规则就是在短时间内喝4款茶,其中有两款是一样的,第一款是可以当做标本的,喝后面三款找到其中一款跟第一款一样就得积分,喝的时候并不冲泡并不猜年份、茶名之类的。这样,作为一个年轻人(甚至不喝茶的外行人,只要五官敏感,都很容易得分的)。至于原因,可以查看这篇旧文《【喝茶话题】:喝普洱茶时间长了还能喝出味吗?》

 

  那么现在回到正文,学普洱茶跟年龄有关系吗?答案是一定的,因为人的年龄越大,某些感官的反应已经衰退了,对某些方面已经感受不到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人喝大人的茶都感觉难喝,这并不是年轻人的错,是茶确实难喝啊,只不过是大人感受不到或者是已经接受这种难喝的味道了。

 

  看一个人学普洱茶到哪个层度,其实并不仅仅只是喝,还有泡,还有相关的茶知识、茶器知识等等。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一个人学普洱茶到了什么境界(境界不分好坏)。

 

  我认为是有一些规律的:

 

  首先,也是最基础的,能把茶味喝出来,然后能表达出来。当然,年龄的问题,有些滋味喝不出来也不必强求。茶好不好后面再说。

 

  其次,学会合理利用茶器冲泡茶叶,达到会喝会表达会泡的目的,因为生活中你并不是永远不泡茶。泡得好不好后面再说。

 

  最后,对茶叶有自己的认识观,这包括茶叶的好坏,茶叶的来源(茶山、原料、工艺)、别人的观念理解等等。

 

  一般逻辑是:

 

  1、是什么?

 

  2、对不对?

 

  3、为什么?

 

  生活中,要逐渐培养自己的认识观,我发现好多学普洱茶的人从来不去思考,普洱茶其实不复杂,仅知识理论,一个周的时间完全能学懂。但和普洱茶实物验证的时候,总不知所措。这应该就是喝得少,并且不动脑的原因吧!

世界最大普洱茶饼,陈化15年,你期待她是什么味道?

2003年,广东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准备投资兴建芳村茶城,希望做一个“镇城之宝”,他们跑遍了云南各大厂家,因为技术、运输的难度和风险因素,都没人承接这一项目。当他们在2004年初第四次找到我,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对前所未有挑战的渴望,我大胆接受了这一项目。经过认真的研究,反复试验,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仅模具一项,就花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在2004年11月24日世界普洱茶研讨会开幕之际,用传统工艺创造了普洱茶制作史上的这个奇迹。

这个奇迹直径3.28米,重量3.6吨,厚达37.6厘米,位于广州芳村,2004年获得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被称为世界最大普洱茶饼。

如今,这个世界最大普洱茶饼,已经陈化了16年。

据了解,这个世界最大普洱茶饼选用西双版纳百年以上易武大叶种茶为原料,当年由于现有的设备不能实现一次性蒸煮重达3600公斤的茶饼。六大茶山公司专门研发在模具的四周开设众多的蒸气孔,并将3600公斤重的茶叶分成四次,每次用半小时进行蒸软然后用压力达300吨的千斤顶进行2小时的挤压,使茶饼定型。所有工序完成后,将大茶饼置于通风处,进行4个月的干燥。然后花了5天从云南运送至广州。为了将茶饼王放上二楼,还动用了16吨的吊车,拆除了二楼的8米长的栏杆,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

我真的很想知道这个大饼会是什么味道,据说在3.6吨大饼旁,还有一个用样拼配比例的小饼是可以喝的。于是我采访了六大茶山掌门人阮殿蓉女士。阮殿蓉女士的回复让我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孩子的那份关爱,她做的每一款茶就像她的孩子。

那么她到底是什么味道?你是否也期待能品尝到她的味道?

用什么茶器泡普洱茶好?你的茶器选对了吗?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早在几千年前,茶就已经在中国人的客桌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上至王侯将相、文人雅士,下至平民百姓、樵夫猎户,无不以茶为饮。

迄今为止,人们闲话家常时还会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经成为了根植于中国人血液里的重要一部分。

最早,茶作为药存在,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演变成消暑解渴的饮品,而后又成为王公贵族和文人雅士推崇备至的待客之物,各种式样的茶器也应运而生。
中国人是个精致的民族,对身上的衣服,餐桌上的饭碗、酒杯都极其讲究,对茶器也有诸多要求。

我国最早的“茶具”史料出自西汉,辞赋家王褒在《憧约》一文中已经提到“烹茶尽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