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带梗的安溪铁观音味道如何?

带梗的安溪铁观音味道如何?

2019-03-28 访问量: 37 茶礼仪网

带梗的安溪铁观音味道如何?

铁观音含梗本是传统:采摘一般是一芽三叶,铁观音茶青从采摘到初制结束的时候都是茶叶连枝一同加工,而且在90年代前铁观音一直都是含梗存含梗泡。茶梗含有大量的茶多酚,特别是茶多糖、茶氨酸含量最多。

含梗存更好,且营养更丰富

茶叶在存储过程中,含梗存储,有利于茶叶品质持续优化,而且更不会变质。特别是传统老工艺铁观音,当地茶农都会存储多年而为药用,这种茶,更是需要含梗存储。茶梗含有大量的茶多酚,特别是茶多糖、茶氨酸含量最多。具研究报告,茶多糖可以有效降低血糖以及预防糖尿病。茶氨酸可以安神,是最健康且无副作用的安神饮品。这么好的茶梗,却人为地去掉,实在可惜。

茶梗制作茶叶时的大功劳

铁观音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一夜的发酵,茶梗和叶子会通过摇青不停地进行水分交流,制茶工艺叫走水。带梗是茶叶发酵的重要介体,只有通过茶梗参与发酵,才能做出品质优异的茶叶。有茶农曾经试过单独采叶子,虽然味道也还可以,但是水质轻薄,不够浓郁。所以好的铁观音都是带茶枝茶梗采制。

为什么市场上的铁观音都没有梗?

1.精品化需求:90年代后期,茶叶开始精品化,后来发展到过于苛求精致、美观的卖相。茶梗粗老敌不过“以貌取人”的世俗。

2.打小袋包装需求:铁观音营销不能不说是成功案例,第一个把茶叶分成小泡的茶,方便消费者泡茶,也很好定量。但打小包抽真空,如果有茶梗,袋子容易刺破,所以真空小包装,就必须没有茶梗。

3.制作不精,含梗苦涩:茶终究是喝的,初制时能达到完美的铁观音,少之又少,去梗后,可以去掉大部分茶的杂质。所以,当初制铁观音有杂质,去梗后,苦涩自会消除,且口感较顺滑。

4.被误解,难解释:铁观音去梗已经二十多年了,当你喝到带梗的铁观音,可能第一感觉,这是铁观音吗?

这茶能喝吗?第一感觉就是不容易被茶友接受,所以茶商都采取去梗,大家都去梗,你是含梗茶,怎么销售。

不妨泡壶带梗铁观音

茶是用来喝的,不管从健康角度还是从品茶之真味,不妨换一种方式来喝铁观音,特别是用传统老工艺或正炒正味的铁观音,别有一番滋味,口感更醇厚浓郁,内含物质更丰富,会给您带来更多的新鲜味觉体验。(文章来源:安溪铁观音茶叶文化,图片来源:南茗佳人)

有用+10
分享

正宗铁观音是什么颜色的?

正宗铁观音是什么颜色的?

铁观音是中国传统名茶,其独具“观音韵”,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口感吸引了无数茶友。铁观音多是油绿色的,但是市面上也有不少铁观音是青绿色、黑棕色的,这让很多茶小白疑惑了,究竟正宗铁观音是什么颜色的?

一般来说正宗铁观音的茶色包括:茶树颜色、茶干颜色、茶汤颜色、叶底颜色四个方面。

1、正宗铁观音茶树颜色

铁观音茶树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红心”铁观音,另一种是“青心”铁观音。业界认为,“红心”的为正宗的铁观音,“青心”铁观音为非纯种。

“红样歪尾桃”,是红心铁观音的主要特征,纯种铁观音植株为灌木型,树势披展,枝条斜生,叶片水平状着生。叶形椭圆,叶缘齿疏而钝,叶面呈波浪状隆起,具明显肋骨形,略向背面反卷,叶肉肥厚,叶色浓绿光润,叶基部稍钝,叶尖端稍凹,向左稍歪,略厂下垂,嫩芽紫红色,因此有“红芽歪尾桃”之称,这是纯种特征之一。相对而言,红心纯种比较难栽培。

“非纯种铁观音”,大致有红英铁观音/红英观音、白心铁观音/白心尾观音、白样观音及薄叶观音、竹叶铁观音、圆身铁观音、青心铁观音等亦称“假种”。新品种黄观音(也叫金观音)不应属于铁观音类,因为它是铁观音和黄旦的杂交后代,滋味和香气介于铁观音和黄金桂之间。非纯种茶树相对好栽培一些。

2、正宗铁观音干茶颜色

正宗的铁观音茶干紧结重实,匀整。颜色,按照工艺不同,分为清香型、浓香型、陈香型,香型不同颜色不同。清香型茶干色泽油亮沙绿,或鲜绿色,呈青蒂绿腹晴蜓头状;浓香型茶干色泽乌润,即乌油色(似柿饼着霜之色),看着有油的那种最好;陈香型干茶乌褐润,且色泽枯暗,而且随着年份的增加,色泽越发枯暗。

3、正宗铁观音茶汤颜色

关于铁观音茶汤颜色,无论是什么香型,以越清澈越好,暗淡浑浊者为次。

清香型:茶汤“清汤绿水”,汤色金黄,清澈明亮;浓香型:汤色深金黄色或橙黄色,滋味特别醇厚甘滑,音韵显现;陈香型:汤色深黄、褐色或红褐色,红艳明亮,味道温和,冲泡后微甜回甘,而且随着年份的增加,色泽逐渐变化,由深黄—褐色—红褐色。

4、正宗铁观音叶底颜色

铁观音茶叶的叶底颜色不一致,差别也很大,正宗铁观音叶底最核心特点是叶底向外翻卷,而其他茶类则相反。

清香型:叶底金黄或鲜黄、且肥厚软亮,呈绸面光泽,内质“音韵”独特,兰香馥郁,滋味醇厚甘鲜,回味悠长,有“七泡有余香”之誉。浓香型:叶底深黄或橙黄,香气纯正、带甜花香或蜜香、粟香,叶底带有余香,可经多次冲泡,茶性温和止渴生津,回甘性佳,温胃健脾。陈香型:叶底一般为褐色,乌褐软亮者佳,滋味醇和回甘沉香凝韵,绵甜甘醇。

台湾乌龙茶有什么发展历史?

台湾乌龙茶有什么发展历史?

乌龙茶是台湾茶业的支柱,源自中国福建,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以青心乌龙和冻顶乌龙茶享誉茶界,现在更加大发展高山乌龙,茶业给台湾的农业带来巨大的拓展空间,经济前景十分良好。

发展历史

台湾乌龙茶源于福建,但是福建乌龙茶的制茶工艺传到台湾后有所改变,依据发酵程度和工艺流程的区别可分为:轻发酵的文山型包种茶和冻顶型包种茶;重发酵的台湾乌龙茶。乌龙茶是台湾茶业发展的肇基者,台湾的植茶面积23000公顷,年产茶叶23000公吨,乌龙茶的种植面积占45%,即达10000公顷;乌龙茶年产量占65%,即15000公吨。乌龙茶是台湾的主要茶类。台湾茶业的发展,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茶叶一直是台湾的重要经济产物,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台湾的命运曲曲折折,历经不同阶段的移民,不同背景的政权统治,台湾岛在未开发前,孤悬海外,除了少数原住民外,是沿海渔民、流亡人士的栖护所。十五、六世纪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先有荷兰、西班牙的分占台湾南北,又有英国、日本两国不断觊觎,到了17世纪中叶(1661年),明朝遗臣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人,收复了台湾,在郑氏23年的统治中,汉人为台湾的开发奠定基础。

1683年清朝政府统一台湾,大陆沿海的同胞以各种方式纷纷移民而来,直到1895年日本割据台湾为止。在清政府212年的统治期间,台湾人口大量增加,台湾茶叶也因此根植下来。1810年(清朝嘉庆15年),福建茶商柯朝,将茶籽试植台北县,获得成功,于是台湾植茶就此传播开来。1858年(清朝咸丰8年),英法联军攻击中国,迫令缔结天津条约,规定台湾府为国际通商口岸,当时的香港英商怡和洋行曾派人到台湾来收购乌龙茶的粗制品。

1868年(清朝同治7年),英国商人约翰杜德(JohnDodd)深感台湾粗制乌龙茶,每年运往福州从事加工精制,再行包装以备运销,诸多不便。因此杜德氏乃聘请福州茶师,购进制茶器具,来到台北,从事乌龙茶的精制试验,获得成功,隔年,1869年(清同治8年),杜德氏将127860公斤的台湾乌龙茶以福摩沙茶(FormosaTea)的标记,装载了两艘帆船直航美国,大受欢迎,这是台湾乌龙茶首次运销国际的第一人。

1873年(清同治11年),台湾乌龙茶蓬勃发展,五家洋行在台北争购乌龙茶,使台茶售价节节升高,每60公斤乌龙茶从15元跳升到30元。当时台北一般茶商,莫不利市三倍,因而刺激各地之茶农,更加努力增加茶叶生产,开创了乌龙茶的黄金年代。据连雅堂先生所著《台湾通史·农业志》中:“夫乌龙茶为台北独得风味,售之美国,销路日广,自是以来,茶业大兴,岁可值银二百数十万圆,厦汕商人之来者,设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溪人,春至冬返,贫家妇女拣茶为生,日得二三百钱,台北市况为之一振。”

1881年(清光绪7年),台湾乌龙茶遭受世界茶业不景气影响,再加上台北之五家洋行认为台湾乌龙茶价格昂贵,无利可图,乃中止收购,致使乌龙茶有行无市,陷于困境,号称清代乌龙茶业之“碰壁时代”。当时,台北一般茶商,鉴于乌龙茶之市况,日趋不景气,于是迫不得已,将台北大稻埕一带之滞销乌龙茶,大部分运往福州,改制“包种茶”,普通称为“花香茶”。而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吴福源先生,亦渡海来台,独资经营“源隆号”茶庄,开始制造这种具有花香的包种茶,此为台湾乌龙茶改制包种茶之由来,台湾从事包种茶制造之先声。不久,泉州府安溪县的商人王安定、张占魁两人合办“建成号”茶庄,从事经营包种茶之贩卖。包种茶在台湾也就渐渐与乌龙茶并驾齐驱了。

清代台湾经营茶业者,设馆收购茶叶,称“茶馆”,茶馆的重要地位仅次于茶农,盖以当时台湾之茶馆,不单为毛茶的收购者,而且也是加工精制者,负责毛茶的收购再行加工精制,也经营外销箱茶的制造。茶馆又分两种:一为从事乌龙茶的茶馆称“番庄”;一为从事包种茶的茶馆称“铺家”;另外,兼营乌龙茶和包种茶的茶馆,称“乌龙包种茶馆”。

1895年(清光绪21年),日本统治台湾以后,台湾乌龙茶的市场已经大大不如从前,代之而起的是具有花香的包种茶。危机也是转机,乌龙茶为求解脱困境,逐渐在制造技术上求突破,彰显出乌龙茶的特色,于是以四分之三发酵的制造方法,具有果香味做为乌龙茶的主要特色,市场的反映很好,乌龙茶再度得到市场的肯定。而高级乌龙茶所特有的熟果香气,带有蜂蜜甘的滋味,外形黄、白、红三色相间,犹如婉约的“东方美人”,若加上一滴白兰地酒,更是芬芳迷人,因此,又称为“香槟乌龙茶”“东方美人茶”。到了1923年,三井公司更设立新式工厂,专门制做四分之三发酵的乌龙茶,销往美国,颇受欢迎。

台湾茶之初期发展史,唯独乌龙茶发其光辉。其后,虽有后起之包种茶,继而走红之红茶,随后抬头之绿茶,但历经百年,乌龙茶犹仍稳占台湾四种茶叶外销之首位,永不凋谢,实乃台湾茶中之寿星。乌龙茶自1869年输出区区数万公斤之后,到1879年,不过十余年,就一跃输出达五百余万公斤,至1885年竟突破八百余万公斤,到了1893年,达到最高峰,总计983万余公斤。直至1920年,台湾乌龙茶的外销始暂挫于包种茶,虽然如此,但乌龙茶文化对台湾社会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自从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至战争结束,台湾光复至今五十年来,台湾茶业以外销为导向的茶叶生产,发生了旋乾转坤的变化,外销市场节节倒退,至1990年以后台湾茶叶生产已不足供应内需市场,每年要靠大量的对外购买茶叶来满足岛内市场。但,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的茶叶对外贸易史仍然没有中断,乌龙茶每年仍维持有一千多吨的出口量。

浅析青茶香味类型的辨识

   青茶是一大茶类,商业上习惯称乌龙茶。青茶品种多,品质差异很大,各有其色、香、味、形的特点。但从审评角度看青茶品质,质量较好的应具有:外形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汤色橙黄明亮,香气清香高长,有似于水蜜桃香,滋味清爽细腻,叶底肥软,色泽黄亮,稍透红色斑点,叶缘红明。反之,外形松泡,叶质轻而色泽暗枯,汤色显红,香气呈足火或老火,滋味浓中粗,叶底暗褐粗硬,是青茶品质中下的特征,其中香气和滋味是重点。

   青茶大多以茶树品种命名,如铁观音、乌龙、毛蟹、本山、肉桂、佛手、凤凰单枞等,有几十个品种。这些茶,香味上虽有差异,但从审评角度看,不管采用任何品种制得的青茶依照其香味优劣,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型,即细腻花果香型、花果香型、老火香型、老火粗味型。现对四个香味类型柞一比较,并从制茶角度浅稠其原因。

  1、细腻花果香型

   这是青茶中品质最好的一类,其品质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类似水蜜桃或兰花的香气,滋味清爽润滑,细腻优雅,汤色橙黄明亮,叶底主体色泽绿亮,呈绿叶红边,发酵程度较轻。干茶外形重实,色泽深绿油润,大多用春茶和秋茶制作。如广东潮安凤凰单枞、福建安溪铁观音。

  2、花果香型

   它与细腻花果香型相比,香味类型相同,显水蜜桃香,滋味清爽,但入口后缺乏鲜爽润滑的细腻感,在青茶中属于二类产品经济价值也较高。这种茶大多产于秋季,制作条件与一类的相同,产量大致占青茶总产量的25%。

   3、老火香型

   老火香型的青茶,干茶色泽暗褐显枯,汤色黄深,叶底暗绿,无光泽。这类产品,由于鲜叶不十分粗老,香味上显老火香味,而无粗老气味。

   4、老火粗味型

   老火粗味型青茶,在青茶中是品质最次的一类,它的制作方法与第三类相同,但原料更粗老,大多是夏茶中的低档鲜叶,因而既有老火香型,又带有粗老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