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茶饼的松紧度会影响后期转化吗?

普洱茶茶饼的松紧度会影响后期转化吗?

2019-08-19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茶饼的松紧度会影响后期转化吗,常见的普洱茶一般就是以茶砖、沱茶、和饼茶的形式出现的。

这些都是属于紧压茶类的,其实有很多的朋友都是买了普洱茶拿回家用来收藏的,因为普洱茶的特性就是越陈越香,那么大家对于普洱茶后期的陈化有哪些了解呢?

紧压茶在最开始的两年内,由于紧压过程的加温加湿加压给茶品带来的影响,其转化速度会快过散茶(基于同样原料制程的前提之下)。而三五年之后,当紧压茶品由于紧压带来的增速条件释放殆尽后,散茶的转化速度就会逐渐追上并赶超。不过紧压茶毕竟经过了一个散茶所未曾经历的加温加湿加压的过程,其与散茶的转化方向会有所区隔。比如散茶茶质在存储过程中的逸散损失会大于紧压茶,散茶的香气就会不如同样原料同等年份的紧压茶。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的工艺之渥堆发酵: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

普洱茶的工艺之渥堆发酵: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

渥堆发酵的诞生是普洱茶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发明又一次破解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揭开了普洱茶陈化的神秘面纱。今天,我们将走进让普洱茶腾飞的另一只翅膀——渥堆发酵,来探寻普洱茶扑朔迷离的人工陈化过程。

在没有渥堆发酵之前,普洱茶的后期发酵主要是在长期储运过程和适宜的存储环境中逐步完成的。通过缓慢的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和非酶性氧化反应,来达到普洱茶陈茶所特有的品质风格以及“越陈越香”的独特个性。虽然人们一直推崇普洱陈茶,但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陈化过程却无法人为控制,为此,茶人们一直进行着不懈的研究。

普洱茶的工艺之渥堆发酵: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

1974年,这项研究终于有了划时代的突破——吴啓英先生通过多年刻苦钻研发明了“普洱熟茶渥堆技术”,极大地改善了普洱茶的品饮品质,将传统普洱茶漫长的自然发酵时间缩短为45天左右,并为云南省的现代普洱茶生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为生产工艺提出了规范的生产要求,实现了普洱茶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也为普洱茶走向全国、全世界提供了必要条件。

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于普洱茶的研究从工艺领域延伸到了内质和医疗保健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经过国际医学临床验证,证实普洱茶,尤其是经过渥堆发酵后的普洱熟茶在消肥减脂、防治心血管病上具有显著的保健作用。现在,日、美、英等国的普洱茶销量也在逐年增加,普洱茶已成为云南茶叶出口的主要品种之一。而这些与“渥堆发酵”工艺的息息相关。

普洱茶的工艺之渥堆发酵: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

“渥堆发酵”是指将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湿水后,堆放到一定高度,在酶、微生物、湿热三种动力综合作用下,引起叶内物质的相互转化,形成普洱熟茶特有风味的工艺过程。渥堆发酵期间大量有益菌种参与其中,不仅转化茶叶内含物质,减除苦涩味,使滋味变醇和,同时也消除了青臭味,成就了普洱熟茶的特殊香气。

渥堆发酵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检验水质、养地、制作工具和下料,值得一提的是养地。所谓养地就是提前为渥堆发酵营造一个没有异味并适宜发酵的微环境,保证发酵的品质。这里主要是指新场地,对于常年使用的老地则不需要。现在,普遍使用的发酵场地为水泥地,通常的做法是:水泥地上撒熟茶灰,再适当浇水,让场地充分吸收茶汁以此实现养地的目的。养地是否适宜渥堆发酵,则需要经验丰富的制茶师根据场地大小、季节、温度以及地面吸收茶汁的情况来决定。养好后的场地需要清洗干净,防止茶灰影响茶叶品质。场地和必要的生产工具准备好后,就可以下料进行渥堆发酵了。

普洱茶的工艺之渥堆发酵: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

普洱熟茶“渥堆发酵”工艺流程主要是:

1、晒青毛茶湿水。湿水量一般是毛茶总重量的30%—40%,茶叶的细嫩度高,湿水量则相对调低。

2、堆放。毛茶堆放一般为长方形或正方形,高度在1米左右,有利于创造集温条件。

3、盖上棉布。这个工序主要是为了保持水分、温度。但是并不是整个发酵过程都要盖住。有经验的师傅会根据堆子的温度,水分分布来决定这块布何时打开,何时又盖上,打开哪个位置,打开多久。

4、翻堆解块。这是控制温度和湿度的一个办法。一般说来,发酵过程的前30天,要翻堆4次。以后看成熟情况,有时需要第5次翻堆,翻堆是为了让堆子的茶叶发酵均匀,温度稳定。

5、开沟。这个需要有经验的预见性。茶叶渥堆发酵的成熟度基本靠制茶师对茶性的把握以及成品茶的品质目的来决定。开沟就是将堆子开成一条一条的沟状,一开始每天都要开一次,从中间对开。这样有利于水分快速抽干,堆温下降。这是一个关键过程,开早了茶叶发酵就不到位,开迟了会发酵过头。

6、摊晾。茶叶基本没有热度,水分也基本恢复正常后,就不再开沟,直接将茶叶摊平,晾干。

单看这个过程,似乎比较简单,但是,过程的娴熟,并不代表技艺的高超、品质的卓越。普洱茶的渥堆发酵,绝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匠心的传承和发展,因为在这每一道的工序背后,都凝聚着制茶师经年累月的经验和始终如一的初心:制好茶。(本文来源:一个制茶师眼中的普洱世界)

清宫御制普洱茶膏的特征

清宫御制普洱茶膏的特征

1、制作工艺的严谨与考究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考查大锅熬制茶膏的过程中发现,这种高温提取的方式对茶叶所含的诸多有效成分破坏严重,使其后续陈化产生障碍。他们借鉴宋代制作茶膏的工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酿酒工艺的精华,形成一套工艺考究、工序繁杂又十分合理的制膏方法。大体归纳,有如下几个环节:

①轻蒸、解块、淋洗。将云南上贡来的顶级团茶和饼茶进行蒸湿,然后解块,再进行淋洗,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

②釆用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方法,对茶叶进行发酵,促使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与分解;

③小榨去水、大榨出膏。采用压榨技术,先将水分挤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存的茶汁压出,并反复压榨,收汁:

④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层析出;其分层不同,品级也不同;

⑤收膏、压模。将分层析出的茶汁经低温干燥,获得稠密度高的软膏,再入模干燥后成形,但绝大部分是收成自然的散块,放入高档瓷瓶中。

这种工艺的好处是;一方面尽最大可能保留茶叶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获得的茶膏保留了茶叶中的精华;另一方面也为茶膏后续的陈化提供了“动能”,使茶膏的品质向更高层次转化。

这种工艺严谨苛刻,工序繁杂,费时费力,非一般作坊所能承担。它有点近似我们今天最先进的生物工程——低温状态下的萃取工艺。这在当时科技落后,没有先进的化验仪器及提取设备的前提下,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2、超贵族身份

从唐宋的茶膏到清代的普洱茶膏,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沿着贡品的这条线一路走来。几乎没有在社会上流通。这就使它从一诞生到后来的发展,极少被世人所了解。

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的出产量极少造成,平民百姓极难得到;二是封建社会的皇权意识,既皇室使用的物品绝不允许在民间流通,显示出一种至高无上的等级观念。就如清朝皇帝使用的瓷器,一旦打碎了,也在宫墙内掩埋,就连碎片也不允许流入宫外。同样,普洱茶膏的制作也成了对外保密的品种,特别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以后,除了宫廷御茶房,没有发现第二个生产普洱茶膏的地方。在清朝,能够得到它的唯一途径,是皇帝每年拿出极少部分赏赐身边有功大臣。而那些得到赏赐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饮用,把它当成高级药材存放,只是在自己和家人偶感身体不适时,才拿出来饮用,以达到驱病和强身之功效。这种作法实际上已经超出普洱茶膏本身的价值,赋予更多的等级色彩,是一种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徐亚和:普洱茶应区分“匠人”和“投机者”

徐亚和:普洱茶应区分“匠人”和“投机者”

(徐亚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茶叶专家)

有了国家标准作保障,普洱茶市场盲目炒作的乱象开始得到遏制,普洱茶迎来健康发展的时代。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徐亚和有着40年的茶叶研究经验,对于“一带一路”中国茶文明之旅系列活动,他认为这是“现代马帮驮着普洱茶讲云南故事”,是对普洱茶文化的正本清源。“普洱茶不仅指植物的茶,更指精神文化层面的茶,这个活动就是流动的文化沟通,吸收差异,也得到认同。”徐亚和回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普洱茶的产地和产量都不够好,“现在大叶种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较80年代翻了接近10倍,但是内销的途径还需要摸索和完善。”尽管云南普洱茶世界闻名,但国际市场上还没有知名的中国茶叶品牌,因此普洱茶作为中国茶叶的代表之一,走出国门势在必行。“经过几十年,云南茶叶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普洱茶能不能恢复口碑,找回云南茶尊的地位,还要继续努力。”

普洱茶的生长,得益于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高海拔、高树林、高水浸出物含量的“三高”让普洱茶的有执行无可匹敌,“大叶种”的栅状组织发达,让普洱茶的营养储存能力优于其他地区茶种。“云南孕育了这个物种,我们云南人就有义务让它被世人认识。”

谈及普洱茶行业的发展,徐亚和的担忧中仍抱着极大的期待:“首先是行业声音嘈杂,还有生产环节和产品鱼龙混杂的现象不少,另外在普洱茶国家标准的建设推广上一定要加大力度,以及我们应充分认识云南独有的初元茶文化的价值。”他指出,普洱茶文化就是一座大山,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并以科技性的眼光来挖掘,但普洱茶成为热点后,必然会引起不同目的的追随者,应区分“匠人”和“投机者”,向世人传达真实的普洱茶文化。通过“一带一路”中国茶文明之旅系列活动,云南努力向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展示真正的普洱茶,“烧茶、生吃、混食茶叶,这些云南独有的初元茶文化才能让人认识普洱茶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