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新“吃”法:番茄牛肉配普洱生茶

普洱新“吃”法:番茄牛肉配普洱生茶

2019-08-23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介绍: 牛肉 材料: 土豆,洋葱,西红柿,胡萝卜 做法: 牛肉煮开之后撇去血沫,或者干脆捞出来,洗净重新煮好, 配料有土豆,番茄,胡萝卜,洋葱,大辣椒! 油爆香之后放入土豆,西红柿,堵头,洋葱,胡萝卜,煸炒出香味之后,加水炖到8分熟之后, 倒入已经煮好的牛肉! 出锅之前放入辣椒丁, 盛出来拌饭,或者直接盛在饭碗里,味道都好极了!

天气慢慢冷起来了

不少地方都下起了大雪!

这个时候吃一盘热乎乎的牛肉饭,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牛肉煮开之后撇去血沫,或者干脆捞出来,洗净重新煮好, 配料有土豆,番茄,胡萝卜,洋葱,大辣椒!


油爆香之后放入土豆,西红柿,堵头,洋葱,胡萝卜,煸炒出香味之后,加水炖到8分熟之后, 倒入已经煮好的牛肉!


出锅之前放入辣椒丁, 盛出来拌饭,或者直接盛在饭碗里,味道都好极了!

油腻的吃完,别忘记喝点普洱茶,对身体很有好处,还能减肥!
更多茶艺 茶文化、普洱茶知识请访问普洱茶吧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有用+10
分享

古树普洱,新时代已悄然而至

古树普洱,新时代已悄然而至

今年普洱茶的情况超乎所有人预料,尤其是名山古树,很多人会有感受,上茶山,那不是收茶,而是抢茶。你还别嫌贵,你也别提要求,不是你想收多少,是看你人品能分你多少,让我想起都市抢房子的场面。即便是我们这种提前布局,长期合作,茶山少人知晓的,也是如履薄冰,不敢丝毫怠慢。一不留神,碰上软磨硬泡的主儿,茶农一心软,分一点给他,我就达不到量,没法和茶友交差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减产,有的茶区产量甚至只有往年的一半。而且不是个别地区减产,是普遍减产。

为什么会减产,这个没有结论。如果是小片区减产,那可能有各种原因,比如秋冬采的过猛等等。而如果是整个版纳、普洱、临沧全都减产,那就很可能是气候原因了。

从气象资料来看,却没有大的偏差。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无非是两个因素,一个是气温,一个是降水。滇南、滇西南气温去年冬天到现在属于正常偏高,降水正常偏多。一句话:没毛病。

有人说什么易武冰雹什么的,那个影响没那么大,最近几年勐海基本上都有,有的比这次大得多,有时还不止一次。再说普洱临沧保山怎么解释,没有任何极端天气。

目前我倾向于认为是前年冬天去年春天极端天气的后效果。那次低温和霜冻才称得上是n年不遇,连老茶农都说记忆中多少年没见过这个架势。但是产量却没有今年这么大的下滑。

为什么会有这种延迟效应,我还搞不清楚,可能是去年逆境胁迫导致生物钟有点乱了,今年茶树有点懵吧。当然这些只是假说,但我觉得比那些闭着眼睛硬说今年是极端天气的靠谱。

我们先不管减产的原因了,这个对我们要说的事儿影响不大。我们需要问问,为什么减产会引发这么大震动?当然是因为市场坚挺。

古树茶如果可喝可不喝,那减产只会导致涨点价,涨完了,觉得不划算就先不买嘛。可是今年是鲜叶普遍涨了30%以上,个别地方更离谱,但是一茶难求。这说明什么,说明这古树必需得喝,某种程度上,这就成了刚需。

这就有意思了。换句话说,古树茶荒是减产和市场发展共同造就的,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之前跟大家说过,古树茶这个市场,是总体健康的自由竞争的初级市场。最重要的原因是,古树资源分散的掌握在茶农手里,收茶自由竞争,炒作的影响面很小。

前几年,糊涂的央视每年都在谈普洱茶炒作,普洱茶泡沫,结果每年都被啪啪打脸,就是因为基本的市场关系都没搞清楚。作为资源拥有者,茶农根本就没有能力炒作,更没有能力操纵市场。

茶农应该感谢社会主义国家,导致茶树资源买卖受限,同时古树茶分散的特性,导致即使长期租树的模式,也只适用个别茶山。

即便茶商炒作名山,最终掌握资源的还是茶农。茶农有没有可能炒作呢,个别名山有这个想法,比如老班章,村委会想统一定价。但结果适得其反,定价反而抑制了市场活力,那一年卖的更不理想。这种计划经济模式早就在这个国家被证明无效了,不需要更多的实例了。

尽管说了好几年,但还是要说,古树茶这个市场,不是什么炒作和泡沫,就是简单的供求关系。所以,一旦减产,才会引发供不应求,价格大涨。别听那些专家分析,面对现实才有机会。

虽然在我看来,古树茶这个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一些基本常识尚待普及,但是大家求健康求好茶的需求是不可阻挡的。这一点近年来就不断的在拉动市场,我到北方的小县城,卖茶的门头都打着古树纯料,尽管可能难以入口,但市场的需求已不能再明显了。

在百度搜索指数上,名山仅仅一个寨子的搜索,甚至超过了别的一个大的茶类的搜索。这也印证着我之前说的。古树茶不是黑茶下面的普洱茶下面的一个分支。古树茶是一类茶,其他所有茶是一类茶。

往年,那些所谓的炒作,所谓的泡沫,我都感觉毫无压力。毕竟我们的独特资源,长期合作的模式,还是有一定的壁垒的。可今年的的确确感受到压力了。不止一个茶农告诉我,“外省人来了。”

深一度,先一步,是我们的口号,今年感受是,仅仅深一度,仅仅先一步,还远远不够啊,这是好事儿,压力也是动力啊。

这样一个时代,我会有怎样的建议呢?

对于茶商来说,要有大的格局,不要只盯着名山。要有独立的判断,品鉴能力十分重要。要有专业度,同样的茶山,要能脱颖而出。

未来,仅仅当名山茶的搬运工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以次充好更是无法长久。真正比拼的是专业度,是对古树的理解,比拼的是工艺、存储与原料的配合。

作为茶友,也是要有独立的品鉴能力,不要盲目追求名山。在客观品鉴能力提升的前提下,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有线索的存茶。当然,前提是存储条件要清晰(这点是目前市场的短板,有时间看看我们存储的文章)。

还有就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早收茶。一方面,只要这个国家大的经济不出问题,古树茶降价这种事儿就不用考虑了。另一方面,未来古树这种稀缺资源,受环境和气候影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更为重要的是,存茶本身带来的乐趣,那种经年陈化的岁月历练,是不可替代的体验。

特别声明:(微信:ishuocha)转发本文仅作交流,此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

解读白马寺品普洱茶的禅意

九朝古都洛阳,有号称天下第一古刹的寺庙——白马寺。白马寺北依邙山,南望洛水,青松翠柏,古木参天,梵殿宝塔,肃穆幽静。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某天晚上,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博奕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芒,君王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于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据说,当时驮载经书回来的是两匹白马,白马寺因此得名。今天,我们看到的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其形态似刚翻山越岭、长途拔涉驮经而来的浑重姿态,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营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为中国佛寺之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解读白马寺品普洱茶的禅意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无几,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部分门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都是为东汉遗物。寺内现存五层大殿,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
白马寺大门东走约300多米,有一座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造的十三层的齐云塔,直插云霄。齐云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原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金朝大定年间重建此塔,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白马寺建筑规模雄伟,现在的布局为明嘉靖时重修,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四座大殿。山门东西两侧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后院毗卢阁内的断文碑,刻有白马寺的历史,是寺内重要古迹,所传唐经幢(读床)、元碑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961年国务院将白马寺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又成立了白马寺文物保管所。现在,白马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旅游景点。

普洱茶膏的制作

普洱茶膏自清朝结束后,其制作方法也随之失传。我们现在除了从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能看到那个被静静放置一角的普洱茶膏外,其他的则很少了解。我们只知道它大体的年代,却不知道它详细的“出生”过程。我们从史料中及逃出宫中的太监口中获得一点它的信息,但也是很零散的,只是片言只语。

在这中间也有令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如果说宫廷普洱茶膏伴随清朝解体而失传的话,那么云南“大锅熬膏法”制作的普洱茶膏不应中断,应继续在民间流传。遗憾的是,它也失传了。

我们只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下达的任务,要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但这几个企业仅生产了一部分后,就停产了。很多人认为停产的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我们不知道,这次给援藏干部熬制的茶膏是严格按照云南“大锅熬膏法”的规程,还是当时中茶公司的独创?

但不管怎么样,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2004年,媒体突然爆料鲁迅的儿子周海婴要将自己收藏的几十克普洱茶膏捐献给国家博物馆,并拿出一小块(约3克重)在广州拍卖。一个富商花了12000元拍得,并当众冲泡品尝。受邀的专家在品尝后给出了一个结论:此块茶膏为清朝宫廷流传下来的茶膏。

自此,新的一轮“普洱茶膏热”旋即出现。与历史上不同的是,此次的“普洱茶膏热”融进了更多的现代技术。

2005年,中国第一个专门研发与生产普洱茶膏的企业——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在昆明落户,结束了普洱茶膏有产品名称而没有生产企业的历史。随后,又在2006年1月6日向云南省博物馆捐赠了普洱茶膏最顶级产品(也是非卖品)——普洱茶母,成为云南省博物馆2006年第一号收藏品。

普洱茶母

至此,现代普洱茶膏时代的大幕正式拉启。

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打破了过去单一模式,可谓集各路英豪于一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虽然很多的制造商都在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向传统靠拢,向清朝皇宫靠拢。但纵观各企业的产品,基本没有脱离三种生产模式。

一、大锅熬膏——云南传统工艺的延续

“大锅熬膏”是目前云南普洱茶市场中仍然保留的一种加工方式。

由于这种加工方式操作简单,对加工器具与场地要求不严,基本以手工制作为主,特别适合个人或小作坊的生产。所以集聚了庞大的生产人群。

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生产人群”,而不是企业,是因为这些产品几乎都具备“三无”特征:无厂房、无设备、无检测手段。在淘宝网上搜索,会发现很多类似这种产品。虽然它制作的人群最多,但市场份额却最少。在现代普洱茶膏的市场中基本处于弱势,不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