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本山茶口感

本山茶口感

2019-09-03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本山茶原产于安溪西尧阳,无性系品种。汤色橙黄或清黄色,味道口感清纯,略浓厚香气类似铁观音但较清淡。

本山茶的特点

外观:成品茶叶色泽砂绿,油光闪亮,条索紧结,沉重如铁;条索稍肥壮、结实,略沉重,枝尾部稍大,枝骨细红亮,称“竹子枝”,色泽乌润,具青蒂绿腹红边的三节色,砂绿细。香气高长,带兰花香、桂花香,滋味醇厚鲜爽,有回甘,轻微酸甜味,叶张略小,叶尾稍尖,主脉略细,舟浮白。 品质:汤色金黄明亮;开水一冲香韵浓浓扑鼻,香气沉稳持久;茶水入口润滑稍苦后返甘甜,带有蜂蜜之味道。

本山茶简介

本山因其长势和适应性均比“铁观音”强,所以价格比较便宜。一般消费者根本无法分辨其与铁观音的区别,所以很多茶叶店都将其当成铁观音来卖。其香气与铁观音虽然不同,但品质也非常出色,品质优良,香高品醇,同时也具有乌龙茶耐泡的共同特性,加上价格实惠,是爱喝铁观音的人们的最佳替代品了。此泡更是本山中的极品,口感、香韵都极佳。

青茶本山茶
有用+10
分享

从微生物学看武夷岩茶

从微生物学看武夷岩茶

我们对武夷山岩茶存在一个疑问:岩茶独有的“岩骨花香”,是精湛的制茶工艺塑造的还是特殊的地理价值的因素。如果是精湛的制茶工艺,是不是在其他茶产区(非岩茶产区)用同一种工艺也能将“岩骨花香”制作出来?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么多年,很多茶产区非常想搭上武夷岩茶这一高附加值的名品渠道,但大量的尝试都是失败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各地对“龙井茶”的复制是成功的?“龙井茶”最初是“西湖龙井”专属用语,但随后一大批诸神:如大佛龙井、浙江龙井(萧山)、四川龙井纷纷出现,且质量口感都不差,进而硬是将一个地理属性的名茶,转变为茶叶的一种制作方式。

可“岩茶”为什么就不能呢?根本原因在于“发酵”上。“岩茶”是半发酵茶,只要是发酵,就要有微生物菌群的干预。“岩茶”的“岩骨花香”始作俑者是隐藏在岩茶产区另一个加工者:独有的微生物菌群。这也就是为什么其他茶叶产区也懂得发酵,但始终制不出类似武夷山岩茶的原因:是微生物菌群不一样导致的。

我们在归纳武夷山岩茶时,习惯的说法是:一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二有丰富的适合制作乌龙茶的品种资源:三要归功于独特精湛的制作工艺。应该还有第四点,即武夷山独有的微生物菌群。这四者缺一不可。

其实,“半发酵”本身就是生物学的专属用语,与微生物紧密相连。我们之所以佩服福建制茶的先辈,是因为他们在生物科技还没有产生前,就已经通过经验的积累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微生物“千预”的路径。这条路径其实就是内源酶与外源酶交替作用的结果。我们以岩茶的“岩骨花香”生成为例。

岩茶的第一道工序“萎凋”与第二道工序“做青”(也称摇青),表面上是让鲜叶形成生理失水,实则是将茶叶自身拥有的酶系(内源酶)“激话”。使内源酶由最初的“结合态”转化为“游离态”,活性增强。“绿叶红镶边”以及岩茶最初产生的香气(青香),都是内源酶作用的结果。

随后的“杀青”,将内源酶的活性终止。除了保留茶叶初始的“青香”,并开始向“清香”转移(有绿茶的清香痕迹)。我们经常说的“半发酵”,其技术关键点在“半”字上,实际上是控制发酵的意思。这为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的发酵模式是以外源酶为主,具体工序体现在“揉捻”与“烘焙”阶段,这两个阶段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为外源酶敞开了大门,迎接“岩骨花香”的真正缔造者。

外源酶不是茶叶自带的酶系,而是来源于茶叶之外的微生物,是微生物的产物。这些微生物包括霉菌、细菌、酵母菌,它们有一个特性,就是属地性极强。

武夷山属于红色砂砾岩形成的丹霞地貌,在中生代晚期,发生了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有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因此,“岩”是微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之一,弥漫在武夷山脉各个角落,造就了本地区特有的微生物菌群。我们通常所说的原产地的概念,其实也包括原产地特有的微生物。

当武夷山岩茶进入到“揉捻”阶段时,伴随叶片角质层破损,茶叶细胞开始裸露于空气之中,当地的微生物乘虚而入,以茶叶中的糖为养分,开始快速滋生与蔓延,并生产出了大量酶系,即外源酶。外源酶对茶叶的“催化效果”远大于茶叶中的内源酶。“揉捻”过程中主力军是微生物中的霉菌。

当进入“烘焙”阶段时,“半发酵”的“半”字再次发挥作用,有意识通过高温与“走水返阳”逼迫微生物中的霉菌退出发酵的“战场”。而微生物另外两大主力:细菌与酵母菌开始登场。

细菌有极强的附着性与裹挟性,能够腐蚀“岩”的表层,并把它们“切割”成纳米级的微粒,使我们在品饮岩茶时十有“糯沙”感觉,是“岩”的一种特殊标记。所谓“岩骨花香”中的“岩骨”是由细菌完成的。这其中的嗜热菌(古细菌的一种)承担着主要工作,同时,另一种细菌,即大家熟知的乳酸菌将其“软化与包裹”,使得这种“岩骨”似有似无。我们品饮岩茶时感觉到的微酸,就是这种特殊的乳酸菌。

酵母菌是寄生在武夷山上壤表层中的微生物,准确地讲,属于野生酵母菌。它们最大的能耐是可以将周围自然环境中的花香吸附,然后在发酵过程中与茶的香气结合,形成特殊的“花香”。在“烘焙”时,由于高温条件,酵母菌内的蛋白质被分解,使初始的“花香”诱变为“果骨花香”中的“花香”就是这么来的。

因此,“岩骨花香”的形成,是由内源酶最先发起“攻击”,然后由外源酶进行精心雕琢在千呼万唤中形成。

但是,这里仍然有一个缺憾。我们至今没有对这一生物发酵路径进行科学解析,对参与发酵的微生物缺乏了解,包括它们具有的生物学意义,以及给我们健康带来的好处。因为这些微生物可能繁衍了几十亿年,是武夷山最珍贵的资源之一,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与科研价值。

实际上,武夷岩茶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就“岩骨”与“花香”而言,它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文学概念,一定有特殊的系列化学有机组分构成。传统的茶人似乎已经感知到它们的存在,只是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更不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武夷岩茶的味觉享受,陶醉于“岩骨花香”诗意描写和感官评价,而是需要给传统注入现代科学的力量,让传入中国百年的“赛先生”更多地走入基层第一线。(

乌龙茶加枸杞茶的功效,给你不一样的鲜爽滋润

乌龙茶和枸杞茶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茶类,它们有各自的保健功效,如果我们集这两者的精华和优点,会起到怎么样的特殊效果呢?一起来看看吧!

乌龙茶的功效:

乌龙茶不仅口感醇厚,韵味浓郁,而且具有神奇的保健功效,因此格外受世人喜爱。乌龙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1、乌龙茶中的茶多酚类具有抗氧化作用,而维生素C含量是所有茶叶中最高的,因此,长期饮用有助于延缓衰老,改善肌肤,达到美白效果。

2、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减肥茶。所以食物太油腻时,最好能够搭配乌龙茶,不但有饱腹感,还可以去除油。

正宗特级武夷大红袍HP378 浓香型乌龙茶叶减脂去燥 铁盒装 31.8元

乌龙茶知识连载十六


闽南乌龙茶产区数安溪产茶历史悠久,据《安溪县志》载:“唐五代越王钱倜幕僚黄夷简疾(病)退隐安溪别业,其山居诗有‘宿雨一番疏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唐末翰林学士韩亻屋 有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在阆苑岩岩宇大门有一副茶联云:“茗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五代安溪县令詹敦仁上任伊始,访查民情,足至龙门岩(今称青林岩),接受长老惠茶,写下《龙安悟长老惠茶作此代简》:“泼乳浮花满盏倾,余香绕齿袭人清。宿醒未解惊窗午,战退降魔不用兵。”在人际交往中僧人已将溪茶为礼品相赠送。茶名于清水,又名于圣泉。”清水岩位于安溪蓬莱山上,岩宇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依山面壑,重楼复阁,外形呈“帝”字型,天造地设,风景秀丽,景色迷人,素有“蓬莱仙境”之称。安溪《清水岩志》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沫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三株(茶)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与补茶经焉”。圣泉岩位于安溪泗马山左侧(官桥镇),岩宇始建于唐天祐年(905),岩高,登巅远眺,可望郡中清源山;岩后有泉出石中,清甘不竭;岩有产茶,香味甚佳(《清水岩志》)。从上述资料来看,唐末宋初安溪寺庙及农家都已有茶叶生产。

释超全《安溪茶歌》云:“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居人清明采嫩叶,为价甚贱供万家”“迩来武夷(茶)漳人制,紫白毫粟粒芽。西洋番舶常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清明是采制绿茶的季节,新梢一芽二叶或二叶,用这种初展的嫩叶制作的成茶,条索翠绿紧细,是绿茶上品,如果把清明采摘的嫩叶制作乌龙茶,其外形就不同武夷茶,可以说当时安溪生产的茶叶应属绿茶不是乌龙茶。

明末郑成功驻厦期间,厦门对外是开放的,贸易是自由的,不仅自建船队,川走日本、东南亚,允许海外商人到厦门来。同时有统管各行业买卖的“牙行”,买茶价格由“牙行”决定,故有“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 武夷岩茶在当时数量少,供不应求,商人为获厚利,于是“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从此乌龙茶异军突起,安溪茶在十七世纪间就仿效武夷岩茶制法制作乌龙茶。直至十九世纪,安溪茶生产的茶叶还是贬多褒少?《泉州府志》记载:“按清源旧甚著名,今几无有,南安英山及他处所产不多,唯安溪差盛,然也非佳品也。”可见当时安溪茶品质大部分还是低下的。既然洋人买茶的价格由“牙行”决定,茶叶在此时已经大量由厦门出口。当时海外商人常来买,武夷岩茶生产供不应求,商人为了盈利,当时安溪茶全盘仿效武夷茶的制法,从外观上很难分出它的差别,商人把岩茶与溪茶混杂出盘,阮氏则为“世道如此良可嗟”而嗟叹。

乌龙茶最早著名的是武夷岩茶,安溪茶的风味还未被人们接受之前,贬多褒少也就不足为怪。现在安溪茶已经成为乌龙茶类的主干,喝的人多了,声誉响彻海内外。郑成功据厦深化工夫茶法,发展了安溪茶生产,出现了安溪乌龙茶,更完整了功夫茶泡饮法。如今,安溪乌龙茶已引起世人的关注,成为乌龙茶类的佼佼者。1995年3月安溪县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