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膏的情怀

普洱茶膏的情怀

2019-11-15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茶膏代表着一种我崇尚的精神,那就是奉献!在融化自我中展现无穷的魅力!我爱茶膏,更敬茶膏!

茶膏已逐渐被人们熟知,它是一种被遗忘的养身文化,早在唐代时期就有制作,是一门较早的制茶艺术。

一块看似简单的茶膏,背后却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几经波折与磨练方能成型于此,任何时候,任何时间,它呈现给人们的永远是最美的一面,这就是所谓的茶膏精神。

茶膏使出浑身解数,将茶中的精华发挥的淋漓尽致,自己却融化在水中,呈现在眼前的是通透油亮让你禁不住就要去品尝的汤色,伴着屡屡茶香细品一口,被它那醇和厚重的口感吸引住了,入口由苦即化为甘,这不就是人生的味道吗?苦尽甘来。

是什么力量使茶膏能在沸水中乐此不疲呢?是贪婪?还是好奇?不,都不是。茶膏它一生就具备着奉献的精神,在清朝它作为贡品奉献给了皇帝,又以国礼的身份馈赠给英国使团,是最美的东方瑰宝。

我之所以喜爱茶膏,因为它能洗涤心中的尘埃,清除杂念,将心与心的距离拉的更近,是通往心灵最近的桥梁,如果生活中的我们能学会茶膏那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我相信这个社会到处都是充满和谐的气息。

在这座繁华的城市,生活与工作都是在急促的脚步中进行,所以在这里需要一颗清静的心,繁忙中抽空和朋友们坐下来,煮上一壶普洱茶膏,看茶膏在沸水中上下起伏,犹如舞者在偏偏起舞,娇美的身姿,伴着水流向四周蔓延散开,不一会儿,又如水中鱼儿在戏水,追赶着好像生怕被人们遗忘了,多么有趣,欣赏着眼前这极具动感的美景,心情亦随着放松下来,享受着茶膏带给这座城市中的简单艺术。

本人性格内向,平时除了喝茶饮酒,其余一无是处,正因此好,结了一群好茶挚友,昨日邀到一起斗茶,哈哈,开心之极呀!因为又品到了一普洱茶的上上之品啊,先不说茶质如何,报个年份吧,100年以上!恐怕听说的故事不少,但真正见到过的人却少之又少!单单是茶还不算什么,是一挚友送的贵重礼品百年茶膏!!!呵呵,当拿出来的时候,好安静!大家像是要见到什么怪物似的,急切,渴望,疑惑,......在每一位的脸上变换着,屏着呼吸,好像除了我泡茶的声音,就剩下空气在流淌了!

当茶膏置入汤碗时,看那红云漫漫散开,翻腾着,扩散着。。。。。。幽幽的茶香,漫漫飘荡了整个屋子,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百年前的时代。。。。。。品一口,幽幽的茶香里泛出淡淡的药香味儿,绵甜润滑,香气饱满,咽下后回甘生津的感觉一下子扩散开来,大家都禁不住的啧啧称赞,好茶好茶呀!当茶汤静止时,放在荧光显微镜下,哇!更神奇,经过多年的陈化,生出来点点的金色物质,像翻腾的浪花,不停的翻卷着,变换着,我们陶醉着,兴奋的议论着,直到午时,大家才散去,但留在嘴里的茶香去久久的没有散去。。。。。。打心底感谢这位赠茶的友友。也由此感谢为我国茶文化的发扬传承而作出卓越贡献的先人们!!向他们致敬!!聚平简之屋,品百年茶膏!

有用+10
分享

中国茶界批判|为什么普洱总逃不开“玄虚”?

中国茶界批判|为什么普洱总逃不开“玄虚”?


云南地理风貌独特、气候多变,少数民族众多,风俗习惯也很奇特,坊间便流传有“云南十八怪”一说。用“怪”来形容,并没有贬义,只是表达出一种不熟悉、不了解的口吻。对于云南的特产普洱茶来说,那更是如此。

普洱茶的水太深了。就连一些基本的问题,很多茶人都无法给出答案。我们想通过系列文章让读者和爱普洱茶的人厘清关于她的几个疑团。

普洱疑团之:为什么普洱总逃不开“玄虚”?

说起普洱茶,不论是刚入门的“茶小白”,还是“浸泡”多年的老茶客,往往都会情不自禁地说:“普洱茶水很深呐!”,而茶界也流传着“普洱坑,深似海”、“普洱之道,水深且浑”的说法。

之所以会觉得“深”觉得“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普洱茶圈是一个变幻莫测、尔虞我诈的“江湖”,更何况茶生来就与水密切相关。

其实,普洱茶并不“深”,“深”的是人,更确切地说,是人心。就其本质而言,它只是自然之物,或者说是一种日常饮品。然而,因存在树龄(原料)、仓储、时间等“变量”,加之各种引人入胜的“故事”,就很容易被一些所谓的“江湖大师”所挟裹,天花乱坠地披上“道”“佛禅”“经脉”等外衣,使人感到玄之又玄。

中国茶界批判|为什么普洱总逃不开“玄虚”?

知名作家潘灵曾说:

“我烦人家,是因为很多喝普洱的,都太喜欢装,故弄玄虚,好像普洱这饼太阳,发出的灵光,不沾佛,也要粘上道,实在不行,也得扯上禅什么的,一碗红酽的茶汤,硬要人为地填进一些特别的佐料进去。我每每喝茶,听那些个自以为是的所谓茶人,牛头不对马嘴地布施宗教,我就会反了胃。当然也有不谈宗教的,人家谈时间,一说就是千年古树的叶,百年茶庄的开业饼,一口茶水下肚,我都会有罪恶感:又喝掉了多少历史和光阴呀!”(潘灵《一段普洱茶的闲话》)

“道”“佛禅”也好,“经脉”也罢,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出就出在被“大师”们当成了忽悠人的手段。就拿最常提及的“茶气”来说吧。对于“茶气”是否存在,目前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大多数普洱茶爱好者是确信不疑。在他们看来,“茶气”饱满、内含物丰富的茶,在品饮后会引起身体的某种或系列反应。譬如,最常见的是发汗、打嗝,还有就是饮者感到放松愉悦。也有人试从科学的角度去解读,认为“茶气”是“茶进入人体后引起的药理作用与人的精神活动相结合的综合作用”。

“茶气”是大多数普洱茶爱好者是确信不疑的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副院长周红杰教授对“茶气”这个概念持保留看法,觉得它“有点主观、有点玄”。他不承认也不否认“茶气”的存在,而是认为“茶气”用来描述茶品质好坏时“缺乏专业性,并非科学的语言”,而且“很容易被引导和夸大”。

的确,就跟“茶韵”一样,看不见摸不着的“茶气”是种很个人、主观的身心体验,不论存在与否、如何正确定义,实际上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它让品饮者感到放松愉悦。

然而,“茶气”一旦被“大师”“挟持”,就立马变了味。他们神神叨叨地把品饮后的“体感”无限放大,进而“神化”,并有一套能自圆其说的理论。比如,在某个时辰喝某种茶(多数是有一定年份的老茶),“茶气”会走什么经脉,甚至可以“打通任督二脉”。同时,在喝茶时,“大师”也会要求闭眼闭口,防止“茶气”泄漏。

中国茶界批判|为什么普洱总逃不开“玄虚”?

连续喝过几道后,不同的品饮者出现了不同的“体感”。有人汗流浃背,有人打嗝放屁(笔者认为,普洱茶品杯容量通常较大,连续热饮数道,打嗝出汗是正常生理现象),有人感到手脚发热、满脸通红,有人感到某部位隐隐作痛,有人甚至能明显地觉察到“茶气”从脚底“冲”到了头顶,各有千秋。

当每个人说出自己“体感”时,“大师”往往会“神乎其神”地指出每个品饮者身体哪里有问题,而且有理有据使人信服,让“茶小白”或弟子们钦佩不已。若是有人表示饮后感到不适,“大师”则解释为“体质弱承受不来强茶气”。有时,遇到一时半会解释不来的,“大师”们就避而不谈,用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传说归传说,普洱茶是健康之饮,这无可厚非,且古人亦云“茶为万病之药”,但若说“茶气”强的普洱茶能“治百病”,这未免也太玄乎了。不过,这还不是最过分的。更有甚者喝完茶后,声称眼前“佛光闪现”、见佛见菩萨或是大彻大悟、涕泗横流。喝茶都能喝到这种“出神入化”的份上,离走火入魔也就不远了!即便品饮者真有如此不可思议的体验,也恐怕是强烈自我暗示的结果吧!

把普洱茶推向玄虚的另一种常见形式就是:一些“大师”、“茶人”,只要一喝普洱茶,尤其是老茶,张口闭口,不是谈玄说佛,就是参禅悟道。综观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脉络,茶跟佛、禅、道的关系确实非常密切,历代“借茶参禅”的禅宗公案也不在少数,品茶有所感悟更是爱茶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可是,这些也往往会沦为“大师”们的“布道”工具,一泡茶从头喝到尾,满嘴都是禅语佛法,摆出一副得道高人的模样!这种人,根本不是真正的修行者,而是被民国宗门大德袁焕仙所说的“佛魔”。

中国茶界批判|为什么普洱总逃不开“玄虚”?

更令人堪忧的是,他们还贻害了一批初学茶的年轻人。于是,这些拜了“师”的年轻人有样学样,纷纷换上素衣禅服,有的干脆直接穿了僧服,挂上念珠。品普洱茶时,不懂装懂,谈玄说虚,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

扒去这些“神魔”、“玄虚”的外衣后,暴露出来的往往是利益——推销观点理论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卖茶,为了盈利!当然了,也有一部分“大师”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江湖地位”。

不可否认,作为一种备受欢迎的茶,普洱茶因产地(山头山寨)、时间(树龄、仓储年份)、仓储环境等差异及其变化而使它呈现出的多样性。但是,它终究是茶,是一种饮品、一种商品,是物质的。因此,我们通过品饮,用感官体验感知它的色、形、香、味、韵。也许,每款茶的内含物含量、每个人的喜好及对茶的敏感度不同,使得每个人品茶后的身心反应也不尽相同,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同时,从精神层面来说,因每个人的学识、人生阅历千差万别,使得每个人对茶的理解、感悟也是千人千面,或浅薄,或深刻,或玄奥,不一而足。

日本茶道鼻祖、集大成者千利休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归根结底,普洱茶是用来喝的,不可将其“神化”,更不能“妖魔化”。把普洱茶请下“神坛”,走出迷思,令其回归百姓日用之道,才是真正的普洱之“道”。

为什么你冲泡普洱茶出不了需要的感觉?

为什么你冲泡普洱茶出不了需要的感觉?

喝普洱茶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同一款普洱茶同一种泡法同一个人冲泡,结果泡出来客户就是不喜欢喝。明明感觉什么地方都对了,就是茶味不对。那么你是否会怀疑是客户的口感问题?如果你这种怀疑了,那么只能说你走偏了。

作为一个泡茶喝茶的人,了解一款普洱茶的茶性,了解不同地域的生活习惯环境是很重要的。其实,一款普洱茶完全干燥之后,在短时间之内的滋味变化是很难觉察得出来的。那么也就是说这个茶的滋味相对的已经在短时间内是固定不变的,那问题的关键在于人吗?其实也不是的,一个人如果拥有敏感的味觉的话,不会突然间味觉变化差异很大的。那就只剩一个生活习惯环境的影响。

为什么你冲泡普洱茶出不了需要的感觉?

如果你能够在多个不同场地喝茶的话,对于这个应该有一个直观的感触和了解。下面我们来说几个地方的差异,比如昆明同城不同地。在一栋30层楼上泡茶喝茶,总感觉滋味是润的。在一层里喝茶,感觉滋味是苦涩的。

昆明,勐海,元江,易武等地方喝茶,虽然是同一款茶,但场地的变化,影响了茶味的变化。那么我们是以哪个地方的茶滋味为准?这就关系到生活习惯的问题。像笔者本人,经常在昆明,那么我认为喝的普洱茶滋味就是以昆明为准的。这对于做茶人或买茶人都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你冲泡普洱茶出不了需要的感觉?

如果你是一个做茶人,你的客户不在茶山上,在茶山上认为的好茶到了客户手里并不一定会被认为是好茶。如果你是一个买茶人,你买的茶叶在其他地方好喝,到了你的手里并不一定好,因为你的生活习惯环境跟说茶好的人的是有区别的。这无关普洱茶本身的品质。理解了这一点,想必你对于普洱茶滋味的认识更加深入,那么这种环境差异能否解决?

答案是不能的,因为你改变不了实实在在的环境。当然,你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这个环境的普洱茶。而选择什么样的普洱茶,是根据你的生活习惯来的。假设在身体上,钱上,时间上不是问题的话,大可以多买多喝多尝试。

只有喝得多了才能找到自己需要什么口味的普洱茶,只有喝得足够多,才能知道所谓的茶性为何物。毕竟,认为字意和认识词意的区别还是蛮大的。 

简要介绍茶马古道与普洱茶故乡

盛名享誉世界的黑茶普洱,有名的不仅仅是茶叶而已,作为普洱茶的故乡、马古道的发源地——云南普洱因产地一切富有生命的事物而栩栩如生。

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在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有“中国最大的避寒山庄”之称。其中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园——观赏百花园、名人名树园、国树国花园、奇花异会园、观跳舞草、神秘果、见血封喉树、见证植物界的绞杀王树、榕树的各种奇观等上万种珍稀热带雨林植物和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