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详解普洱茶四大产区(一)|震惊!原来这才是普洱茶四大产区

详解普洱茶四大产区(一)|震惊!原来这才是普洱茶四大产区

2020-01-09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茶山黑话“辨析普洱四大产区”系列节目

第一集硬核上线啦!

云南普洱茶四大产区到底是哪里?

听黑老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

深入辨析被误解了16年的普洱茶区

震惊!原来这才是普洱茶四大产区

2003年,全国各地引发普洱茶热潮,云南作为普洱茶原料产地,自北向南被分为了保山、临沧、普洱、西双版纳四大产区。

但吉普号团队依靠多年来“喝过的普洱茶能绕地球一圈”和“上过的茶山能绵延千里”的丰厚经验,了解到:

资深茶友心中的普洱四大产区原来是这些!

01 被误解16年,这才是普洱茶四大产区

在现代普洱茶语境中,普洱茶体系的原料基本来自于云南易武、勐海、普洱、临沧,因此这才是普洱茶的四大产区。

虽然在行政划分上,这四个茶区压根不在一个层级,不过,这四个茶区却最是经典,所产普洱茶的市场占有率相当高,可谓名山辈出,所向披靡!

02 一个被高估的茶区,保山

保山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气温低雨量少,目前尚有众多栽培野生茶区未完全开发,年均产茶量不高。

保山的普洱茶产业发展也相对落后,生产的晒青毛茶并不受重视,综合考虑后,如今已将保山茶区排除在外。

03 一个被低估的茶区,易武

易武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可谓处处有茶园。

易武种茶历史久远,如今依然保持着种茶、采茶、制茶的传统。年均产茶量大、品质高,以温润柔雅、蜜香回甘的口感著称。

因易武在普洱茶发展历史上的深厚底蕴和丰富的茶树资源,现今将它独立出来,把传统的西双版纳产区拆分为易武和勐海产区。

04 海拔和纬度才是决定核心产区的关键?

普洱茶的核心产区是围绕着澜沧江以及北回归线展开的。

云南的普洱茶,是分布在澜沧江中下游流域周边茶山山头的大叶种茶。澜沧江作为高海拔河流,常年的水汽滋养使得流域周边形成了普洱茶生长所需的独特优质生态环境。

新四大产区平均分布于北回归线两边。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气候环境湿热,光照丰富,再加上地势起伏较大,十分利于普洱茶叶的种植。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小黑,一起来梳理普洱茶新四大产区的历史发展轨迹吧!

普洱茶四大产区的历史发展轨迹

1 易武产区

迎来第二春的老头子

普洱茶的起点就在易武。

从清朝康熙开始的七十年间,易武茶作为进献皇室的贡茶,因价等黄金而成为茶人心中的珍品。悠久的古树茶种植历史奠定了易武产区丰富的种植经验。

易武也曾作为普洱茶的交易和集散中心名盛一时,当时的茶叶经由马帮销往全国各地,史称“茶马古道”。行走其间,处处都彰显着跌宕历史带来的厚重感,那是数不尽的繁华,望不穿的厚重。

如今时代风云变幻,普洱茶迎来复兴,易武人也敏锐的抓住了机遇,让茶区重新焕发新一轮的生机。

易武就像一位“迎来第二春的老头子”,他见识广,人生阅历丰富,曾经征战四方的身影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现今与时俱进的发展也将成为可期的未来。

2 勐海产区

热情有活力的青壮年

勐海是当之无愧的现代普洱茶中心。

勐海茶区在自然环境和纬度高低上与易武茶区基本一致,但却展现了不同的风韵风貌。

九十年代末期,勐海开始成为普洱茶的原料生产中心。星火计划的茶园改造、大规模国营茶厂的建设,都让勐海成为了现代普洱茶科技种植生产基地。

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如今勐海产区精加工生产量占云南普洱茶市场的80%-90%,是当之无愧的现代普洱茶中心。

勐海就像一位“热情有活力的青壮年”,他技术资源丰富,干劲十足,生产力强,带着千锤百炼的坚韧,肩挑起重任,走得平稳。

3 普洱产区

温润的大家闺秀

普洱因茶得名,茶因普洱得兴。

据史记载,普洱自古便是普洱茶的产地和集散地,是“茶马古道”的必经站点,清王朝也曾在此设立“普洱府”。普洱市原名思茅市,因与普洱茶的历史渊源,于2007年更名,而后名声大噪。

普洱森林覆盖率高达68%,号称“海绿明珠”,拥有众多普洱茶珍贵树种。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普洱主要以种植滇绿茶为主。

普洱茶热潮出现后,一些普洱名山头开始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如邦威,景迈,困鹿山,镇元,千家寨等。

普洱就像一位“大家闺秀”,温柔且富有内涵,那与自然万物和谐包容的特性,蕴藏着无限发展的潜力。

4 临沧产区

刚进入社会的热血小伙

临沧是普洱茶的多元宝库。

它认真而朴实:临沧产区是云南省产茶量最高的地方,从2004年开始,许多大小型茶厂纷纷进驻临沧。一直以来,临沧都以生产普洱晒青茶原料为主,站在茶产业链的基础线上将原料供应至云南各大茶厂。

它内涵有深度:临沧种茶历史悠久,其中凤庆县以盛产滇红茶闻名,被称为“世界滇红之乡”。

它年轻又亮眼:冰岛茶、昔归茶一经问世,便享誉全国,甚至一叶难求,这名重天下的冰岛五寨和昔归山便隶属于临沧市。

临沧就像一位“刚刚进入社会的有冲劲活力的小伙”,他积极的生活态度下藏着多面的灵魂,带着满腔希望和热血,努力往前奔跑,开启新的征程。

有用+10
分享

浅谈云南普洱茶文化茶源圣地曼妙倾城

拉祜族自称为拉祜,是用虎命名的民族之一,也称朋雅佩雅,意为葫芦的儿女,是典型的山地民族。

浅谈云南普洱茶文化茶源圣地曼妙倾城

舞动着脚步,追逐着歌声,小伙子们挥洒着粗犷与剽悍,姑娘们的笑容倾国倾城…第五届网络媒体云南行走进云南省普洱市,感受茶源圣地的热情奔放以及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的无限魅力。

普洱,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辖9县1区,103个乡镇,总人口254万,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普洱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86公里,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湄公河纵贯全境,有国家级一类水路口岸思茅港,国家级二类口岸孟连及18条边境通道,自然资源丰富,有“怀金孕宝”之誉。

同时,普洱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享有“绿海明珠”、“天然氧吧”之美誉。普洱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极具魅力。全市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0%。原生态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原始而神秘、古朴而奇异;佤族木鼓节、拉祜族葫芦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传承千年、魅力独具,让人流连忘返。世界旅游组织的专家感言:普洱是一个诗情的城市、浪漫的地方,就连空气都洋溢着浪漫。

除此之外,普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普洱茶”的故乡,茶马古道的源头。有距今3540万年前的茶树始祖——宽叶木兰化石,有2700余年的野生古茶树王,有1700多年的过渡型古茶树,有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树。全市茶园面积325万亩,其中现代茶园136万亩,野生古茶群落118万亩,古茶树18万亩,茶树林53万亩。普洱茶以独特的品位、特殊的保健功能和收藏价值,被人们称为可以喝的“古董”。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围绕数字化、标准化、功效化、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目标,全面实施“科学普洱”行动计划,普洱茶降血糖、降血脂等功能研究取得突破,“帝泊洱”速溶茶珍全面上市,普洱茶及普洱茶文化已成为普洱靓丽的一张名片。

美丽中国生态科考队考察云南普洱黄金产茶带-普洱茶


  中国普洱茶网讯:清晨7点刚过,古茶山的雾霭还未散去,31岁的哈尼族姑娘娜毛,已经来到山脚下有百年历史的制茶作坊,刚采的新茶已经送到,她要抓紧时间完成萎凋、炒青等传统工艺,制作茶饼。几乎在同一时间,21岁的实习工人杨根世,已经抵达现代化车间,按动按钮预热机器,准备开始一天的操作,制作速溶的茶珍茶粉。一样的茶叶,不一样的茶汤,洋溢的茶香却都深深打动着茶客。

 

  美丽中国生态科考队,昨天抵达云南省普洱市。这里,位于北纬22°附近,自然生态,有最适宜人居的环境。这里,是黄金产茶带,培育出的普洱茶,年产量10万吨,浸润全球近7亿茶客的心田。

 

  娜毛告诉大家:“哈尼族祖祖辈辈以茶为生,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父母经常告诫我们,深山采茶,只带走茶叶,要留下感恩。为了护茶,我们世代遵循这一守则,绝不破坏山里的环境。”正准备把普洱茶放入投料口进行科学提取的杨根世告诉记者,尽管用茶珍和茶粉速溶饮茶属于快速消费,但依旧保证茶的质量。“普洱绿色环保无污染,空气负氧离子指数过万,山间泉水可直饮,良好的生态杜绝了茶叶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入厂抽检合格率几近完美。”普洱茶叶局副局长刘伦自豪地用一系列数字加以佐证:“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0%,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两杯同样酒红色的普洱茶汤,摆在科考队员面前。一杯用熟茶饼泡制,口感挂喉回甘浓郁;一杯用茶珍沏制,气味恬淡清香扑鼻。原始与现代工艺共存,为生态的普洱茶,赋予了更旺盛的生命力。

逛中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普洱茶膏博物馆有感

  周末,约了几个朋友,去观摩中国茶膏博物馆,这是中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茶膏博物馆。路上,一向挑剔的朋友说,现在昆明博物馆很多,但有意思的却少,比如某动物博物馆,“对大人说太浅,对小孩来说不够有趣。”一句话,教育功能不够。

  好吧,牢骚和怨气才进到茶膏博物馆就被小伙子、小姑娘的微笑打散了。先被邀请到一楼的品茶室,看冲泡茶膏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透明的玻璃壶可以目睹茶膏慢慢融化的全过程,顺着水温,色彩蔓延扩散,很快,一壶开水变成了茶水。倒进玻璃小杯,倘若不是热气腾腾,会以为这是一场红酒会。我记得我博客里有人就在喝茶膏图下留言道:怎么红酒也可以温着喝?品饮了数款茶膏,两款茶膏印象特别深刻,一款红色小瓷瓶中的茶膏,会漂浮在水面,红色的茶汤如烟雾一般向下溶解,煞是好看,它有个喜庆的名字叫“红运当头”,相当的贴切;另一款是叫“玉龙胜雪”,黄色瓷瓶,里面的茶膏表面有一层类似白霜的物质,还是第一次见到,据说是茶膏的营养物质的天然结晶物。

  每次喝茶,都有喝茶的故事。朋友中有人第一次喝茶膏,还以为茶膏是一个新产品。品茶顾问告诉他,茶膏从唐代就有,陆羽《茶经》中介绍的制茶的几个程序,在“蒸之、捣之、拍之”三个工艺之间,随着茶汁溢出,茶叶就产生了膏化现象,只不过当时不被唐代茶人重视罢了。展馆里配有陆羽制茶工艺图,很直观地展现了唐茶的制作流程,到现在,还有日本人按照《茶经》记载的方式制茶。当然,许多刁钻问题,品茶顾问不能一一化解,她说,何不上二楼,都写在展板上呢。听介绍,这个博物馆的灵感来自观摩故宫的感受。北京故宫现在都还收藏着100多年进贡到皇室的茶膏,但因为大部分人都对茶膏不了解,加上故宫里宝贝实在太多,所以像茶膏这样的珍品被无意中忽略了。但翻开历史,又发现,茶膏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为中国养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是,蒙顿萌动了在昆明建造一个茶膏博物馆的想法,算是为昆明打造博物馆之城奉献一个小而精特色博物馆。品茶顾问说,茶膏是一种更高形态的茶,纯净而充满灵性。她引了一首韦应物说茶的诗: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源。聊因理群馀,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对我们来说,就是喜得美人言了,如此炎炎夏日,终有一地,即可饮茶,又可大饱眼福,增添知识,何乐不为?云南有的是大好山河,古六大茶山响彻华夏大地,至今还躺在故宫博物馆的茶膏就来自这些闻名遐迩之地,善良而朴实的云南山区民族,把他们最好的东西不远千里送到皇宫,之后又被皇帝分送给那些跋山涉水而来的外交使节,留下的,成了历史,化为文物的茶膏,见证了一个物种的奇迹。

  展板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文字与照片之间,人的思绪也来回穿越。不可言说的时间啊,竟然成为了普洱茶的精神内核。过去的六年中,我辗转大江南北海内海外,淘茶、寻茶、喝茶、品茶,在火塘边、在大茶树下、在丝弦管乐中,苦苦寻求茶于世人普遍价值,难道真的如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么?阻止我们滥情的是一面墙,墙上有一排我们不认得的字。博学如凌博士这般的人,也发出了求助的信号。这种神情,我在大理剑川的时候见过,为了一幅普通人家的对联,大家羞愧地低下头颅。我们这些搞文字工作的人,无法读全那副对联。眼前的字,有着汉字的笔画,也有英文字母的影子,既看得到书法的痕迹,又有着版画式样,也只能称呼其为天书。好在,有馆长。他介绍说这是徐冰的字。对,就是那个因为创造天书、地书而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家徐冰。徐冰以汉字为型,拉丁文为体,综合创造了许多字。墙上收录的有七个创意词语,分别为茶膏的特点:高贵(noble)、精华(essence)、纯净(pure)、便捷(convenience)、营养(nutrition)、安全(security)、科技(technology),真是好创意。我想,会有许多人因为好奇而刻意记住这些词语,“天书”背后,也蕴含着,茶膏虽然与茶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其依旧是脱胎于茶,它也脱离了农业、手工,转向与紧密仪器拥抱,正是这样的结合,造就茶膏不一样的地位。著名的茶膏专家陈杰在其专著《普洱茶膏——一种被遗忘的养生文化》中定义茶膏时候说,茶膏就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中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这是中西、新旧的结合,侧重的是美学,好的博物馆应该具备这一条件。

  100多年前,中国还没有一家博物馆。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说,博物馆能“开民智悦民心”,他的学生梁启超进一步说,开博物馆能振兴中国。从看一个国家拥有博物馆的数量,就能反应这个国家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程度。同理,看一个城市的博物馆质量,就能看出这一城市内在的精神特质。博物馆从它诞生那天,就扮演着迥异于其它文化机构的角色,它倡导收藏、展示、教育等等多种功能和理念,这就要求博物馆本身具备强大的经济能力方能完成这些任务。茶膏博物馆花了很大的空间来展示茶与茶膏的历史,从陆羽到赵佶、从陶谷到蔡襄,从赵汝砺到罗养儒,从熊蕃到乾隆,从赵学敏到鲁迅,这其中,有大名鼎鼎的茶文化开创者,也有许多不为人熟知的人,有帝王,也有平民百姓,有隐士,也有积极救世之人,因为爱茶,他们跨时空地连接到一起,华夏饮茶版图被激动、被围观、被传达、被解读。人畅游其间,会被介绍的声音指引、被灯光的落点左右,融在图片与文字中的故事与历史,留下太多思考的线索,从一粒小小的茶膏出发,我们体会到的就不在是一些词汇。而是代表了一个个时代的跌宕起伏、一群人的探索与追求。仅仅有这些显然还不够,既然能看到茶膏,了解了茶膏文化史,只能解决其历史根源。知其然,还要知道其所以然,进而要回答,这些历史带来审美层面,对于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茶膏博物馆提供了体验的空间,比如,两间品茶室,让人一进门就在色香味中首先认识茶膏,在展板中回顾先贤,进而深入到工艺层面。茶膏博物馆一样花了不少精力来诉求茶膏的工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许多人来说,宋代的“榨茶”并不容易理解,他们配着图也给出了详细的说明,好的方面也许是,在民间的语境里,冬天冰霜“榨”过的青菜,能够去除苦涩。茶膏工艺,除了介绍其发展,还要理清许多误区,这同时也回答了从云南土锅熬制到清代宫廷御茶房压榨再到现代科技低温萃取的必然,因为时代不一样,理念必须适合干净、科学以及卫生等要素,在一个食品安全卫生很成问题的年代,让人放心喝茶,指导人学会选择茶膏,博物馆完全了其教育的功能。一个多小时下来,我们再次回到品茶室入座,大家谈论的话题已经变了,朋友说,以后回家,一定要带茶膏给父母。这让我又想起另一个朋友,参观了法门寺的唐代茶具后,回来把自己的硕士论文选定为这些茶具的考释上。茶膏的追溯中,它再不是清晨绿叶上哪一滴转瞬即逝的露水,而必须是,树之泪带着穿过它的阳光,有声地没入尘土后酿造,等它转化成琥珀出世时,如此晶莹耀眼,你可以闭上双眼,但遏制不住崇敬与怀思,茶膏带着生命而来,你不得不去响应。

  幸哉,我们有一个精美的茶膏博物馆。(作者系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