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散茶好不好?

普洱茶散茶好不好?

2019-03-18 访问量: 29 茶礼仪网
  关于普洱茶的形态,你或许能想到七子饼、沱茶、砖茶,却很少想到普洱散茶。其实散茶也是普洱茶中的一种,只不过它在外形上没有多大的特色。但这样,其实也更显得此茶的随意、安静、自然朴实。

 

  但外形并不会影响茶本身的滋味,散茶的滋味也不会比其相同品种中其它任何一种形态普洱茶差。

  普洱茶多为饼状压制,是为了方便储藏以及运输,历史上一饼357克,七饼为一挑,方便计算以及骡马驮运。

 

  普通紧压茶分为饼茶、沱茶、方茶、砖茶等几种。当前很多人都感觉饼茶比拟好,这也是个误区。依照以前的说法,一二级作散茶,三四级作沱茶,七八级作饼茶,九十级作砖茶,然则目前的普洱茶,其外形与其质量早就无关了,砖、饼、沱、散茶等都有原料凹凸之分。

  其实,散茶相对于饼茶,更便于现饮。紧压茶在最开始的两年内,由于紧压过程的加温加湿加压给茶品带来的影响,其转化速度会快过散茶(基于同样原料制程的前提之下)。而三五年之后,当紧压茶品由于紧压带来的增速条件释放殆尽后,散茶的转化速度就会逐渐追上并赶超。不过紧压茶毕竟经过了一个散茶所未曾经历的加温加湿加压的过程,其与散茶的转化方向会有所区隔。

  不少茶友表示,茶饼因为做过紧压处理,摆放方便美观;散茶因没有做过更多的处理,陈化会更均匀,但摆放比茶饼更占空间。茶饼因在压饼时要做蒸软才可压制,因此在蒸压过程中更有利于让茶气的发挥,散茶则茶气要内敛一些。

有用+10
分享

15300元/饼!天价新品牌普洱茶疑炒作

    记者徐盛伟 一饼今年新出的普洱茶卖到15300元天价,足已令人咋舌;一个空包装盒居然也能卖5000元,就更匪夷所思了。继大益普洱被持续爆炒后,去年才创立品牌的雨林古茶坊近期持续升温,今年推出的7款新品开价从每饼2300元至15300元不等。坊间认为,雨林古茶坊引发的新一轮疯狂炒作将搅动本已炙手可热的古树茶市场,潜在风险应引起投资客的足够警觉。

    空盒也有人出5000元回收?

    上周,东莞某茶文化会馆举行的一场品鉴会上,资深普洱茶藏家吴先生首次见到这款所谓“高端茶”真容。

    “当时参加的茶友有四十多人,试了雨林古茶坊的7款茶,感觉不错,但价格高得吓人。”吴先生说。几款新茶中,便宜的2000多元/饼,最贵的“腾蛟起凤”居然要15300元/饼,这个价位在知名品牌普洱茶的新品中都不曾出现,更不用说是一个新品牌。所以现场试茶的人虽多,并没有真正成交,“新茶这个价我是不会买的,不划算。”

    “买椟还珠的故事重演了,空盒5000元起都有客人收。”东莞某炒家透露,雨林古茶坊“腾蛟起凤”尚未上市已叫价12000元/饼,现在最新的价格是15300元/饼,整件(10饼)15.3万元。由于雨林古茶坊在市场上非常热门,整件外包装的大红空盒也有人开始高价回收。更有甚者,“‘腾蛟起凤’的包装绵纸也被装裱后悬挂于厅堂。”

    南都记者了解到,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2年,以“只做真正的古树茶”为口号,今年陆续推出“腾蛟起凤”、“易武正山”等7款产品,新品上市仅两个多月时间。与大益去年推出的高端茶“龙印”千元左右的价格相比,雨林古茶坊的定价显然不在一个层次。

    昨日,雨林古茶坊广州营销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南都记者咨询时称,“腾蛟起凤”的最新拿货价为6 .8万元/提(5饼),但没有现货,需要的话可从客户手中调货。“今年的新品每个品种只生产了500件左右,已分给全国的经销商,我们自己不做库存。”对方表示。

    据称幕后股东实力雄厚

    据坊间传闻,骤然杀出的雨林古茶坊幕后有多个实力雄厚的股东,其中有不少是炒作大益起家的经销商,短短2年时间在云南茶区30多座主要山头建立了茶叶初制所。操盘者集“山头主义、资本运作、品质研发、市场开拓”之大成,以高价收购原料的方式从其他走高端路线的品牌商手中抢夺资源,从而掌控古树茶的定价权。此外,其不断对外强化的“山头古树”概念与大益的“台地低端”形象完全拉开距离,并借此拉拢了不少大益系的合作伙伴。

    有东莞茶商称,“今年在勐宋收购鲜叶是100元/公斤,雨林古茶坊就出价120元/公斤,有的山头收购价甚至翻倍,用这种方式抢夺资源。作为新来的搅局者,其产品的高位定价也势必会拉动高端古树茶的上涨。”

    “这种营销模式是精心设计过的,其实质是资本运作。”一位不愿具名的茶商透露,目前来看,雨林古茶坊的产品都还在经销商手上来回倒腾,很少流通到消费者手上。由于价格定得太高,已严重背离了产品自身价值。再加上新品牌的市场认知度有限,藏家投资此类产品存在较大风险,应引起足够的警觉。

    “山头古树”概念在行业盛行十多年来,一度成为高端普洱茶的象征。但由于茶商的资金、资源控制、产品品质、营销理念等各种短板,无法与大益、下关等一线品牌抗衡,极少有做大的品牌。作为后来者的雨林古茶坊,“山头古树”之路究竟能走多远,尚有待市场检验。

普洱茶叫七子饼的理由介绍

普洱茶叫七子饼的理由介绍

七子饼是普洱茶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形态,以往的茶饼都是357克,当然现今的茶厂为了饼形更丰满,制作成380克或400克也叫七子饼。七子饼是怎样来的呢?普洱茶叫七子饼的理由是什么呢?下面就做一介绍。

说法一:“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这是乾隆皇帝对七子饼的圣喻。普洱紧压茶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时间下诞生的。在老的度量衡中一斤有十六两,当时为了运输方便。把普洱茶“蒸而团之,紧压成型。”因七两重一片,七片装一筒,七子饼从而得名,现折合度量衡每片357克。

说法二:为什么七子饼只装七张饼?一种说法是七子饼茶原先是从唐代开始由边境贸易而得来的,简称茶马市,交易的时候是七张饼捆扎好外加一张饼一共八张过数的。另外那张分离的饼做啥用?用来上税。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357克×7饼茶=2499克,约2.5公斤。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刚好可以负重前行,先人早已算好了,旧时马帮就是这样运茶的。

说法三: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七”是吉祥数字,象征多子多福,七子相聚,圆圆满满。因此,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七子饼茶常作为儿女结婚时的彩礼和逢年过节的礼品,表示“七子”同贺。七子饼茶畅销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在海外华人中被视为“合家团圆”的象征。普洱圆茶是寄托,因此七子饼茶又称为“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

古时候制作普洱茶膏的方法

一、清朝皇宫的“压榨制膏法”

清朝皇宫的“压榨制膏法”与“大锅熬膏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生物科技的运用。代表古代科技的一个高度。这种制膏方法是借鉴唐宋时期压榨制膏思路,而形成的更高级别的生物科技。虽然它很原始,但渗透着超前的科技理念。

这种工艺的好处:①整个制作过程没有高温蒸煮,基本上是在常温下操作,保护了普洱茶特有的活性酶,这也就为制成的茶膏后续的陈化提供了“动能”,使茶膏的品质向更高层次转化。②容易成型,膏体没有“黏稠感”,可制成各种图案和模型。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的茶膏,一个个小块,尺寸与重量严格的一致,且上面压有精美的图案,就是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很多人试图用大锅熬膏的工艺复制故宫的茶膏,无论怎样下工夫,但就外观比照,都与故宫博物院里的茶膏相距甚远。③汤色通透,红艳明亮。按照这种工艺制作茶膏,你会发现,其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通透性极强,几乎没有肉眼可看到的杂质,红亮度极高。④就香气而言,新制作出来的茶膏“味薄”,但陈化一段时间后,一般是经过三年,其香气逐渐升高,且越陈越香。这是因为茶叶的香气形成有两个路径:一是高温提香,如绿茶、乌龙茶等,通过短暂的高温将茶叶中的芳香类物质激活;另一种途径是在常温的状态下,通过微生物产酶,酶产脂类物质,而脂类物质又生成芳香类物质。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然循环生成的系统,需要一个时间演化过程。正宗的普洱茶膏芳香类物质的生成就是源于这个途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再强调,高温对制作茶叶,甚至茶膏是一个大忌的原因。⑤尽最大可能保留茶叶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获得的茶膏保留了茶叶中的精华。

二、云南土司发明的“大锅熬膏法”

云南土制的普洱茶膏,即“大锅熬膏法”是谁发明的?在什么时期发明的?目前仍是一个悬案。我们目前所能查阅到的史料,只知道清代皇帝雍正给云南总督鄂尔泰所发的圣旨(1729年)。第一次知道清代就有“茶膏”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只能猜测,这种“大锅熬膏法”是云南先人借鉴中医药熬膏的思路形成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的中医药在清代已趋于成熟,并自成体系。其中大量的中药膏状药物,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已经有几十种,说明熬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大锅熬膏法”是谁发明的恐怕很难有一个定论。因为它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技术相对中医药界的人而言,几乎没有什么门槛。只能说是那个时代一个群体尝试的结果。“大锅熬膏法”的操作,极其简单,而且对生产工具与场地要求不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茶坊,只要有锅,有滤布就可操作,属于只要你愿意尝试,都会成功的方法。

1950年,为支援进藏部队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接受熬制茶膏3500千克的任务,结果仅制成42市担(一市担为100斤)运出。这次的制作过程基本上是沿用云南古代熬膏的方法。经试验一市担茶叶,可煎茶膏20~25市斤,那时省茶司每日约熬茶膏15.2市斤。这种熬膏的方法相比中药的熬膏要复杂了一些。仔细分析,部分提法也是错的,估计是有意识的误导。如提到原料中所说的“茶末”,茶末不可能熬出茶膏,茶末内含物质极少,根本熬不出“膏类”物质。凡是做过这方面实验的人都清楚这点。甚至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误以为“茶膏”就是用普洱茶的“废料”,即不能压茶的茶末做出来的。也有一些人听信这种误传,用茶末去熬制茶膏,却总出不来东西,不知道问题出在原料上,还以为熬膏的技术有问题。

另外是熬膏的老嫩度的提法。其实,熬膏的过程主要问题是含水量的把握,含水量大,膏稀,不能定型。含水量少,容易出焦屑(俗称过火烤焦的意思)。不存在老、嫩之分。历史上也没有膏体老嫩区别标准。因为它们最终都溶于水,只要溶于水,就无法辨别它的老嫩。其实,老嫩度只是一种说法,估计是熬膏人为强调自身熬膏的技巧故弄玄虚而已,别太当真。重要的是,熬膏的质量的好坏只有一条标准,在不出现焦屑的前提下,含水量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