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的冷思考

普洱茶的冷思考

2019-03-19 访问量: 33 茶礼仪网

  要全面提高普洱茶的品质,必须使普洱茶成为卫生、安全、健康的绿色天然饮品,这是云南茶人打造普洱茶产业面临的艰巨任务。

 

  走在昆明的大街上,细心的人会发现,茶铺、茶楼鳞次栉比,门头的广告大多打着“普洱茶”的标牌。若你到一个有些品味的人家做客,主人会问:“喝普洱茶吗?”若你不喝普洱茶,不知道普洱茶,那就意味着你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落伍者了。满城争说普洱茶,已是近年来云南,尤其是昆明的一个现象,这是普洱茶市场繁荣的表现。


  然而,按照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表明,云南的茶叶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产量居全国第二、产量值第三。如此大的反差说明,云南的茶产业还未成大气候,还未形成支柱产业。一个有责任心有良知的云南茶人,应该在这繁荣的景象下,对普洱茶作冷静的思考,推动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是对普洱茶消费市场的分析。普洱茶的消费者大体分为三类:

 

  一是普洱消费者,他们喝普洱茶,是基于解渴、爽口,觉得喝普洱茶舒服,喝了之后感到轻松愉快,又由于普洱茶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更让他们爱不释手。茶就是茶,水就是水,他们不会对普洱茶作深入的研究,甚至可以说他们不懂茶,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普洱茶保健功能的影响力扩大,他们对普洱茶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这些普通消费者是普洱茶成为强势产业最广大、最基础的成员。

  二是深入一层的茶人,他们在喝普洱茶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有品味的茶人,他们喝普洱茶已经超越了解渴、爽口的阶段,而要从中感受香、醇、韵、滑等等,看出品种、产地、制作过程是否符合普洱茶的基本要求,爱屋及乌,进而把玩、收藏普洱茶的茶具等。在喝到正宗、优质的普洱茶时,身体舒适,心情愉快;喝到劣质普洱茶会异常愤怒。他们的存在,对扩大普洱茶的影响和消费群体有重要的作用。

 

  三是茶人中的风雅之士,他们品味高雅,尤其能区分高品质普洱茶中细微的差别,香、醇、韵、滑仍是他们品普洱茶的基础,然而,他们更从茶汤中看见了春花秋月,阴晴圆缺,从品茗中品味历史,品味人生。喝普洱茶成为一种修养,而在喝普洱茶前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中国文化修养。他们对提高普洱茶的品质,对推动普洱茶成为一种修养,而在喝普洱茶前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中国文化修养。他们对提高普洱茶的品质,对推动普洱茶成为中国名茶,对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对普洱茶的品饮,提升了这个产业的地位。

  云南的普洱茶要发展壮大,成为强势产业,必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不必每一个喝普洱茶的人都要“懂”普洱茶,懂普洱茶是专家和雅人们的事。喝普洱茶不仅要成为懂茶的茶人的雅趣,更要成为不懂茶的寻常百姓生活的必须。普洱茶不仅是品味的象征,它更是大众的饮品,它来自普通的边地民族,本质上弥漫着平民的气息,喝普洱茶在它的原初意义上并非风雅之事,而是生活的需要,生命的需要。为寻常百姓提供从原料到制作过程完全合乎普洱茶基本规范的、安全卫生的、价格合理的普洱茶,是扩大普洱茶产业的根本保证。

  在人人关注健康的时代,要全面提高普洱茶的品质,必须使普洱茶成为卫生、安全、健康的绿色天然饮品,这是云南茶人打造普洱茶产业面临的艰巨任务。普洱茶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生产设备的制约,常常导致有害细菌的超标。

 

  作为保健饮品的普洱茶,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在继承传统生产工艺的同时,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将茶叶生产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引入普洱茶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全过程,精工细作,精益求精,创造和引进完全符合食品甚至药品生产卫生要求的厂房和设备,以生产出高品质的普洱茶。让它幽幽的陈香飘入千家万户的窗口,“香如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以它生动的茶味为人们的生活带去美的享受。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的耐泡究竟如何?它真的可以做到20泡吗?

  关于茶的耐泡程度这一点,这是喝茶的人绕不开的一件事,毕竟几泡之后再泡就效果甚微这件事不能每次都拿喝了再说这样的理由去试,而且去买的时候,茶店里就算是允许你在哪测试,但是你的时间估计难以允许。

 

  俗话说,古树耐泡,小树台地不耐泡,但是这不够全面准确,而且也正是这样的观念才使得很多人错失了手中的好茶,与真正值得一品的好普洱擦肩而过。

 

  茶的耐泡度本质来讲是茶叶中浸出物的释放快慢所导致的的,所以,浸出物含量越高,释放速度越慢,那么它就越耐泡——其实,仔细研究一下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诡异的问题:

 

  浸出物含量高的,偏向于嫩茶叶,释放速度快,不耐泡;浸出物含量低的偏向于老茶叶,但是老茶叶的浸出物浸出速度又偏低,因此更耐泡?所以说,它的耐泡到底是浸出物含量的原因,还是浸出物释放速度的原因?

  普洱茶饼

 

  那么,我们就不妨从茶中可以影响到这几个地方的因素来看一下,普洱茶的耐泡究竟有那些影响因素。总体来说,茶的耐冲泡度可以茶品本身的这几个方面去作区分:

 

  1,地域性:越靠近南方,年平均热度越高的地方的茶越耐泡

 

  2,树种的区别:大叶种比小叶种更耐泡一些,而且乔木茶会比灌木茶更耐泡

 

  3,采摘:一般来说,茶芽的二叶茶多酚含量更高一些,因此也更加的耐泡一些

 

  4,时间季节:这里要分两个情况来讲,一个是同一种茶的采摘早晚,那么晚一点的会比较耐泡,但营养价值比不上早采的;另外一个就是秋茶往往会比春茶更耐泡

 

  5,制作工艺:一是揉捻度比较大的茶会比揉捻度小的不耐泡,因为揉捻度大的茶品细胞破坏的更多,而且碎的茶与热水接触面积更大。比如红碎茶就因为这个非常的不耐泡,一般3泡4泡也就到头了;二是制作中的芽叶配比问题,芽多则不耐泡,叶多则比较耐泡。口感上也会随其有明显的差别

  普洱茶工艺中的揉捻

 

  6,冲泡方法:比如出茶量和注水量,水温,以及出汤速度等等的影响,这些是最直接部分

 

  所以说,有这六条,我们就可以到处一个结论,最耐泡的茶会是云南大叶种二叶轻度揉捻做成的茶,甚至可以超过20泡之多!

  普洱茶

 

  在冲泡浸物释放上大致上有这样的规律:

 

  第1次,大部分的茶类,浸出量大概要占全部可溶物总量的50%以上

 

  第2次,普通茶叶大概为30%左右

 

  第3次,约为10%左右

 

  第4次,约为1%~5%左右

 

  所以,对于一般的红茶、绿茶、花茶来讲3次就够了,因为一般3泡之后的茶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营养价值。茶叶中的维生素C和氨基酸等一般在第1次冲泡后,就有80%以上被浸出,第二次之后基本就所剩无几了。其他有效成分如茶多酚、咖啡碱等也都是第一次浸出量最大,经三次冲泡后,基乎达到全量浸出。

 

  回过头来再来细说一下普洱茶的耐不耐泡该怎么说:

 

  普洱茶更耐泡,这是很多朋友的共识,感觉普洱茶有些甚至在8至10泡之后,喝起来还会有茶香,所以普洱茶就很耐泡。

 

  但是,事实上普洱茶所谓耐泡,指的是茶经过多次冲泡后,其汤色口感没有太明显的变化。而这样的,被很多朋友主观评价的结果往往是有失准确性的,而且也是不够严谨的。普洱茶的经久耐泡,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表面,还需明白它为什么耐泡。就以上边的5个因素来讲。

  普洱茶老茶树

 

  乔木普洱茶树历经了数百上千年的生长,它的叶芽上积攒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在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最终释放完毕——这是我们最常见到的版本,科学吗?

 

  模棱两可其实,因为乔木茶树虽然涨了数百年哪怕是数万年,那么叶子毕竟是今年刚长起来的,里边的成分就算有多大的不同,在茶叶中的积累能等同于茶树吗?这算不算偷换概念?

 

  所以说,这样的说法更偏向于是一个人的主观臆断,是一个人“感觉”它经久耐泡的样子。就上边5个因素来说:

 

  1,产地偏向于南方:主要的普洱茶产区有

  普洱茶产区

 

  2,主要有野生古茶树、过渡型野生古茶树、荒山古茶树、老茶园古茶树(古树茶)、台地茶园茶(有机茶)等几个主要的茶树类型。树种基本上都是大叶种,乔木,勐海地区也有一小部分小叶种,但是占比偏少,不足以撼动大叶种的地位。

  台地茶和古树茶鲜叶对比

 

  3,采摘芽叶:毕竟二叶比芽尖更肥更厚、更大更老一些,若依当采用二叶比较多的情况下制取的普洱茶自然会更耐泡一些。

 

  4,采摘时间:俗话说: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采摘过早伤本(不利茶树生长),采摘过晚(茶叶变老)伤品(品质不佳)。所以正常适时的采摘是茶芽生长至一芽三四叶时,留一叶(真叶)采一芽二三叶,采摘晚的,内含营养物质流失较多

 

  同时,普洱茶采用的是优良品质的云南大叶种茶树之鲜叶,分为春、夏、秋三个规格。春茶有分为“春尖”、“春中”、“春尾”三个等级;夏茶又称“二水”;秋茶又称为“谷花”。普洱茶中以春尖和谷花的品质最佳。采摘时间较晚的会比较早的耐泡,毕竟老一些嘛,质地“偏硬”一些,浸出物释放速度慢。但是采摘早的,浸出物含量高,品质高,因此也会拉升一部分耐冲泡的程度。

 

  5,制作工艺:揉捻度和芽叶配比,主要来了解一下芽叶配比问题。按普洱茶级别评定标准来讲,芽头越多,叶梗越少,级别越高,可以从一到十分出十个等级来。如果是纯大树料用来发酵熟茶的话,芽头的比例即便是春茶一般是不会超过15%左右的。通常来说,台地茶的采摘是一芽两叶,级别相对要高;大树茶的采摘是一芽三叶,甚至四叶,级别相对要低,芽头比例更少。

 

  所以,等级越高,芽头越多,叶梗越少,所以就越不耐泡……

 

  可是很多朋友在实际冲泡的时候是怎么样的,事实情况刚好相反!


  普洱茶的冲泡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诡异的悖论:等级高的茶,芽头多,叶梗少,所以就不耐泡;相反,等级底的茶,芽头少,叶梗多,所以就比较耐泡,但是现在相同的情况下等级高的茶相对的会比等级低的更耐泡。

 

  晕了没有?那么问题就不在这里,在其他的地方单就等级来说,它的主导因素是茶芽头的多少,那么,芽头多的时候它的内含物更丰富,会有更大量的浸出物,这个不要忘,这也是茶好坏的根本因素,更是它的等级高的根源所在,绝对不能忘了这个抓住主要矛盾,关键时刻还得是咱毛主席的东西最管用。

 

  因为制作工艺还有压紧情况的影响,虽然等级低的茶茶品较为粗老,甚至还有许多老梗在里边,但是往往压的相对比较松散,密度又偏低一些!

  茶梗

 

  还有一个题外话就是:茶叶中的茶梗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一般来说茶梗影响了茶叶的美观,但是茶梗对茶叶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还很正面,比如单位茶叶梗的香气最高,因为比较耐泡,所以用它来做一些煮沸的情况比较好,比如煮茶叶蛋、开壶等等。

 

  所以对于普洱茶到底耐不耐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离开了它存在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因素其实都是不严谨的,需要注意的就是它的变量问题,控制变量,才能得出一个更加准确的答案。所以,对于普洱茶的耐不耐泡,还需辩证的来看,必须要看清楚手中的茶到底是怎样的,耐不耐泡的断定依据是它的那个因素做了主导的原因,抓住关键,忽略次要,否则很容易因为别人的一句“这茶是台地茶,不耐泡”,“这茶揉捻不好”等等的而错失一款好茶。

增城倾城国际中心广场将办普洱茶品茗会

         2015年新春伊始,由广东朗润集团、广州茶业协会主办,增城市石滩商会协办的普洱茶品茗会将于本月10日在增城石滩大道南128号倾城国际中心广场举行。届时,将邀请广东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李勇刚先生、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卢树勋先生、广州茶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曹藩荣教授、著名普洱茶人翁传仪老师等专家展开高端论坛,与各位茶友共商茶事、共议茶经。

 

普洱茶在人日常生活中的13种用途


普洱茶在人们的生活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日积月累,自然会发现许多特别用途,将这些用途综合起来,介绍如下:
1、煮茶叶蛋是一道美味可口的食品,有的利用泡过的茶叶来煮,有的用茶叶未。煮茶叶蛋的要领是先将蛋煮熟,将蛋壳轻轻敲碎,然后在将茶叶放入水中,再继续煮,以使茶叶更好的入味。
2、将用过的茶叶,不要废弃,摊在木板上晒千,日积月累积存下来,可以用作枕头的蕊。据说,茶叶枕可以清神醒脑,增进思维能力,按茶属凉,清神醒脑之说不是毫无道理的。
3、将用过的茶叶晒干,在夏季的黄昏,点燃起来,可以驱除蚊虫,而且绝对对人体无害,和蚊香有相同的效果。
4、普洱茶有丰富的色素,用途更加广泛,调酒可以用他,制造食品也可以用他,如果厨房准备一点普洱茶浓汁,用作菜肴的调味,比一般化学色素好得多,家中常有茶叶的主妇们,不妨一试。
5、冲泡过的茶叶仍有无机盐、碳水化台物等养分,堆掩在花圃里或花盆里,能帮助花草的发育与繁殖,一般喜爱盆栽的朋友,都知道这项用途,这比当垃圾处理方便多了。
6、食品工业的进步,使茶有了特别用途,如现今开发的普洱茶食品、饼干、点心等。
7、普洱茶茶叶里含有多量的单宁褥酸,单宁酸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尤其对杀脚气的丝状菌特别有效,所以患脚气的人,每晚将茶叶煮成浓汁来洗脚,日久便会不药而愈。不过煮茶洗脚,要持之以恒,短时间之内不会有显着效果。
8、患有口臭病的人,对人谈话呵气,便会惹人厌恶,普洱茶有强烈的收敛性,时常将茶叶含在口里,便可消除口臭,常用浓茶漱口,也有同样的效果,如果不擅饮茶,可将茶叶泡过之后,再含在嘴里,可减少苦涩的滋味,却有同样的效果。
9、茶水可以去垢涤腻,所以洗过头发之后,再用茶水洗涤,可以使头发乌黑柔软,富有光泽,一般女士用过几次以后,便会觉得比什么洗发精之类的东西要好得多,因为茶水不含化学剂,不会伤到头发和皮肤。
10、丝质品的衣服,最怕化学清洁剂,如果将泡过的茶叶,用来煮水洗涤丝质的衣服,便能保持原来的色泽,而光亮如新,洗尼龙纤维的衣服,可能有同样的效果。
11、喉头发炎、声音嘶哑,可能是感冒象微,但在就医之前,用冰糖泡浓普洱茶喝上几大杯,立刻觉得口腔清爽,痛苦减少,也许无须再看医生。以前,在农村里将它当作偏方治病,今天医学发达,药物也多,如果确实无效,当然也要看医生。
12、我国后汉名医张仲景曾说“茶治便脓有效”。所谓“便脓”,就是一般所说的痢疾,现代医学家也曾试验过,喝浓茶连续三天,痢疾即能减轻,五天即可痊愈。普洱茶的医疗效用,不仅只此一点,但是如同上面曾提及的话,如果无效便要看医生。
13、吃过大葱大蒜,立刻出门参加交际,那股蒜味便会使人烦恼,不妨含一撮茶叶在口中,过三五分钟,在把茶叶吐出来,蒜味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研究表明:普洱茶确有预防口臭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