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探讨:每年中普洱茶最佳转化期是什么时候?

探讨:每年中普洱茶最佳转化期是什么时候?

2019-03-27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探讨:每年中普洱茶最佳转化期是什么时候?

在与身边茶商探讨的时间,大家都认同在一年四季的自然气候变化中,有一个自然气候时间段是普洱茶转化的最佳时间点,这样是普洱茶在一年转化中最剧烈的时候:夏季至秋季。

进入每年的夏季,通风状态下,自然气候之高温高湿,是生普洱茶品一年中变化最大的一个时间段,茶品的内质在温度和湿度的双重影响下,开始了剧烈的转化,此时间如人在上学,开始学到知识并成长,使普洱茶品之苦涩慢慢消磨去,颇似香港茶仓“入仓”之效。而之后的秋季,通风状态下,自然之高温低湿,高温则将之前的转化环境延续,而低湿而减弱其活性,使之慢慢恢复茶叶静止的状态,不再高速变化,使之更为醇滑,则如香港茶仓“退仓”之效。

探讨:每年中普洱茶最佳转化期是什么时候?

自然仓储状态(通风状态下)平均温度(白天、晴天)相对湿度(白天、晴天)高温高湿:30℃80°以上,高温低湿:28℃70°左右。

而每年之夜晚状态下,温度与湿度都降低,普洱茶的转化速度是相对最慢了,这样普洱茶的转化期就只剩半年,而半年里会遇上雨天之阴雨天气,这个时期,又使普洱茶的转化也可能走向另一极端(霉变),所以茶友茶商都非常注意防护,尽量低温低湿,又使普洱茶转化时间减少,只剩一二个月的最佳转化期,这需要多少年来转化,才能达到所需的陈香。

探讨:每年中普洱茶最佳转化期是什么时候?

之前香港传统仓的普洱茶入仓理念是:让普洱茶在一段时间内,处于类似每年夏季的最佳入仓期,存放一年即可有五年或六年陈放期之效果。然后转入类似每年秋季的最佳退仓期,以此为一个周期,能达到陈放一年有三年之转化。

因人生苦短,一饼普洱茶品,需十年时间,即可达到三十年之陈期口感,人生有多少三十年。而且现今市场上基本所有的茶商茶友都认可的普洱印级茶品,普洱号级茶品都是经过港仓,至今之口感已臻化境。

一道普洱茶,从烧水、冲泡再出汤倒入杯中,与二三好友分享,再闲叙几句,人生一大美事。(本文来源:普洱杂志,

有用+10
分享

最老普洱茶

       普洱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几种最古老的普洱茶,今天就带来认识最古老的普洱茶、最老的普洱古树茶以及历史上最著名的普洱茶大全。     

        一、最古老的普洱茶:

 

  现存的有记录表明的最古老的普洱茶应该1963年清理故宫里的藏品,发现的金瓜贡茶,大概200年左右的历史。出自倚邦茶山。拿出来展出过的有光绪年间的,大概140年左右。

 

  二、最老的古树普洱茶:

 

  最古老的凤庆锦绣茶树王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农展馆馆长王广志先生,采用同位素方法,推断香竹箐古茶树树龄超过3200年。随后,广州中山大学植物学博士叶创新对香竹箐古茶树进行考察,得出和王广志一样的结论。2004年初,日本农学博士、茶叶专家大森正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林智博士,都对香竹箐古茶树的树龄做了测定,认为锦绣茶王树龄超过3200年。

 

  三、历史上最著名的普洱老茶:

 

  它们是时空遗留的产物,因稀有而被惦记,相比只可观瞻的众多文物,与人的欲望接触更为亲密,可以进口入胃融于血液,给人予品饮历史的飘渺幻象。人天性好奇而不满足,它们勾起了人性深处的虚荣与天真。它,就是普洱老茶。(注:封面为聚宝龙珍藏60年代小黄印)

 

  陈云号圆茶

 

  “陈云号”成立于清中后期,是民国初年最大的普洱茶商之一,当时的老板陈石云,人称“陈半山”。云南省勐腊县易武乡张家湾的曼腊茶山有一半茶园都姓陈。陈云号最兴盛的时期是1900年--1933年,当地人都这样说,易武有刘癸光,曼腊有陈云山,一个南;一个北。“陈云号”有自己的马帮,茶叶的原料以易武、曼腊茶山为主,生产出的产品运往越南的莱州,产品主要销往香港及东南亚。

 

  1951年陈云号生产了最后一批茶叶后,从此销声匿迹了。现在所提供的这款茶品,经鉴定应该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产品,现今为稀有物品,属难得一见的茶品。

 

 

  宋聘号

 

  宋聘号茶庄,创建于清光绪六年,总部设在易武镇,产品原料以易武山为主。民国初年与钱利贞(后改名为“乾利贞”)结为亲家,而改名为“乾利贞宋聘号”。合并后的宋聘号为了扩大经营和生产,开始生产一些普通的产品。同期宋聘号也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生产的普洱产品为“福华号宋聘”,同时也代理运营总公司对海外销售的产品。现提供此样茶品,经鉴定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产品,现今为稀有物品,属难得一见的茶品。

 

  红票宋聘

 

  鸿泰昌

 

  鸿泰昌茶庄创建于1926年,茶庄设在六大茶山----倚邦,创始人高鸿昌。茶叶原料主要以倚邦山为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鸿泰昌茶庄在泰国开设分公司,取号“鸿泰昌号”。同期也利用泰国的茶箐,生产普洱茶供应东南亚市场,堪称普洱茶历史上的第一个庞大的“普洱帝国”。

 

  鸿泰昌茶庄在倚邦的总部一直延伸到解放初期,消失于人民公社成立后,而设在泰国的分公司至今仍然存在,是一个孤悬海外的普洱茶王国。现提供的此款产品应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产品,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鸿泰昌号

 

  无纸早期红印

 

  “红印”,这响亮的名字,在普洱茶界几乎是每个人都听过的“法号”,然而真正看过摸过或喝过的应该不到百分之一。红印,因其茶饼内飞为红色八中印而得名。红印圆茶始创于1940年,范和钧创办的佛海茶厂。

 

  红印共分为:无纸早期红印、有纸红印、早期红印、后期红印。新中国成立后,也有过生产,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从1940年到1955年之间生产的内飞为红色八中印者为正红印。现提供的这款茶品,经鉴定应该为解放初期之产品,是一款可遇不可求的茶品。

 

  红印圆茶

 

  七子黄印大饼

 

  黄印七子饼,产生于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是云南七子饼的一个里程碑,因侨销茶停产的缘故,司把茶饼的名称从“圆茶”改为“七子饼茶”(即“中茶牌圆茶”改为“云南七子饼茶”),生产单位也从“中国茶叶总公司云南省分公司”改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分公司”

 

  七子黄印品种有“八中黄印”、“七子小黄印”、“七子大黄印”、“绿字黄印”等等。但一般茶人区分则按照外观特点区分为“大黄印”、“小黄印”、“认真配方”(内飞内多了“认真配方”四个字)等几种。此款茶因八中茶字为绿色,饼身比一般茶饼稍大,故称为“七子黄印大饼”。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黄印圆茶

 

  雪印青饼

 

  “雪印青饼”产生于七十年代初,是台北一名姓黄的先生1999年11月命名的,是一种俗称,指的是某一批茶号为7532的七子饼。从配方来看,面茶为芽尖毛茶,是青饼茶中最为细嫩的茶品,产量并不是很多,前在市场上已经很少见了。此款茶经鉴定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产品,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雪印青饼

 

  73大叶青

 

  “73厚纸大叶青”产生于七十年代初,是台北一名姓黄的先生1998年12月命名的,是一种俗称,指的是某一批茶号为7542的七子饼。从配方来看,面茶用3、4级幼嫩芽叶,里茶用5、6级叶(后期也出现过掺7、8级老叶的情况)。此款茶经鉴定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产品,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七三文革砖

 

  广云贡饼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精选上等的晒青毛茶为原料,并利用自己独创的工艺压制成普洱茶出口到港、澳、台及东南亚。因这些茶以云南、广东由于融入了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独创的配方和工艺技术,具有广式韵味,台湾和香港的茶人又称之为“广云贡”,产品结构也分饼、砖、沱。

 

  广云贡饼

 

  八八青

 

  “八八青”是香港一名姓陈的先生命名的,是一种俗称,指1988年至1992年生产的某一批茶号为7542的七子饼。“八八青”的意思据陈先生说:为了纪念他的茶店开业的年期,其次是以广东人的口音8字是代表行运与发财的好兆头。“88”者亦喻意发财后可再发的意思。目前此款茶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八八青

 

  蓝印铁饼

 

  简称“蓝铁”,产生年代有两种说法:一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产物;一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经典代表茶品。“蓝印铁饼”为云南省普洱茶行业一个新的突破产品,它摆脱了以往用布袋包揉压制茶叶的繁琐工序,采用金属模子直接把茶青放入压制脱模而成,过程简单而快捷,缺点在于加工时压力过大,茶体太紧结不利于后期转化。“蓝印铁饼”采用的原料为易武乔木茶青。是一款可遇不可求的茶品。

 

  蓝印铁饼

普洱茶重量与7有什么特殊的因缘吗?

  在一饼普洱茶的包装上,我们总能看到一个数字,357克。这固然是在标明茶饼的重量,但为什么不是350或400这样的整数呢?在普洱茶的包装方式上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一定要用7块茶饼打造成一提茶,总是以7个饼为单位包装,后来也就有了“七子饼”之说,莫非普洱茶与七有着什么特殊的渊源?

  走进中国的西南部,你可以看见无数的高山深谷,在走进这些大地的褶皱之间,你可以发现人类千百年来留下的密如蛛网的小路。这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穿行于四川、云南、西藏的山谷地带,像一层层天梯般,直达世界屋脊的茶马古道。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是茶叶和马帮成就了这条道路,但有谁知道,这条古道也曾成就了云南普洱茶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1866年一支法国探险队沿着越南湄公河入海口逆流而上,来到了中国境内的澜沧江流域。两年后,这次探险以失败告终,但随队的一位画家,路易-德拉波特却为我们留下了180多幅极为珍贵的铜版画。德拉波特的画作展示了140多年前,澜沧江流域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其中就有对茶马古道的描写。这可谓是茶马古道最早的图像资料了。

  关于茶马古道最早的文字记载,人们则可以追溯到中国唐代樊绰写的《云南志》。它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于茶马古道形成的原因,今天的学术界有着许多解释,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与云南的茶叶有关。

  法国探险队在留下图像资料的同时,还留下了一本探险笔记,笔记中称这个地方为东方的普罗旺斯。图画中这座小城市外形很工整,很显然,当年是他的繁华秀丽,才让法国人有了“东方的普罗旺斯”这样的惊叹。今天我们在云南省普洱市的宁洱县,看到了一块石碑。石碑上记录了这样的文字:清道光年间普洱府城图。普洱府始建于1720年,如果将图画中的这座小城与石碑上的普洱府相比较,他们应该是同一座城市。其实,早在法国人到来前,普洱府早已胜名远方,这繁华也是与云南的茶叶密不可分。

  在宁洱县保存着一座老宅院,本地人叫他“转马楼”,这里的主人当年就是靠茶叶发家致富的。一直以来,普洱地区就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大量茶叶都要从这里运往云南各地。再转运到云南以外的地区。历史上以普洱府为中心辐射的茶马古道就有六条。其中地位最重要的一条古道,是滇西后路茶马商道。这条路,经大理、丽江、涧塘、昌都、工布江达、林芝、拉萨、日喀则、尼泊尔,最终抵达印度。此路全长约3600多公里,是六条古道中,历史最悠久,形成最远的一条线。云南茶叶专家黄桂枢说:藏族离不开普洱茶,他们的马帮通过茶马古道从滇西的雪山上下来,从德钦到中甸到丽江,然后到大理下关。从景东下到普洱府驮茶,他们驮运下来的是一些山货、药材、皮张等,到这里来买上盐巴、驮运下去卖了换成茶叶,然后驮来这里压制,压制好了再运回去。

  由此,人们可以想见,当年这条重要通道上的情景,一定和现在的高速公路一样,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这不是一条平坦的路,走出普洱府后,马队前方将是千山万壑,百般艰辛。对于赶马人来说,他们养家糊口或获取财富,都要仰仗马背上的茶叶。但在这条路上,要想让茶叶,以最便捷的方式,最小的损失和最大的利润,从云南运送到西藏,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炮制好的茶叶,大都干燥松散,如果想让马匹多拉快跑,势必体积过大,沿途上会有诸多不便。

  把茶叶压制成茶饼是一种最为古老的茶叶加工方式,加工出的茶叶叫“紧压茶”。在中国内地,这种加工方式据说宋代以后就开始渐渐消失。但在云南,至今还是茶叶的主要加工方式。千百年来,正是辗转在茶马古道上的茶叶运输,让这种古老的茶叶加工工艺保持到了现在,更让茶叶最原始的形态,一代代传承了下来。今天我们在茶叶店铺会看到,几乎所有的茶叶都是以散茶的形式销售,只有云南的普洱茶才会以砖、饼、砣的样子出现。

  茶马古道不仅传承下来这种加工方式,固化了普洱茶的形状,还成全了她一个重要的数字,在一饼普洱茶的包装上,我们总能看到一个数字,357克。这固然是在标明茶饼的重量,但为什么不是350或400这样的整数呢?在普洱茶的包装方式上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一定要用7块茶饼打造成一提茶,总是以7个饼为单位包装,后来也就有了“七子饼”之说,莫非普洱茶与七有着什么特殊的渊源?

  在这里一条古道上,马驮着茶叶,人牵着马匹,一行就是上千公里,一走就是上千年,人对马的能力自然非常了解。一匹走长途山路的马,通常可以负重30公斤,这都是老马夫们总结出来的。为了保持马的平衡,人们会把这三十公斤的重量,平均分配在马背两边的箩筐里,一边15公斤。今天的人们发现,如果将7饼茶的重量加合起来,大约重为2.5公斤,那么六份这样的包装相加,重量刚好就是15公斤。由此看来,不是普洱茶与7有什么特殊的因缘,而是与马,与茶马古道有着不解的渊源。 

普洱茶新生代专家品鉴录:96年的9682野生青饼

1996年的9682野生青饼,云南省茶叶公司生产,香港仓储。

9682为云南省茶叶公司1996年收购勐海、思茅各茶区野放型大树茶集中混拼压制而成的青饼,为普洱茶第一次以野放大树茶概念出现,从此拉开了整个茶叶界追求野放、野生大树茶的序幕。
普洱茶新生代专家品鉴录:96年的9682野生青饼

干茶情况:饼形不够整齐,条索粗壮肥大,呈褐红稍起油光,干净,有淡淡陈香味。

开汤情况:快速出汤,呈现橙黄色。

叶底情况:呈现褐红色,叶子肥硕,鲜活饱满。

第一泡品鉴情况:6秒出汤,橙红透亮;回甘一般,稍带杂味和少许仓味,有隐约返青迹象;茶水交融的厚度一般;入口顺滑,汤水柔但不够细腻;汤水较平滑,不够活泼。

第二泡品鉴情况:6秒出汤,红亮透明;回甘较好,略带苦涩;水茶交融,厚度渐现;纯净无杂味;汤水柔仍不够细腻;口感平滑但不够劲道;留韵浅显。

第三泡品鉴情况:5秒出汤,红艳透明;有少许木质香味出现,回甘渐显;陈香无杂味;厚度较强;入口顺滑,汤水柔,细腻感逐渐出现;口感劲道,汤水活泼,生津留韵渐强;有身体发热、打嗝的体感出现。

第四泡品鉴情况:10秒出汤,橙红透亮;木质香味明显,回甘渐深,有木糖醇的甜味出现;纯净且有陈香显现;茶水交融,较厚;入口顺滑,汤水细柔;汤水活泼生动,口感劲道;体感明显发热及打嗝反应。

第五泡品鉴情况:10秒出汤,橙红透亮;入口即化,回甘较好;纯净无杂味,有一定的厚度;入口顺滑,汤水细柔;汤水活泼生动,口感劲道,生津留韵渐强;体感特征更明显。

第六、七泡的茶汤优点尽显,木质香味、韵味逐渐加强。第八、九、十泡等,茶味渐弱,但厚度和细滑度不减。

综合情况:此款茶由于各种野放茶的混拼,没有讲究茶味的搭配,使其前期味道杂乱无章,直到第四、五泡才逐渐显现大树茶的特点,并且表现越来越强。另外仓储过程中可能不太注意,导致有少许返青的情况。整体处于从杂乱无章到逐渐有序的转化过程中。

沈培平:汤色黄,略显红色,叶底弹性稍差,回甘度中等,有仓味,入口平实,汤水活泼度稍差。

余秋雨:汤色栗黄,干净,回甘不明显,仓储过湿,入口平实,缺少冲击力。

董碧莲:干茶条索肥硕,干净,茶汤桔黄明亮,入口顺滑,饱满,生津留韵。

王曼源:汤色清亮转红,叶底粗壮,回甘度好,属正在转化的佳品。

张奇明:汤色栗红,叶底匀整,茶性温和,水茶较薄,入口细柔,茶气一般。总体感觉温和留香,是一款适合大众口感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