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乌龙茶价格>2008年乌龙茶批发价格2008-1-25

2008年乌龙茶批发价格2008-1-25

2019-10-18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品名规格最高价最低价均价发布日期乌龙茶特级3,600.00 3,600.00 3,600.00 2008-1-25 乌龙茶一级2,400.00 2,400.00 2,400.00 2008-1-25 乌龙茶136.00 136.00 136.00 2008-1-25 乌龙茶二级1,600.00 1,600.00 1,600.00 2008-1-25 乌龙茶三级1,200.00 1,200.00 1,200.00 2008-1-25
有用+10
分享

东方美人茶产自哪里

  东方美人茶是台湾独有的名茶,具有抗衰老、美白、养颜、减肥等功效,绝佳的口感和香气特别适合女士饮用。茶汤入喉之际,甘润香醇,饮后口齿留香,徐徐生津,令人回味无穷。那么,东方美人茶产自哪里呢?下面一起来了解看看。

  东方美人茶产自哪里

 

  东方美人茶主要产地在台湾的新竹、苗栗一带,近年台北坪林、石碇一带亦是新兴产区。

 

  台湾现有桃园县、新竹县、苗栗县及台北县坪林、石碇两大东方美人茶产区,包装上的名称各地不同。

 

  产于新竹县北埔乡,名“膨风茶”或“椪风茶”;产于新竹县峨眉乡,名“东方美人茶”;产于苗栗县头屋乡、三湾乡,则沿用旧称“番庄乌龙”;石碇地区则以“石碇美人茶”或“文山椪风茶”做为对外推广的名称;坪林产区自古则称为“红茶”,当然这边指的还是东方美人茶。

 

  中国大陆主要产区在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但是因其对环境要求极高,产量非常少。被称为”茶中极品“茶种方面,桃园、新竹及苗栗产区以“青心大冇”为主要生产茶种,坪林、石碇则以“青心乌龙”为主,辅以少量的“白毛猴”。

  台湾生产乌龙茶(东方美人茶、椪风茶或福寿茶)之地区甚广,以新竹县之北埔、峨眉、竹东及苗栗县之头份、头屋(老田寮)、三湾、南庄、狮潭等地区产量较多,品质最优异。而在大陆比较适合生产东方美人茶的环境海拔应300-400M之间,日夜温差大,晚上雾多,白天天气好闷。

 

  据华南农业大学重点实验室的检测数据,检测表明,茶叶专家现场考察认定比较适合东方美人茶生产是在粤东河源、紫金一带。发现品质比较优异东方美人茶是在广东紫金附城的XX茶场,千亩茶园基地里只有几十亩地可以生产出比较好的东方美人茶称为“极品东方美人茶”。中央电视CCTV都做了专题报道,听说在市面上好难买到该茶场的极品东方美人茶。

 

  广东河源紫金县金山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9年自产自销的“特级东方美人茶”卖到1800元人民币每500g。

  东方美人茶历史渊源

 

  清朝后期的台湾,茶叶是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品,也促进了台湾北部的发展,将产业重心从原本的南部移转到了北部,对后来台湾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台湾早有野生茶,根据诸罗县志(1717年)记载:“台湾中南部地方,海拔八百到五千尺的山地,有野生茶树,附近居民采其幼芽,简单加工制造,而作自家饮用。”而根据淡水厅志中记载:“猫螺山产茶,性极寒,蕃不敢饮。”这种野生茶就是所谓的“山茶”,仍可以在台湾中南部山区发现这种野生茶树,但与台湾农民栽种的茶树在品种上并无相关。

 

  台湾所栽种的茶树品种,是距今两百多年前由福建移民所带来的,而台湾早期的制茶技术亦是由福建师傅所传授。台湾所产制的乌龙茶、包种茶等茶类,其产制技术皆来自中国福建省。

 

  东方美人茶原称膨风茶,“膨风”是台湾俚语“吹牛”之意,相传早期有一茶农因茶园受虫害侵食。

  膨风,是把气吹进某种囊状的容器中,使其膨胀起来的意思,正是和老百姓平常说的吹牛皮相似。台湾省在日据时代,日人以统治者的姿态,在生活上极尽享受之能事。高级人士对于养生和饮茶,极为讲究,但求东西好,不计价钱高,所以在比赛中的极品乌龙茶,贵到一斤可以换十二包白米(每包白米净重一百斤,折合新台币两万多元.)当时台湾的民风极为俭朴,物价又低,听说有这种吓人的贵茶叶,民间都不相信,便识之为膨风茶——“吹牛茶”,意谓实无这种贵茶,不过是吓唬人而已。有些研究闽南语的人,认为膨风应为膨亨(亦作彭亨)。又古人也常以“大腹彭亨”,来形容诸如弥勒佛般的大肚皮。

 

  东方美人亦有福寿茶之称,传为谢东闵先生所命名。

青茶历史源考:走向东南亚的乌龙茶

  早在清朝前期,武夷山就已经发明了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同安人阮旻锡(约公元1627~1707)晚年遁入空门,法号超全,隐居武夷山。他写过一首《武夷茶歌》描述武夷山制茶工艺,其中云:“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鼎中说的是炒青,笼上说的是烘焙。

 

  公元1717年,王草堂在《茶说》中做了更详细的介绍:“武夷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晒青即萎凋,让茶叶发酵,然后再炒青中止发酵,于是制作出半发酵的乌龙茶。

  在乌龙茶刚刚发明创造的时候,其产量不大,基本都以贡茶的角色出现在宫廷以及达官贵人的府邸之中。而后,安溪茶农又自武夷山学习了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并带回安溪,创造了闽南乌龙。

 

  安溪自古就有种植茶叶的历史,但是在安溪茶农学会生产乌龙茶之前,安溪所产之茶叶均为绿茶。安溪作为中国古代贸易大港泉州港下辖的一个县,一直以来都有出口茶叶的记录。

 

  自明朝末期开始,闽南人就大批的移民到南洋地区,亦即今日之东南亚地区。而跟随这些先民迁徙的脚步,安溪茶也跟着他们开始进入东南亚。随着在东南亚定居的闽南人日益增多,茶叶这种日常消暑解渴的饮料在东南亚也逐步流行。因为东南亚气候炎热,所以,旅居东南亚的华人对于茶叶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在这种大背景下,安溪茶叶大量出口到东南亚也不足为奇。

 

  可以说在公元1949年以前,以安溪乌龙茶为代表的闽南乌龙,一直牢牢占据乌龙茶出口的大宗。那为何其他三个茶区的乌龙茶出口到东南亚相对较少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自明末以降,以李旦、颜思齐、郑芝龙等为首的闽南海商一直将中国至东南亚的商路牢牢控制在闽南海商手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闽南茶商自然垄断了这条商路上的茶叶贸易。而闽南人故有的乡土情怀,也使得在外的闽南籍华人优先选择了家乡所出产的茶。

 

  这段期间,闽南乌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发展出了诸如安溪铁观音、漳平水仙等优秀的乌龙茶品种。特别是安溪铁观音,以其独特的韵味,在中国众多茶叶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八大名茶之一。

 

  在公元1840年以后,因为地处闽南的厦门成为《中英南京条约》中所约定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所以,很多东南亚的华人茶商以及闽南本地的茶商都将总部迁移至厦门,这个时期(公元1840年~1949年),厦门可以说是整个乌龙茶世界的中心,虽然厦门本身并不出产茶叶,但是它却是当时整个中国乃至东南亚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如杨文圃、林奇苑、芳茂、锦祥、黄泉圃以及泉州的张泉苑和惠安的施集泉等字号都是当时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具有影响力的茶商。

 

  时至今日,还有一些老字号依然在东南亚从事茶叶贸易。公元1937年后,由于受到中日战争的影响,乌龙茶的出口乃至整个中国茶叶的出口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厦门也失去了原有的乌龙茶集散地的地位。

乌龙茶焗沙虾

在“乌龙茶焗沙虾”里,火烹水煎的茶叶油里来盐里去与沙虾不清不楚犬牙交错,断然成就了一盘妖娆,烘托出烹调文化又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你瞧,你瞧:佳肴里的乌龙茶叶其实笑弯了眉毛,因为前呼后拥的沙虾都为它鞠躬而竞折腰!

曾应邀去漳浦“天福茶博物院”里用茶膳,品尝到各种与茶文化紧密相连的菜肴,如茶香浓郁的茶香鸡、色泽鲜艳的龙井凤片、酥松可口的油炸鲜茶叶、滑嫩味浓的普洱猪蹄……茶点更有绿茶薯饼、茶果脯等。但不管怎么说,这样食茶,主题太明显,痛快间却多少有些被限制的感觉,如果我还想吃点别的什么呢?

我这次尝的这款“乌龙茶焗沙虾”就不同了,我与它是在湖滨南路一家苏杭酒家里不期而遇的,菜单上的它“一茶独秀”,似乎有些孤独,其实更具诱惑。你想想,盛产绿茶的江浙大厨偏偏要在乌龙茶上小试牛刀,果然不同凡响,一尝之下,非吃不可的念头就油然萌生。

首先此菜颜色的对比相当鲜明,虾与茶组成了红与黑的大写意,黄姜片与绿辣丁则点缀其间,十分养眼。那乌龙茶色深近黑,一眼看去还以为是黑豆豉或咸菜干呢,我的筷子不由得舍本逐末,直取茶叶。入口的感觉实在大出意外,这茶叶怎能有如此造化:滋味咸香如烤紫菜,梗叶酥松似猪肉脯:如果闭着眼睛吃,或事前没有在菜名中有所预告,我绝对不会把口中细嚼细品之物判定为乌龙茶叶的!进而再尝那红白相间的沙虾,只觉得虾肉坚挺而有弹性,鲜美耐嚼,滋味浓郁。当满意的感觉悄然弥漫时,悬疑却异军突起:茶香,乌龙茶的茶香溜到哪里去了?原来在焗的过程中,茶与虾的滋味相互渗透,相互调和,相互充实,进而形成独特:茶叶不再是茶叶,它把一身的清香渗入了虾的壳内肉里,从而淡化乃至消亡了自我,留存的叶梗吮吸虾汁后化为铺垫的佐料,而沙虾弓身挽住了茶香,茶香淡淡地就这么悄然蛰伏在虾肉里,若有若无!

善哉,善哉,但愿爱茶人能慈悲为怀,容忍铁观音们偶尔出轨,遁入佳肴,与荤素共舞,与勺筷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