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乌龙茶起名由来,乌龙茶的的传说!

乌龙茶起名由来,乌龙茶的的传说!

2019-11-18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乌龙茶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所以乌龙茶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但是大家知道为什么乌龙茶叫做乌龙茶吗?不知道的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乌龙茶名字的由来

在福建方言中,“乌龙”的意思是“糊里糊涂”。所以,足球比赛中,把球踢进自家球门也叫“乌龙球”。为什么把一种很好喝的茶,称为“糊里糊涂”的茶?这源于当地一个传说。

传说,当年有一位茶农在山上采完茶青后,将茶青鲜叶放在竹篓里,然后背下山。山路崎岖,在下山的过程中,竹篓里的鲜叶随着人体上下颠簸、左右摇晃,茶青鲜叶经过碰撞后,产生了花一样的清香。茶农将这个偶然的发现,用于茶叶加工,竟然形成了后来的一种特殊的“摇青”工艺。当时,自然科学不发达,茶农无法解释这种神秘现象,于是,将这种茶称为“乌龙茶”,就是“糊里糊涂的茶”,乌龙茶也就成了这类茶的通俗名称。

传说归传说,一种茶类的加工工艺是经过无数次摸索、实验、改进的结果。不过,这个故事倒是让人们一下子记住了乌龙茶的“摇青”工艺,也理解了铁观音大红袍的香气是来自“摇青”这道关键的工序。

古时茶农觉得糊里糊涂的“摇青”工艺,现代科学给出了清晰的解释。一般,茶农制茶时,将晒青(就是晾鲜叶)与摇青交替进行,多为三晾三摇,也有六晾六摇。摇青是使茶青叶缘相互碰撞,导致叶缘破碎,叶子中的茶多酚少量发生氧化,转化为茶红素,这就形成了“绿叶红镶边”这个乌龙茶最显着的特征。

乌龙茶的传说

1、是由于茶树上蟒蛇攀缠缘故,而因民众好“龙”而厌“蛇”得名“乌龙茶”

相传很早时候,乌龙茶原是一棵野生茶树,植株高大,枝叶繁茂,长得象一把撑开的凉伞。奇怪的是,每逢采茶季节,这棵茶树上常被一条粗大的蟒蛇攀缠着,象似沉醉在树上,又象是保护这棵茶树似的。但这条蟒蛇却心地善良,从不伤人,每当人们来采茶,它就乖乖地离开茶树而去。

人们从这棵茶树采制出来的茶叶,条形肥壮,乌黑油润,香气馥郁芬芳,味醇甘厚,别具风味。当地的人为了区别于其它茶树品种,又联想起茶树上那条大蟒蛇的缘故,就给它取个茶名。因为当地民众习惯把蛇别称为龙,而好“龙”厌“蛇”之故。因此,就取名为“乌龙茶”。从此,乌龙茶世代流传民间。

2、茶人姓“龙”,而得名“乌龙茶”

在几百年前,安溪西坪乡南岩村,这里山高林密茶茂。村里有一位种茶、狩猎为生的年青人,单名叫“龙”。因他从小饱经风吹雨打烈日晒的磨炼,长得一身黝黑健壮体魄,乡亲们都称他“乌龙”。有一天,正当是茶叶采收季节,他腰挂茶篓,身背猎枪,上山采茶、打猎。

当茶叶采到晌午时分,准备回家时,突然一只,山獐从他眼前溜走过去,乌龙立即端起猎枪,“呼”的一声击中,那山獐未被打中要害,只见负着枪伤在死命奔逃,乌龙直追不舍,一直追至山下的“观音石”处,才把山獐捕获。他背着茶篓,提着山獐赶忙回到家里,已是傍晚时分了,乌龙和全家人忙着宰杀山獐,品尝野味,却把制茶的事忘了,待到第二天清早起来,才发现搁置了一夜的茶青已经凋萎了,有的叶子的边缘都镶成红色,又散发出一股清香气味。

乌龙和全家人赶紧动手炒制,总算把茶叶做出来了,这时,乌龙很不放心,就把茶叶拿来冲泡,果然与自己所想象的不同,茶叶香气浓郁芬芳,味醇甘厚,又无苦涩味,别具一番风味,令人感到意外。乌龙和家人欣喜若狂,连忙又邀来乡亲们一起品尝,大家品饮后,称赞好茶。

过后经乌龙细心琢磨了那天采茶、宰杀山獐、制茶的经过,终于悟出了奥秘:采下的茶叶放进篓里,在追捕山獐的途中,经过剧烈的摇动,这是“摇青”;傍晚忙于宰杀山獐,把茶青搁置了一夜,叶子水分蒸发变软,这是“凉晒青”;然后经过炒、揉、烘焙等工序,终于总结出一套制作方法。乌龙又按那天的制作方法,制成的茶叶色、香、味更佳。后来,乌龙又把这一套制茶技术传授给乡亲们,结果家家户户制出来的茶叶都一样好茶。乡亲们为了感念乌龙茶创造精神和传授技术的情义,就把山茶称为“乌龙茶”。

后来,乌龙去世了,乡亲们为了纪念他,还在南岩山上建了一尊“乌龙”塑像,以示崇拜。随着时间的逝流,这座庙虽以坍塌,但遗址依存,乌龙茶在民间世代流芳。

3、故事传说

乌龙茶虽产在福建,却在台湾尤其受到欢迎。这种茶的来历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那时在台湾的南投县,有一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名叫林凤池。当时,台湾岛还被清朝政府划归福建省管辖,要参加科举考试,就要渡海到大陆来。林凤池家境贫寒,没有路费。是当地乡亲们慷慨解囊,凑钱送他登船过海,到福州城参加了考试。林凤池金榜题名,考上举人后,在福建武夷山一带的一个县衙内就职。但他一直没有忘记台湾岛上的乡亲,时刻想报答他们的恩情。

一次,在回台湾探亲前,林凤池到武夷山游览。上山后,只见山上岩石之间长着很多茶树,便想起这里出产的乌龙茶清香味醇,远近闻名。于是向当地茶农买了三十六棵茶苗,细心地包裹好,带回家乡。乡亲们见他衣锦还乡,都喜出望外。大家推选了几位有经验的茶农,精心地把这些茶树苗种植在附近最高的冻顶山上。由于台湾气候温和,这些茶树苗棵棵成活,茁壮成长。

采茶之后,乡亲们又按照林凤池教的方法将茶叶加工制成乌龙茶。这茶说来奇怪,山上采制,山下便能闻到阵阵茶香,冲泡后喝起来更是清香可口,甘醇爽喉,回味无穷,成为乌龙茶中风味独特的佼佼者。从此“冻顶乌龙”就成为台湾著名的一大特产。

总而言之,乌龙茶之所以叫做乌龙茶,是有一定的典故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乌龙茶是非常好的茶叶,不仅口感非常的好,最主要的是适宜饮用功效也很多!


有用+10
分享

一杯岩茶需要经过哪“三道火”?

 一杯岩茶需要经过哪“三道火”?

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三道火”焙法甲天下,在茶界享有盛名。很多人喜欢武夷岩茶,就是冲着岩茶的火功来的。那么,岩茶的“三道火”是怎样贯穿制作过程的?你知道吗?

第一道火

即初焙,也就是茶青炒揉后再送到焙间烘焙,俗称“走水焙”,注意,初焙的温度要控制好,一定要高温,有经验的制茶老师傅可用手背便可测定出来。

第二道火

即复焙,俗称“中足火”。其目的是为了将拣剔后的茶叶焙至所要求的程度,这样就可以防止茶叶霉变和减少茶叶的苦涩味,茶叶的醇厚度就提高了。

复焙时,温度应该要比初焙的时候低,以师傅的手感受稍有烫热感就好,翻动三次后,就用手捻茶,便成茶未。温度应比初焙时低,用手感受的火温以感到有烫热感为宜。经过三次翻后,用手捻茶,即成茶末,说明茶已经足火了,茶叶足够干了,这时候应该马上起焙。

初焙、复焙后的茶汤的颜色也会有较大的变化。

第三道火

即炖火,俗称“炖火”,也就是茶在足干的基础上,进行文火慢焙的过程。许多茶友都喜欢第三道火炭焙出来的茶,一个耐存,一个水顺,一个汤底香。

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三道火”焙法甲天下。若是好的正岩茶,因为内质丰富,再经过低温慢焙,便促进了茶叶内含物的再一次的转化和稳定。以火调香,调味,茶叶的滋味进一步提高,达到香气熟化,加深汤色,提高耐泡的程度的效果。

乌龙茶系列闽北水仙栽培技术

  

  种植特点

  闽北由于森林覆盖度大,土壤深厚、疏松、腐殖质多、穴多为森林土,因此,闽北水仙种植上的主要特点是:表土回沟、横坡等高种植、深沟栽植、适当稀植和多株定植。为了培养高产优质茶园,全园应深翻40cm以上,开深、宽各40cm左右的种植沟,每亩施有机肥2~3t、饼肥150kg、磷肥25g为基肥,以保证茶树生长之需要。

  如建瓯小桥等地,坡地茶园占总茶园面积的80%以上,当地群众对坡地利用的方法是在一定坡度范围内不筑梯层、穴超过10度的山坡应构筑梯层,沿横坡按等高线条栽或挖穴丛植,既利用了表土,也有利于山地水土保持,这种种植方法成本低、成园快、经济效益高,已被闽北各产区广泛应用。

乌龙茶系列闽北水仙栽培技术

  在崇安、建瓯等地种植水仙品种的另一特点是深沟多株定植,即在定植范围内挖穴深40~50cm,每穴植茶苗2~5株,多则6~7株,株株分开,填土踩紧,并保留一浅沟,既保蓄水分,又提供了幼苗的养分来源。

  这种深沟多株定植确有可取之处,鉴于水仙系半乔木,分枝少而稀,一般在离地面15~20cm以上才有分枝的特点,用上述方法定植,能克服分枝少和分枝部位高的缺点,使其在地面附近形成较好的树冠,且能提高定植成活率,减少缺株,达到快速成园投产。由于水仙株型高大,根系分布深广,故宜适当稀植。

  调查表明,在肥培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如适当放宽行株距、穴行距150~160cm,株距50~60cm,增加每丛株数3~5株,每亩种植2600~4400株,有利于培育较为高大而宽阔的树冠,投产后不仅能平面采,尚能立体采,个体植株产量高。由于植株的地上和地下部分有较大的空间和营养面积,能防止茶树早衰,产量高并能延长高产、稳产的年限。

乌龙茶系列闽北水仙栽培技术

  培育树冠

  建瓯等地茶农根据水仙品种分枝能力较弱的特点,采取定剪结合打顶方法,以促进分枝和增加芽头密度,即运用三次定剪、多次打顶、五年开采的措施培育树冠。具体做法是,在定植后一年的春前定剪第一刀,以后每年剪一次,连续三次定剪,每次定剪的离地高度分别为20~25、35~40、50~60cm。

  在定剪后新梢生长过程中,适当打顶采摘,以促进分枝,有效培养骨干枝的粗度、树冠高幅度和增加芽头的密度,定植后第五年正式开采。正式开采后的水仙茶树每年或隔年轻修剪一次,其作用是继续刺激萌芽,保持稳产和控制高度。

  多年采摘后的水仙,发芽力衰退,结节枝丛生时就需要深剪;当深剪无效时就需要树冠更新,闽北水仙的稳产年限一般可达10~15年,在高肥条件下有长达20年之久的。

乌龙茶系列闽北水仙栽培技术

  耕作施肥

  闽北水仙园地管理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传统的耕作制度、穴轮作、间作、秋挖和客土法。此外,较为重视有机肥和磷钾肥的施用。

  1、轮作和间作 长期以来,闽北茶区多采用茶与杉、竹、榛等进行轮作,造成不是毁林种茶就是毁茶还林,经济年限短。建瓯、浦城等地以茶与太伯梨、合欢、杨梅、温州蜜柑等间作,茶山道路两旁则种上棕榈、柏、泡桐等行道树。调查认为,这种茶林配合的间作对固土护坡,改善茶区生态环境,加速绿化,实现茶叶生产园林化和现代化是有积极意义的,值得在其他茶区应用推广。

  2、耕作和施肥 北水仙定植时一般表土回沟,无基肥。开采前不施肥,要到开采达一定树龄后才开始施肥,一年一次化肥,几年一次有机肥,每年一次秋挖,三年一次“客土”。化肥施用时期为秋冬或春季前,年施纯氮10~15kg/亩、纯磷12~15kg/亩。

  如小桥霞抱黄栋窝水仙茶园1967年定植,1978年开始施肥,年施硫酸铵或碳酸铵50kg/亩,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100kg/亩,有机肥的种类有饼肥、土杂肥、鸭毛废渣等。

乌龙茶系列闽北水仙栽培技术

  有机肥效果甚好,如石砘西焙丰产片年施鸭毛废渣350kg/亩,崇安茶场水仙丰产片多年以来坚持年施150kg/亩菜饼,这些茶园都取得了高产优质的显著效果。

  客土的传统习惯起源于武夷山,而今流传整个闽北茶区,已被公认是乌龙茶区的耕作施肥方面的宝贵经验。客土能加厚土壤耕作层,提高肥力,为茶树提供多种矿物营养元素。

  闽北茶区群众认为茶园可以不施肥,但不能不客土,因为客土对茶树所起的作用是施肥所不能代替的。崇安茶场的丰产片每年秋冬季结合秋挖以红、黄壤心土作为客土,每丛茶树培客土100kg,每亩客土35~40t。


清香型乌龙茶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有“中国特种茶”之称。历史上,乌龙茶消费地区主要集中在闽北、闽南,广东潮州、汕头和我国台湾地区。与之相应适销的乌龙茶花色品种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枞、冻顶乌龙。自从台湾茶叶企业进入内地以来,市场上出现了以内地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利用我国台湾茶机和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其香气较传统乌龙茶清香,业界称之为“清香型”乌龙茶。相应地,运用传统的初制技术生产的乌龙茶,则称为“浓香型”乌龙茶。大陆“清香型”乌龙茶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争议就一直不断,不少茶人、茶商、茶叶专家都视之为“另类”、“舶来品”,甚至抛出论断“不出三五年,就退出市场自生自灭”,更有甚者从“血统理论”上进行排斥、贬损。“清香型”乌龙茶要不要发展?这个话题,一度在海峡两岸三地茶业界盛传不衰。

 清香型乌龙茶的由来

“清香型”乌龙茶,又称“台式”乌龙茶。在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1990年在安溪诞生了福建省第一家经营茶叶的台资企业。截至2004年底,安溪境内共有台资茶叶企业25家。目前,福建省内台商投资的自产自销型、自产兼收购型、纯收购型以及茶叶产销与茶机结合经营的茶叶企业,共有50家。这些台资茶叶企业凡涉及茶叶生产加工领域的,无一不以“清香型”乌龙茶作为当家品种。

清香型乌龙茶的消费群体

据茶叶市场调查人员透露,“清香型”乌龙茶消费人群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以青年为主,21-35岁这个年龄层的比例较大,而且女性又比男性多;二是知识分子居多;三是消费者爱在专卖店买茶,这主要是因为专卖店茶叶价格适宜,质量可靠,服务周到。

清香型乌龙茶的品质

“清香型”乌龙茶产制技术自成一格,其外形及香气与传统乌龙茶截然不同,比起福建传统“绿叶红壤边”的安溪乌龙茶,“清香型”乌龙茶具有明显的“三绿”特点:即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其外形为球形或半球形,冲泡后在杯中显现茶蕾造型,香气清香持久,茶汤明亮见底,嫩香回甘,叶底柔软。如冻顶乌龙茶,外形呈半球形,条索紧结,干茶色泽为墨绿带油光,香气清香扑鼻,滋味浓厚新鲜,入口生津,落喉甘滑,韵味强,而汤色蜜黄澄清明亮。

乌龙茶是世界茶叶市场的“明目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