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乌龙茶鉴别>大红袍的鉴别

大红袍的鉴别

2019-03-29 访问量: 35 茶礼仪网

大红袍的鉴别

(图片来源:茶百科)

大红袍属于青茶类,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它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甘醇大红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属于武夷岩茶的一种,武夷岩茶是指在武夷山行政区域内种植,在特定时间内以特定标准采摘以特定工艺加工生产的茶叶,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方圆60公里有36峰99岩,岩岩有茶。

通常情况下只有具备了以下四点才可称为武夷岩茶:

首先要具有岩韵,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岩骨花香。

其次,茶叶必须出产于武夷山市,278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再次,必须用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

最后,茶叶还要受我国的原产地产品保护贴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产品的标志。

有用+10
分享

青茶的主要品种有哪些,分别有什么功效

  对于青茶这一茶类,可能有的朋友不是特别的了解,青茶也就是乌龙茶,并且在品种上也有其它的区分,另外,保健方面的功效也是很客观。现在,就青茶的品种和功效问题,我们就来看看青茶的主要品种有哪些,分别有什么功效。

  青茶品种: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它是介于不发酵的绿茶与全发酵的红茶之间的一大茶类。因为乌龙茶条索呈青褐色,所以有一些地方也把它称为“青茶”。乌龙茶按其产地可分为四类。

 

  闽北乌龙茶:

 

  闽是福建省的简称,产于福建北部的乌龙茶都属于闽北乌龙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武夷岩茶和闽北水仙。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种有驰名中外的茶王“大红袍”,以及当家品种肉桂和水仙。除此之外,还有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北斗、瓜子金等名丛,以及正在大力推广的黄观音、金观音、丹桂等新品种。

  武夷岩茶汤色橙红亮丽,有天然花香,滋味醇厚,叶底呈明显的“绿叶红镶边”,并且有香久益清、味久益醇,耐泡、耐储存等特点,细细品悟,还会感受到“香、清、甘、活”无比美妙的岩韵。

 

  闽北水仙为历史名茶,主产于建瓯市、建阳市、南平市、顺昌县。因主产地是建瓯南雅,故又名南雅水仙,是我国乌龙茶类中的传统出口产品。

  闽南乌龙茶:

 

  产于福建省南部安溪、华安、永春、平和等地的乌龙茶统称为闽南乌龙茶。闽南是我国最主要的乌龙茶产区,仅安溪一个县的乌龙茶产量就占全国乌龙茶产量的1/4,其中最著名的是“铁观音”。

 

  其次,安溪县的黄金桂、本山、毛蟹,永春县的佛手,平和县的白芽奇兰,绍安县的八仙以及梅占、桃仁等。都是闽南乌龙茶中的珍品。除了上述的纯种乌龙茶之外,闽南人也常将不同品种的茶混合采制或制好后混合拼配,这样生产出来的乌龙茶统称为“色种”。

  广东乌龙茶:

 

  广东乌龙茶以产于潮州市潮安县的凤凰单丛和产于饶平县的岭头单丛等最为有名,其次是产于饶平县的饶平色种。近几年来,凤凰单丛和岭头单丛都十分注重茶的香气,分别推出了单丛十大香型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台湾乌龙茶:

 

  台湾乌龙茶根据其萎凋程度和做青程度不同而分为三类:包种茶,乌龙茶,椪风茶(也称膨风茶)。

 

  包种茶发酵程度8~10%,经过炒青、揉捻、干燥等工艺程序生产的乌龙茶称为“包种”。包种色泽较绿,汤色黄亮,滋味和口感接近绿茶,但有乌龙茶特有的香和韵。包种茶主产于台湾省北部的台北市和桃园县。其中以文山所产品质最佳,故习惯上称为“文山包种”。

 

  乌龙茶发酵程度15~25%,经过炒青、揉捻、初干、包揉、再干燥等工艺程序生产的半发酵茶,在台湾才称为乌龙茶。其中以冻顶乌龙、高山乌龙最为有名。

 

  椪风茶(也称膨风茶)发酵程序50~60%,经过炒青、湿巾包覆回软、揉捻、干燥等工艺程序生产的乌龙茶称为椪风茶。“椪风”在台语中原为“吹牛”之意,因为这种茶的价钱高到令人难以置信,故名“椪风”茶。其中的极品称为东方美人,又名白毫乌龙、五色茶。

  乌龙茶的功效与作用:

 

  乌龙茶作为我国特种名茶,除了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祛寒解酒、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突出表现在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茶叶具有药理作用的主要成份是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

 

  (1)延缓衰老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据有关部门研究证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肌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于其它同类物质。茶多酚有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据日本奥田拓勇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2)抑制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对人体脂肪代谢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使这种斑状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3)防癌抗癌茶多酚可以阻断亚硝酸铵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并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提高肌体免疫能力的功效。据有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裨益。

  (4)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质锶90和钴60毒害的能力。据有关医疗部门临床试验证实,对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轻度放射病,用茶叶提取物进行治疗,有效率可达90%以上;对血细胞减少症,茶叶提取物治疗的有效率达81.7%;对因放射辐射而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治疗效果更好。

 

  (5)抗菌杀毒茶多酚有较强的收敛作用,对病原菌、病毒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消炎止泻有明显效果。中国有不少医疗单位应用茶叶制剂治疗急性和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流感,治愈率达90%左右。

 

  (6)美容护肤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它洗脸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

  本次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喝茶有益身体健康,并且饮茶也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所以,养成喝茶的习惯是很好的。不过,即使我们再喜欢喝茶,也需要适量的饮用。青茶对于人体的保健作用很大,我们适量的坚持喝青茶也是不错的。

喝大红袍茶真的会“上火”吗?

喝大红袍茶真的会“上火”吗?

喝大红袍茶上火吗?这一问题一直争议不断。

有人信誓旦旦说不会,但喝大红袍上火的情况确实存在,这是怎么回事儿呢?这是否与大红袍茶的制作工艺有关呢?

众所周知,大红袍是乌龙茶的一大代表,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树发展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幽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不过,大红袍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高温焙火,在120度左右的温度中制作,其焙火的工序就是其“火气”来源。

武夷岩茶大红袍普通在刚初制完毕(一周内)和精制焙火(半个月之内),刚焙好的岩茶尽量少喝。

普通的茶类刚制出时都有火气,过半个月到一个月后,普通的茶类都不会上火了。

故而,武夷山人大多很少喝新茶,大该就是这个因素。

其实,市场上的大红袍茶叶,由制作到出售,耗时通常需要半年的时间,这样正好将大红袍火气消除了,所以说喝大红袍不会上火的。

传统型武夷岩茶(大红袍)性温、健胃。幽香型武夷岩茶(大红袍)还倾向于绿茶,略带凉,胃怕寒者少饮,胃寒者不克不及喝太多的幽香类茶叶,但喝传统型武夷岩茶和陈茶最有利健胃。

尽管如此,但还是有人喝大红袍茶出现过上火的症状,这是为何呢?

大概,这就是体质的原因吧。

喝大红袍茶真的会“上火”吗?

毕竟,大红袍偏温性,大多数人都可以喝,但是有些人饮用后却出现了“副作用”,也许是触碰了饮用大红袍的禁忌:

1、失眠及服用镇定剂者

如果属于是喝茶会睡不着者,最好不要喝茶或者是在下午以后喝茶;服用镇定剂的时候不要饮茶,以免与药性相抵触。

2、妇女:妇女在以下几种情况时最好别饮茶

(1)怀孕期间:咖啡因会增加准妈妈们的心、肾负担,同时也可能影响到胎儿的发育。

(2)哺乳期:哺乳期的妇女喝浓茶,会使得茶叶中的咖啡因可能会通过乳汁进入婴儿的体内,导致婴儿过度亢奋或是烦躁。

(3)月经期:经期的妇女饮茶过量的话会因为咖啡因对神经和心血管的刺激,导致经期基础代谢增高,引起经痛、经血过多而经期过长等现象。

3、贫血一族

虽然茶叶中铁质的含量较多,但是不易于被人体吸收。而茶叶中的儿茶素,却是会很容易与饮食中的铁离子合成不可溶的化合物,从而阻碍人体对铁离子的吸收。所以贫血的患者最好不要饮茶。

4、特殊疾病患者

有下列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喝茶。如果是真的喜欢喝茶,请事先询问医生。

(1)低血糖患者:切忌不能空腹喝茶,低血糖患者也最好不要喝茶。原因在于茶叶能在很短的时间里面,迅速的降低人体的血糖。

(2)胃溃疡患者:有这类病患的人在喝茶后会因为茶叶的刺激而病情加重。

5、素食者

如果你是一位素食者,建议应适量、少量的饮茶。因为素食者很容易缺乏维生素B群、铁、钙之类营养,而茶叶中的某些成分是对阻碍人体对这些维生素的吸收的。

6、营养不良者或蛋白质缺乏者

茶叶有减脂功效,其实是因为茶叶中有的成分会阻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所以太瘦的或是缺乏蛋白质的人,饮茶一定注意要适量。

其实,喝茶还是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喝着舒服的才是最好的!

乌龙茶成茶的泡法示范

1.置茶量约壶的1/2~1/3。 2.沸水以100度c泡。 3.静置时间,第一泡约一鐘,第二泡起每泡累加20秒。
>
附註:普洱茶可比照乌龙茶泡之。普洱汤色虽比乌龙茶浓但香与味则稍较淡薄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