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绿茶>碧螺春深度解析

碧螺春深度解析

2019-03-29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碧螺春深度解析

(图片来源:网络)

关于碧螺春的传奇故事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帝赐佳名”的传说,康熙皇帝南巡时江苏巡抚宋荦将“吓煞人香”之茶进献给皇上,康熙帝甚喜,然认为茶名不雅,便以此茶茶色碧绿,形曲如螺,采于早春,赐名为“碧螺春”。那么历史真相是什么?

碧螺春之名最早出现于清代陆廷灿编写的《续茶经》,引用了《随见录》一段话:“洞庭山有茶,微似而细岕,味甚甘香,俗呼为吓煞人。产碧螺峰,尤佳,名碧螺春。”这条最早记录碧螺春的历史资料透漏了几点重要信息,其一,碧螺春之名因“碧螺峰”而得,作者陆廷灿恰巧是帝赐佳名传说中宋荦的学生,如果此茶因自己的老师而得名,学生自然会重提,然而没有。郑培凯教授在《中国历代茶书汇编》的这条记载注释中写明“此条对江南名茶碧螺春的历史,如碧螺春名字为康熙南巡所题等一类传说,有一定的证误价值“。又碧螺春国家标准制定人谢燮清、章无畏、汤泉编著的《洞庭碧螺春》一书中也明确写到”笔者查阅诸多史料、地方志和宋荦著录,对此事并无记载。所以,帝王赐名的碧螺春只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仅仅是抬高碧螺春的身价,借帝王之威,使其名扬天下而已“。其二,关于碧螺春的外形,此条记载说”微似而细岕“,岕茶为明清时期名重一时的贡茶,立夏方开采,故而梗粗叶厚,岕茶为蒸青绿茶,不炒不揉,为片状,如果碧螺春”似芥而细“,那么最初碧螺春应并非卷曲状。其三,关于碧螺春的品质,此条记载说”味甚甘香“,那么碧螺春应具备的品质是甘甜度与香气,异于常茶。

碧螺春盛名应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造就。一方面依托的是苏州深厚的文化背景,苏州的雅致精细文化赋予了碧螺春最鲜明的文化身份,其次,在碧螺春开始出现的清朝中后期及民国时期,中国战乱纷争,各地茶叶的生产皆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而苏州历来战乱少,经济发展稳定,故而碧螺春的生产制作没有间断,在众多历史名茶中逐渐根基稳固。最重要的是,碧螺春历史以来主要销往京、津、沪地区,囊括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声名自然更容易为众人所知。

有用+10
分享

皖茶记丨太平猴魁(二)

皖茶记丨太平猴魁(二)

接作者上文:《皖茶记丨太平猴魁(一)》

时间回溯到1900年,这一年,八国联军侵华,光绪慈禧仓皇离京,一时间北方战火四起。而远在皖南的山区,平静的生活一如既往,太平县凤凰尖下,人称王老二的王魁成,此时正沉浸在一杯尖茶带来的欣喜中。

原来,猴村以前制作的尖茶,原料等级多有混杂,一芽三四叶居多,当时的南京长春茶庄到此收购茶叶后,会特地派人从中挑拣出幼嫩茶叶单独包装,运回南京出售,获利甚丰。

王魁成因此受到启发,于是他精选一芽二叶,将尖茶进行精制,并规范了尖茶的工艺,制作的茶叶外形规整,滋味饱满,品质居尖茶之魁,于是“王老二魁尖”的名字便传开了。

此后的十年间,在太平当地茶人的共同努力下,魁尖茶品质得到了进一步规范与提升,适逢1910年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当时太平第一茶商刘敬之于是便向南京商会会长,同为太平人的苏锡岱,举荐魁尖茶参展。

可惜彼时王魁成已在一年前离世,未能见证,幸得猴坑儒商方南山与王魁成之子王文志等人联手创制了四斤上等的“魁尖”茶送展,为不使其与普通“魁尖”混淆,以产地猴坑名之,“猴魁”一名由此而来,并一举获得优等奖。

两年后,民国元年(1912年)的秋天,孙中山先生乘“联鲸”号兵舰考察实业,抵达芜湖码头,得知消息的方南山特地带上精心制作的猴魁茶迎接。孙中山饮此茶后,赞不绝口,欣然为南山先生挥毫:“饮杯猴茶,如得知己,可以无憾”,翰墨犹在,茶情长存。

皖茶记丨太平猴魁(二)

到了1915年,美国国会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在旧金山市举办第14届世博会——“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刘、苏、方、王等人再度联手将“猴魁”更名为“太平猴魁”送展,再获金奖,“太平猴魁”从此盛名远播,被列入中国名茶。

“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是人们挂在嘴边的标准,扁直带尖,匀整肥壮也正是如今猴魁茶的特征,这在制作工艺上,要求尤其严格。时至今日,依然需要从鲜叶开始,一根根拣选出符合标准——“三尖平”的原料,即叶缘背卷,芽尖和叶尖长度相齐,“二叶抱一芽”,以保证成茶能形成的外形。

鲜叶杀青后,由人工趁热一根根捏紧,称为捏尖,十分讲究,捏尖后猴魁再进行整形烘焙,传统是铺于竹焙篓上,边焙火边压制,如今则是平铺在筛网上,用木滚轻轻滚压整形,以叶片平伏挺直即可,不可过度重压。所以仔细观察太平猴魁,可以看到干茶叶片上布满了格子状的纹理,捏尖茶外观壮实,条索紧直。

与捏尖相对的叫做布尖,布尖茶外观扁平,叶薄如纸,多呈嫩绿色,这是由于加工过程中为了追求形色,杀青较嫩,且压制压力较大,这样的方式,会导致茶汁过度流失,在冲泡过程中滋味淡薄,且青气较重。

离开太平的时候,矿泉水瓶里,泡着今年新制的猴魁茶,如此即饮,是当地热爱猴魁的人们常用的方式,冷泡的猴魁,根根树立,格外清甜。

如今,方家,已经到了第五代传人,核心产地的猴岗总共也不过20来户人家,依然在世代居住的村子里,守护着古老的工艺,15天采摘期一过,即开始养护茶园,是对这片湖山,这片的祖辈相传的茶园的态度。尽管每年春天到猴坑的买茶的人,可以绵延好几公里。

太平的茶叶批发市场上,茶商们正在将一根根茶分级整理装箱,一箱箱“各种各样”的猴魁茶,即将被发往全国各地。当然,发心不同,最终的收获与体验自然也不同。

太平湖畔世代相传的滋味,依然在口中蔓延。茶汤尽处,“人”字彰显,一如当年的王魁成与方南山。也许,这便是每一处茶,每一方水土风物,留给我们最大的感动吧。

饮杯猴茶,可以无憾。

双井茶有哪些加工工艺?获得了那些荣誉?

双井茶有哪些加工工艺?获得了那些荣誉?

古代“双井茶”属蒸青散茶类,用蒸气杀青,再烘干、磨碎、煮饮。如今的“双井绿”,分为特级和一级两个品级。特级以一芽一叶初展,芽叶长度为2.5厘米左右的鲜叶制成;一级以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制成。加工工艺分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初烘、整形提毫、复烘六道工序。

鲜叶进厂后,薄摊2~5小时,然后用铁锅杀青,每锅投入鲜叶0.15~0.2公斤,锅温为120~150℃,炒至含水58~60%为杀青适度。稍经揉捻后,即用烘笼进行初烘,烘温约80℃,烘至三成干,转入锅中整形提毫,待茶叶白毫显露,再用烘笼在60~70℃下烘焙,烘至茶叶能手捻成末,茶香显露,此时含水量约为5~6%时,趁热包封收藏。

品质特点

外形圆紧略曲,形如凤爪,锋苗润秀,银毫显露;内质香气高香持久;汤色明亮;滋味鲜醇爽厚;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净。

荣誉记录

欧阳修的《归田录》中将它推崇为全国“草茶第一”。1985年在江西省名茶评比鉴定中,被评为全省八大名茶之一,并荣获名茶证书。

修水“宁红金毫”、“双井绿”等名优茶,分别在“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海国际荼文化节名优茶评比和江西省十大名茶评比、江西省茶博览会名优茶评比等大型茶事活动中共获得39个,其中金奖17个,一等奖3个。

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双井贡茶曾荣获江西物产总会评比一等奖,斤价四千文。早在1958年时,修水茶叶试验站以双井村所产鲜叶研制的特级“山谷红”上送国务院作为招待外宾专用礼品茶。1978年以后,名品“双井绿”恢复生产,1982年,“双井绿”被评为全国八大名茶之一。1983年,又获市农牧局技术改进成果奖。1985年,“山谷翠绿”茶获全省名茶第三名,其包装和科研均被评为全省、全国技术改革先进单位。

文君绿茶介绍

文君嫩绿色产于四川邛崃县。“收到蒙山的味道不同,前后火也喊。如果一个人应该有一个清澈的泉水喝,他会尝试发芽,没有机会。”这是清代诗人张发,他称赞邛崃茶写的诗。邛崃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

邛崃山有茶叶产地,如南宝山、华山岩、平罗、右闸和白河。这里有许多高山和一些小山。两边的山高耸入云,山峰十分美丽,云雾缭绕,境内竹木葱茏,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为文俊的茶叶生产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条件。文君嫩绿色产于四川邛崃县(今邛崃市)。邛崃的邛崃山有着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文君嫩绿色是一种新创造的名茶,命名为纪念卓文君打破封建伦理和对爱情的忠诚。主要产区有南宝山、华山岩、平罗、油闸和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