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东方美人茶品质特征

东方美人茶品质特征

2019-03-21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东方美人茶原称膨风茶,“膨风茶”的正宗名字为“白毫乌龙”,因茶心有肥厚晶莹的绒毛而得名,全世界仅台湾新竹县的峨眉、北埔,与苗栗县、台北县坪林等少数地区生产,物以稀为贵,加上风味独特,使得膨风茶成为台湾乌龙茶中的极品;其中峨眉乡特别以“东方美人茶”打出名号,成为代表特产。

  东方美人茶品质特征

 

  东方美人茶茶叶外观颇显美感,叶身呈白绿黄红褐五色相间,鲜艳可爱。因为它是半发酵茶叶中发酵度较重的,茶汤水色呈较深的琥珀色,尝起来浓厚甘醇,并带有熟果香和蜂蜜芬芳,风味独特。

 

  东方美人茶生长采摘

 

  台湾现有新竹县苗栗县及台北县坪林石碇两大东方美人茶产区,包装上的名称各地不同。产于新竹县北埔乡,名“膨风茶”或“椪风茶”;产于新竹县峨嵋乡,指的还是东方美人茶。茶种方面,新竹及苗栗产区以“青心大冇”为主要生产茶种,坪林石碇则以“青心乌龙”为主,辅以少量的“白毛猴”。东方美人茶采收期在炎夏六、七月,即端午节前后10天。

  东方美人茶最特别的地方在于,茶菁必须让小绿叶蝉(又称浮尘子)叮咬吸食,昆虫的唾液与茶叶酵素混合出特别的香气,茶的好坏决定于小绿叶蝉的叮咬程度,同时也是东方美人茶的醇厚果香蜜味的来源,也因为要让小绿叶蝉生长良好,东方美人茶在生产过程绝不能使用农药,因此生产较为不易,也更显其珍贵。

 

  在制作方面东方美人茶必需经手工采摘一心二叶,再以传统技术精制而成高级乌龙茶,制茶过程的特点是:炒菁后,需多一道以布包裹,置入竹篓或铁桶内的静置回润或称回软的二度发酵程序,再进行揉捻、解块、烘干而制成毛茶。

 

  东方美人茶名字的由来,据闻是英国茶商将茶献给维多利亚女王,黄澄清透的色泽与醇厚甘甜的口感,令她赞不绝口,既然来自东方福尔摩沙,就赐名“东方美人茶”了。

  东方美人茶功效

 

  1、改善听力

 

  东方美人茶具有养颜、排毒、利便、抗化活性,消除细胞中的活性氧分子等功效。中老年人经常东方美人茶有助于保持听力。对男性听力的保护作用明显大于女性。虽然喝东方美人茶对听力有保健作用,但也不能饮之过量。一天喝茶的量以1~2杯为宜。

 

  2、减肥

 

  东方美人茶具有溶解脂肪的减肥效果。因为茶中的主成分——单宁酸,与脂肪的代谢有密切的关系。东方美人茶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东方美人茶同红茶绿茶相比,除了能够刺激胰脏脂肪分解酵素的活性,减少糖类和脂肪类食物被吸收以外,还能够加速身体的产热量增加,促进脂肪燃烧,减少腹部脂肪的堆积。

  3、降血脂

 

  东方美人茶有防止和减轻血中脂质在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饮用东方美人茶还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红细胞集聚,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血液流动性,改善微循环。体外血栓形成试验,也表明东方美人茶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4、抗衰老

 

  东方美人茶和维生素E一样有抗衰老功效。在每日内服足量维生素C情况下,饮用东方美人茶可以使血中维生素C含量持较高水平,尿中维生素C排出量减少,而维生素C具有抗衰老作用。因此,饮用东方美人茶可以从多方面增强人体抗衰老能力。

 

  “东方美人茶品质特征”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东方美人茶品质优异,内质丰富,饮用具有抗衰老、美白、养颜、减肥等功效,绝佳的口感和香气特别适合女士饮用。

有用+10
分享

福建红边乌龙茶:34年前沙县红边茶发源地考察追记

福建红边乌龙茶:34年前沙县红边茶发源地考察追记

2011年,我市茶叶技术人员重返白水漈调查野茶树。

近日笔者整理书籍偶见34年前白水漈考察红边茶之行的随记,浮想联翩,34年前请老茶农制作红边茶的场景历历在目,有感而发,与《沙县茶志》编著者联系,补充相关资料整理成文,聊以补遗,以飨读者。

茶史:沙县乌龙、红边曾大量出口

沙县是我省古老的产茶县之一,产茶史可向前推1000余年。而有史可查的沙县茶业大发展时期则是19世纪中叶,凭借着沙溪的“一水可通”茶叶外输贸易路线,驱动了沿溪两翼山区茶业的迅猛发展,茶叶繁荣盛世延至20世纪20年代,长达70余年。施鸿保《闽杂记》(1857年作)“近来则尚沙县所出一种乌龙,谓在名种之上,若雀舌、莲心之类”,经考证,当时的“乌龙”是高档红茶,后称之沙县工夫。而位于沙县最高峰锣钹顶白水漈村、草洋村(现隶属三元)一带也在19世纪中叶发明创造了历史名茶红边茶。民国十七年(1928年)《沙县志》有“沙邑茶有两种,一名乌龙,一名红边。制乌龙则用火烘,制红边则须日晒,制法略异。而装箱运销口外,为吾沙出产品一大宗。”“红边茶始装于同治季年(1864年),时出一万八千箱(每箱20公斤),光绪九年乃达三万余箱。此后箱柜递增,至十五年,竟有六万箱之数,十六以降,则年少一年。……民国初及三四等年,虽多出三万五千箱,曾不旋踵而卒,未能满万。民十以后,则更不堪过问耳。近因匪扰,茶多荒芜。琅口等处茶庄非毁则闭。……所谓乌龙、红边者,但存其名而已”的记载。由此可见,清末民国初(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欧战爆发,海运受阻,闽茶包括沙县茶产量开始下降,茶庄接连倒闭,沙县茶业进入萧条期,乃至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后,红边茶几乎绝迹。直至21世纪初销声匿迹了近一世纪,2009年沙县宏苑茶业才重塑红边茶旗帜。

1984年,探访沙县白水漈红边茶考察背景:

1984年六七月间,三明市茶叶技术推广站到沙县开展茶叶与茉莉花茶生产调研工作,借此契机,对沙县的历史名茶——红边茶进行考察,同行者有沙县茶叶的技术人员,一行5人登上锣钹顶北侧的白水漈自然村。

考察时间:1984年7月1~2日,晴。

考察人员:杜起洪、林森知、林新贡、黄光道、郑明娜等。

早上6点多,从沙县县城乘车到大洛乡,借乡政府工作人员的自行车,随向导骑至锣钹顶山脚的某一小村(什么村未记录)。我们将自行车寄在农户家,然后背上简易行囊,步行约30华里,中途小憩干粮补给,临近12点到达陈山大队白水漈自然村。

锣钹顶海拔1537米,旧名吕峰,遇冬常有积雪,宋代名臣李纲谪居沙县时命名沙阳八景,名之为“吕峰晴雪”。锣钹顶山峰周边有沙县大洛和三明市三元区数十个村落,其中大洛乡陈山村白水漈村便是其中之一。

白水漈自然村是隐藏于锣钹顶无数山谷中的一个山谷小村,当时全村只有19户农户99人,系汀洲上杭籍游民迁徙而来,多姓黄,繁衍已有6代,据当时陪伴我们的65岁黄老伯(名字没有记下)说,该村村史大约在200年以内(截至1984年)。这里村庄山地海拔约1200-1300米,年最高气温在28℃30℃,年最低气温在-6℃~-8℃。

黄氏移民迁入陈山村后,在白水漈山谷搭架建棚,垦荒种植一种叫青黛(蓝靛)的染料植物。其时,沙县城内茶叶大兴,而染料生意渐趋萧条,因此在青黛园内间种茶树,发展茶业生产。开始可能先加工“沙县工夫”,后因环境所致创制品质独特的“红边茶”。沙县茶叶大兴初时,产地多集中在近城及沿溪周边的中低山区域,由于白水漈茶叶产在高海拔区域,品质优异,花香突出,所以外销高档茶都要等高山茶下山后再拼配装箱。

茶山:沙县三元多有半野生茶

我们先考察茶园茶树,村落不远处周边垄地及斜坡山中分布着许多栽培型的半野生茶,品种有水仙、政大、菜茶,还有许多性状不一、零星分布的“土茶”(注:土茶可能就是百年前用种籽播种的本地茶),其中最大的一棵近地主干直径28.5厘米,距地20厘米左右有三个分枝,直径分别为20厘米、15厘米、12厘米,树高4.24米,树幅直径5.4米;也有树高不足1.8米的,有乔木型也有灌木型,有大叶种也有中小叶种。

黄老伯介绍,零星老茶树大多是在120-130年前祖辈所种,而残存成片的是1960年前后引种的。曾在沙县供销社(外贸)就职的吴承义、黄金高等人曾在1959-1960年间从建阳引进水仙、政大品种,至今(1984年)仍然保留着200余亩,队里的茶厂现在还生产,1983年产茶80余担,产值1.2万元。

黄老伯说,在锣钹顶西南侧的草洋、松阳等村(今属三明市三元区)仍分布着许多抛荒野茶,在锣钹山山脉延伸的大洛、南霞、湖源等也有百年老茶树,当时加工的应是同一类茶。

(2015-2016年,市茶叶技术推广站与沙县经作中心的技术人员又组织了几次联合考察,在沙县富口、大洛、南霞、南阳、湖源、镇头等地仍然发现存有多处百年老茶树。)

见证“红边茶”制作工艺

黄老伯说,他祖父开始是做“工夫茶”,后来做红边茶,该村红边茶直到1954年就彻底没有生产了。

考察当天,村办的茶厂(白水漈茶厂)还在生产,临近傍晚,正好有二三百斤茶青(什么品种未记录),我们请茶农按过去红边茶的制法加工一遍,重现了当年红边茶加工的全过程:

鲜叶晒青(下午约4:30-5:40)→凉青(置于室内竹席上)→做手(在竹席上翻青拌青)→←凉青(做手、凉青反复4次)→杀青(锅杀)→揉捻(普遍采用机揉,当时还是手工推揉)→烘干(焙笼)。用做手代替当今制作青茶时的摇青操作(可能基于高海拔地区夜间温度低,湿度大,难消青有关)。由于是晚青,第一次做手时间长达50分钟,到叶齿出现微红点,后2-3次做手在20-25分钟,最后一次做手后置青摊凉达5个小时,杀青前堆青约1个小时左右。

上述记录是在黄老伯指点下茶厂茶工的具体操作流程,也是基于“看青做青”“看茶做茶”的传统经验制作红边茶的“实况直播”,遗憾的是没有向黄老伯提及过去制作红边茶的器具情况和选择什么样的品种制作品质更优,笔记中无记录。

鉴评红边茶

次日中午,我们取了昨夜刚做出来的红边茶进行鉴评,认为其外形条索较为粗松,相当于当时收购烘青茶的四、五级8-9等,干嗅清香,内质香气带花香、果香,但杂有青味、水闷气,总的来看偏有红茶味,回甘强,较耐冲泡,冲泡三四次滋味口感差别较小。叶底较花杂,叶张青红各半,部分叶片呈八绿二红(不够均匀),这与当时茶青原料老嫩不匀、品种混杂不无关系,况且是夏茶。做青发酵程度类同闽南青茶,外形与闽北青茶无异。观其操作手法,判定制作红边茶的黄老伯及所带的制茶工技术并非“大师”,感觉他们在做青发酵程度的控制上(做手)弹性比较大,或许是有所忘却,但应该说做红边茶的整个流程肯定是没有错的。此外,在他们村里的茶厂,也未见到制红边茶遗留下来特殊的制茶器具,黄老伯也无介绍和展示。

红边茶是闽南到闽北过渡型青茶

红边茶应属于青茶类(民间俗称乌龙茶类)。考察后认为,沙县红边茶的制作技艺受到双重影响:一是深受闽南青茶工艺的影响,当时汀州人入闽中(沙县)山区开发往返古山道穿越,无不受到沿线住民的影响,但受影响较大是同一时期迁移到闽中的闽南人(清代中期以后闽南人大批迁徙闽中),因而制茶时渗入闽南青茶工艺,萎凋和发酵的控制采取日晒、做手(拌青)促进走水、消青,成了“工夫红茶”的变形工艺,与近些年各地创新的花香型“轻发酵红茶”的制作有着异曲同工。二是受到行政属地管理(延平府)贸易需要的延续性影响,茶叶外形上仍然保留着沙县工夫红茶和闽北青茶的“条形茶”特征,这既传承了“沙县工夫”的特征,又与当时北苑茶、武夷茶对外贸易“条形茶”的要求相适应,又提升了茶叶内质香气。鉴此,当时的“红边茶”可能是闽南青茶到闽北青茶演变的过渡型青茶。(

正宗乌龙茶包种茶自然地理、品质特征

  产地分布

  台湾所生产的包种茶以台北文山地区所产制的品质最优、香气最佳,所以习惯上称之为“文山包种茶”。文山地区包括台北市文山、南港,台北县新店、坪林、石碇、深坑、汐止等茶区。约有2300多公顷,

正宗乌龙茶包种茶自然地理、品质特征

  生长环境

  茶园分布于海拔400公尺以上的山区,环境特殊,尤以坪林地区山明水秀,气候终年温润凉爽,雪雾弥漫,土壤肥沃。

正宗乌龙茶包种茶自然地理、品质特征

  包种茶品质特征

  水色蜜绿鲜艳带黄金,香气清香幽雅似花香,滋味甘醇滑润带活性,包种茶最注重香气,香气越浓郁质量越高级。包种茶茶叶外观为条索状,色泽翠绿。

正宗乌龙茶包种茶自然地理、品质特征


乌龙茶包揉机械在卷曲型名优茶加工中的应用

1碧螺春传统加工工艺碧螺春传统工艺分为杀青、揉捻、搓团、提毫、烘干等工序,加工以手工制作为主,“手不离,茶不离锅”。对制茶者个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产品品质较难统一。

完成机构:寿宁县茶叶管理局,福建寿宁35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