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乌龙茶哪里的最好乌龙茶属于什么茶

乌龙茶哪里的最好乌龙茶属于什么茶

2019-07-27 访问量: 13 茶礼仪网

乌龙茶(oolong tea),亦称青茶、半发酵茶及全发酵茶,品种较多,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那么乌龙茶哪里的最好?乌龙茶属于什么茶?

乌龙茶哪里的最好乌龙茶属于什么茶

乌龙茶哪里的最好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和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外形色泽青褐,因此而得名,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典型得乌龙茶,叶片中心是绿色,叶缘是呈红色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美称,其汤色黄红,有天然茶香,滋味醇厚,有独特韵味。

乌龙茶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由于香气特佳,品质优异,由闽南传至闽北以及广东,台湾等地。

乌龙茶品饮后齿颊留香,口感纯、厚、饱满,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防止血栓、减肥健美等方面。乌龙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习惯根据其产区不同分为:闽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广东乌龙茶、台湾乌龙茶等几个品种。

乌龙茶产于福建、广东、台湾三地,以福建产量较多,品质也较好。

乌龙茶的品种花色很多,许多是以茶树品种为名,按茶树品种单独采制。

福建乌龙茶分为闽南、闽北两区,闽南产区生产的有安溪铁观音、安溪色种、安溪乌龙等;闽北产区生产的有武夷岩茶、闽北水仙、闽北乌龙、岩水仙、岩奇种等。

产东乌龙茶有凤凰单枞、水仙、乌龙、色种等。台湾乌龙茶有台湾乌龙、台湾色种等。

其中以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的品质最优

乌龙茶哪里的最好乌龙茶属于什么茶

乌龙茶属于什么茶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

绿茶和乌龙茶是由同一种茶树所生产出来的,乌龙茶为半发酵茶,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芬香味。

乌龙茶能够改善皮肤过敏情况,还具有瘦身的功效,另外饮服乌龙茶还能抗老化、抗肿瘤,还可缓解精神疲劳、消食止痢、美容养颜。

有用+10
分享

冻顶乌龙茶:凤凰山“冻脚尖”的乌龙茶

冻顶乌龙茶,产于台湾省南投县凤凰山支脉冻顶山一带。冻顶山是凤凰山的支脉,居于海拔700米的高岗上,传说冻顶山上种茶,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冻顶山的茶农必须蹦紧脚尖(冻脚尖)才能上山顶,故称此山为“冻顶”。

冻顶乌龙茶:凤凰山“冻脚尖”的乌龙茶

【特征】

冻顶乌龙茶成品外形呈半球型弯曲状,色泽墨绿,有天然的清香气。冲泡时茶叶自然冲顶壶盖,汤色呈柳橙黄,味醇厚甘润,发散桂花清香,后韵回甘味强,饮后杯底不留残渣。冻顶乌龙茶以春茶最好,香高味浓,色艳;秋茶次之;冻顶乌龙茶又以夏茶品质较差。

【工艺】

冻顶乌龙茶采摘青心乌龙等良种芽叶,经晒青、晾青、浪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团揉、复烘、再焙火制成。

【泡法】

第一、使用陶製壶为佳。

第二、冲泡前先将陶壶温热。

第叁、放入约叁分之一壶量之冻顶乌龙茶,太少味淡,太多过浓且茶叶吸水后易溢出。

第四、注入95℃之开水后迅速倒出,此动作可清洗茶叶上之灰尘及杂质。

第五、再注入95℃开水,约40秒即可饮用。

第六、接下来每泡增加20秒时间,亦可视个人口味增减。

【功效】

久喝冻顶乌龙茶有明目、提神、利尿、去腻、健胃、强身等作用。

【渊源】

说到冻顶乌龙茶的历史,其实台湾的种茶、制茶技术是随着大陆人口向台湾的迁移带上宝岛的,据野史相传,是清道光年间的举人林凤池从福建带回武夷乌龙植于冻顶山,台湾的茶业才得以发展,也有了自己的名茶——冻顶乌龙茶。冻顶乌龙茶在台湾极负盛名,广受欢迎。

乌龙茶制作工艺历史及发展

乌龙茶制作工艺历史及发展

   清代是武夷茶走向辉煌的时代,由绿茶发展到武夷岩茶(即乌龙茶)就在清初。

一 清初出现乌龙茶制作工艺

清初武夷山仍在产制绿茶,1650-1653年任崇安县令的殷应寅(清康熙三十二年《建宁府志》卷二十二)招黄山僧制松罗茶。据安徽《歙县县志》载:松罗茶起源于明隆庆年间,即1567-1572年(陈宗懋《中国茶经》第148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明闻龙于崇祯三年(1630)所著的《茶笺》中说及其工艺:“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此法当系精细的炒青绿茶工艺。

松萝法极为精细,加上武夷茶叶内质优异,故用此法制出的武夷茶品质极佳,得到朝野青睐是自然之事。

但是,由于武夷茶产量大增,要求精细的松萝之法根本无法满足需要,因而制作上也就出现粗制滥造的现象。曾在福建为官8年的周亮工(1612-1672)在其《闽小记.闽茶》中写到:“崇安令招黄山僧制松萝茶”、“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即试之,色香亦具足,经旬月,则紫赤如故”。“经旬月,则紫赤如故”此可能炒时过于大锅,炒后堆放过厚,无法晾开扇去热气所致。此茶说它是红茶,又经炒青,说它是乌龙茶,又无做青。因此只能说它是发酵了的炒青茶,当是岩茶(即乌龙茶)的前身和刍形。

据周亮工年谱载:周36岁至44岁,即清顺治五年至十三年(1648-1656)在福建任按察使,此时已进入清代,由此可以说,明末尚无乌龙茶和其他发酵茶制作工艺。

在清代初年反复摸索的基础上,于清康熙后期,武夷茶才逐步形成一种新型的岩茶制作工艺,即乌龙茶制作工艺。康熙三十年(1691年)入武夷山为僧的闽南同安布衣士人释超全(此为文史学者林英乔据厦门、同安志的考证,见《农业考古》1992年第4期)的《武夷茶歌》可见一斑,其诗云:“嗣后岩茶也渐生,山中藉此少为利”,此处“岩茶”非产地之称,而属工艺之名,因为此前这些茶树也生长于岩中,而是采用团、饼和晒、蒸、炒青之制法,故未称岩茶;“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此四句当是讲制茶要求的气候,而不是指生长自然条件,如今不论是手工或机械制作,还是对天气有所依赖,好天易制好茶,阴雨天就较难出精品;“鼎中笼上炉火红(有的写为温),心闲手敏工夫细。”此二句似说明其时制法,已不像松萝法,鼎中炒、鼎中干燥,还要一人急扇之,以防其黄。而是锅温高达发红,如尔后至今的岩茶炒青锅温,也高达如此,这是明显的乌龙茶制法。稍后在他的《安溪茶歌》也云:“溪(安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由此看出当时的岩茶制法是“先炒后焙”的,这明显地区别于绿茶只炒不焙、红茶不炒就揉的基本制作工艺。综上所云:释超全所作的《武夷茶歌》、《安溪茶歌》说明十七世纪后期武夷山已发明了乌龙茶制作工艺,只是工艺上还不完善而已。

后来,王草堂的《茶说》记述就较详细了。文曰:“武夷茶采后,以竹筐(竹筛)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摇的意思),香气越发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在崇安县为令(1717~1722年)的陆廷灿,于1734年将此文编入其茶书《续茶经》。这种经晒、摊、摝、炒的制法属乌龙茶制作工艺。

二 茶界公认乌龙茶起源于武夷山

武夷岩茶即乌龙茶制作工艺,起源于武夷山是茶界基本公认的。当代茶圣吴觉农说:“关于乌龙茶,据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引王草堂《茶说》……直到现在,属于乌龙茶类的武夷岩茶的制法,还离不开上述的基本特点。后来产制乌龙茶的福建崇安,又产制出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烟小种)(吴觉农《茶经述评》二版90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当代茶叶专家、原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程启坤说:《茶说》成书时间在清代初年,因此武夷茶这种工艺的形成,定在此之前。现福建崇安(1989年撤县设武夷山市)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这种乌龙茶传统工艺的特点。”(陈宗懋《中国茶经》114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说:“我国的乌龙茶最早起源于武夷山,尔后传之闽南的安溪县,再传到广东和台湾省。”(福建茶叶学会2005年5月编印的《张天福选集》209页)。张天福先生还于2002年2月挥毫直书“乌龙茶故乡武夷山”大幅墨宝馈赠武夷山茶人黄贤庚。

三 功夫茶发端于武夷山

功夫茶指的是乌龙茶冲泡品饮之技法。此法随同乌龙茶形成而发端于武夷山。武夷岩茶(属乌龙茶)出现之后,其佳品为数极少。《随见录》云:“武夷茶……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清陆廷灿《续茶经.茶之出》)这说明当时武夷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此“工夫茶”为茶品。同时看出当时武夷岩茶总量也不多,所以品饮时极为珍重,只用小壶小杯,而且讲究冲泡品饮技巧。清代钱塘才子袁枚(1716-1798) 写到:“丙午秋(1786年),余游武夷,僧道争以献茶。杯小如胡挑,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体贴之……”(袁枚《随园食单》)。这当是最早的功夫品法。此法很快传至富庶的漳泉,并延至潮汕等地,有闲之士则增繁添序,演绎出了“潮汕功夫茶”。汕头茶人郭马风说:清人俞蛟(1751-?),于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年)在潮州兴宁县任典史,其《潮嘉风月记.工夫茶》成于任1801年间(《农业考古》2005年第4期314页)。由此可见俞蛟成书时间比袁枚游武夷山至少迟了15年,且俞蛟书中说,潮汕泡茶时“投闽茶于壶内冲之”、“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极佳者每斤需白金强二枚。”其当地人士郭马风之文及陈镜雄、徐少娜所编《潮汕工夫茶说》都如是说。因此武夷山功夫茶是后来漳泉、潮汕等地功夫茶之刍形。

清时武夷茶就形成集地,其先在本邑下梅街、星村街,道咸间(1821-1860)下梅茶市移至赤石街。由于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的完善,深得饮者青睐。自乾隆初始,武夷茶由山西客商贩运至蒙古和俄罗斯,大得其利;同时岩茶遍销闽粤台和东南亚,销路宽广,价高利厚,从而促进了武夷茶的发展。据1942年《崇安县新志》卷十九载:清时茶厂近百家,产量逐增,1875-1908年约40万斤,且价格攀升,创历史最佳水平。

乌龙茶的主要产地,福建、广东、台湾

乌龙茶前世乃是北苑茶是福建省最早的贡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乌龙茶的产地在哪里,这个问题不如改成各种乌龙茶的产地在哪里来的比较贴切一点。

乌龙茶的三大主要产地

大家都知道乌龙茶的品种有很多,在如此多的品种下要问其产地在哪,那就相当的广泛。若非要给个回答那小茗只好告诉你乌龙茶最早起源于是福建省。有福建省慢慢发展出去的现如今主要有福建乌龙茶、广东乌龙茶、台湾乌龙茶三大乌龙茶。

乌龙茶主要产地——福建省

福建省我们就以大红袍为例,因为小茗比较喜欢大红袍。大红袍是乌龙茶的一种可以说是珍品。生产于福建省武夷山。武夷山不仅风景秀丽生产出来的茶叶也是相当极品。大红袍可以说是经久耐泡啊,多泡几次依然有着桂花香的味道。不亏是有着茶叶之王的称号。

乌龙茶主要产地——广东省

凤凰单枞是产于广东潮汕,可以说是广东乌龙茶的一个代表。凤凰单枞以形态优美、香气浓郁、味道甘爽而成名。凤凰单枞也是乃耐泡的哦。香味也很持久喝入口中后会觉的有点苦涩,但会让你有着无穷的回味。那种幽雅宜人独特的芳香。久久让人难以忘怀。

乌龙茶主要产地——台湾

东方美人说的就是生产于台湾鹿谷乡的冻顶乌龙茶。由福建省武夷山移植到台湾后养殖才发展的。其外形半球状、条索整齐。泡开后汤色比较明亮、香气类似于桂花香。


乌龙茶的分类

根据发酵程度的不同,乌龙茶通常可分为轻度发酵茶(约10%—25%)、中度发酵茶(约25%—50%)和重度发酵茶(约50%—70%)。不同的乌龙茶,其发酵程度是不一致的,轻发酵乌龙茶摇青程度较轻,摇青次数少;重发酵乌龙茶摇青程度较重,摇青次数较多。

轻度发酵乌龙茶

轻度发酵乌龙茶以文山包种茶、清香型铁观音为代表。文山包种茶发酵程度在乌龙茶中为*轻,约8%—10%。焙火亦轻,比较起来更接近绿茶,在乌龙茶中别树一帜。

外观似条索状,色泽翠绿有油光,汤色蜜绿鲜艳带黄金,香气清香幽雅似花香,滋味甘醇、爽口,收敛性好,回甘性强。

清香型铁观音属于流行性的轻发酵乌龙茶,发酵程度15%—20%。“清汤绿水”就是清香型铁观音*具代表性。这就是目前市场比较多的称清青工艺的铁观音。

比起福建传统“绿叶红镶边”的乌龙茶,“清香型”乌龙茶具有明显的“三绿”特点:即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冲泡后香气清香持久,茶汤明亮见底,入口生津,落喉甘滑,韵味强,嫩香回甘。

中度发酵乌龙茶

传统工艺生产的“浓香型”乌龙茶的发酵程度一般较重,属于中度发酵,主要代表有传统制法的铁观音、武夷岩茶、闽北水仙以及广东凤凰单丛等。

比如闽北乌龙,其外形粗壮紧结,色泽青褐油润,俗称“宝光”;汤色深橙黄或橙红色,显金圈,叶底肥厚,柔软,花果香浓郁高长,滋味浓醇甘爽。一般其发酵程度可高达50%左右。

重度发酵乌龙茶

重度发酵的乌龙茶,非白毫乌龙茶莫属。白毫乌龙茶是台湾独有的名茶,是乌龙茶青茶中发酵程度重的茶品,一般的发酵度为60%,也有些多达75-85%。

其外形枝叶连理,白毫显露,故称白毫乌龙茶,因其外形白、绿、黄、褐、红色相间,犹如朵花,又称“东方美人茶”。其汤色呈琥珀色,鲜艳明亮;蜂蜜香型或熟果香型,甜香明显且浓长;滋味甘甜、鲜爽、醇厚。

不同的乌龙茶,因茶树品种和制造工艺的不同,成就了不同的品质特征。以香气为例,轻度发酵茶似绿茶,具有清香;中度发酵茶清香较浓烈;重度发酵茶似红茶,具有蜜香。

爱茶的朋友们可以根据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款乌龙茶,细啜一口,体会古人“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的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