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乌龙茶里藏金龟什么是肉桂茶及发展史

乌龙茶里藏金龟什么是肉桂茶及发展史

2019-07-27 访问量: 13 茶礼仪网

乌龙茶是极具鉴赏性的茶类,而精品乌龙茶由于其出自特殊的产地环境、精湛的传统工艺、优异的种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与之所承载的独特文化元素,孕育出与众不同,独具魅力的名枞。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武夷岩茶脱胎于历史上的武夷茶(绿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唐朝孙樵(约公元825-885)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说“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而摘……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乌龙茶里藏金龟什么是肉桂茶及发展史

元大德六年(1302年),朝廷为监制贡茶,在武夷山特设“御茶园”,创官焙局,在制茶过程中不断摸索,武夷茶独特的制作技术脱颖而出,出现了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的乌龙茶(即现在的武夷岩茶),并逐步形成品质甚优的乌龙名枞,产自武夷山脉的水金龟和半天腰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水金龟,传闻始于清末,因引起诉讼耗资千金而出名,原产于牛栏坑杜葛峰下半岩上,属于天心庙产,遇倾盆大雨而将峰顶茶园部分茶冲至牛栏坑底的半山岩石处停住,后水流成沟于树侧流下,此为水金龟名的渊源,而1919年至1920年曾引起诉讼,双方耗资千金,使水金龟名声更大,列为名枞之一。水金龟的生物学特征为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植株大小中等,皮色灰白,树枝略有弯曲,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而枝叶呈约75度向上着生,叶为长椭圆形,叶质较厚脆,叶呈翠绿色有光泽,叶面微隆起或平,主脉稍粗露,侧脉细而显露,8至10对,叶身内折,叶尖渐或骤尖,叶齿稍锐而疏,21至29对不等。芽叶紫绿色,茸毛较少,节间较短。水金龟的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较密,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四月下旬。产量中等,亩产乌龙茶130公斤左右,春茶一芽二叶干茶含氨基酸2.3%,茶多酚28.8%,咖啡碱3.9%。

水金龟的采制加工工序为传统的闽北乌龙茶加工方法,品质特点为干茶条索紧实,色泽灰褐有光泽,香高细长,岩韵显露,茶汤滋味醇厚甘爽,回味持久,汤色呈橙红色给人以一种热烈的感觉,叶底颜色黄绿,红边明显,水金龟是武夷山的极品名茶之一。

肉桂,俗称玉桂,既是武夷山的名枞,也是武夷山岩茶中著名的花色品种之一,是武夷山的主栽品种。

据《崇安县新志》记载:“肉桂茶树最早发现于慧苑岩,也有一说产于马枕峰上,为武夷山名枞之一,在清中期久负盛名,肉桂除了岩韵滋味外,更以其明显的桂皮香高锐持久、久泡仍香气犹存而深受欢迎”。蒋衡在19世纪中叶所作《茶歌》中载:“奇种天然真味存,木瓜微酽桂微辛。何当更续歌新谱,雨甲冰芽次第论”。并在歌词中注明“名种之奇者红梅、肉桂……”

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有名无量,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重视,上世纪50年代起逐步推广,到80年代规模达到相当大的比例,成为武夷山的后起之秀,武夷肉桂于1980年、1982年分别获得商业部名茶评比一等奖,此后又屡次在全国评比中获奖,1985年被福建省品种委员会认定为特优品种。

肉桂的生物学特征为:无性系直立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植株尚高大,树姿呈半开张状态披展,稍直立,高2米左右,自然生长可达3米以上,分枝较为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片平均长度约为6.6至12厘米,宽4.7厘米,长宽比为3.0,为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富于光泽,叶面和叶缘均较为平整,叶身稍向内折,较光滑,叶尖钝尖,叶齿则较为钝稀,叶质较厚但厚而软,芽叶紫绿色,茸毛少,一芽三叶百芽重53.0克;肉桂萌芽期迟,属于迟芽品种,芽叶的生育力强,发芽较密,持嫩性好,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下旬,亩产乌龙茶在150公斤左右。春茶一芽二叶干茶含氨基酸4.6%,茶多酚22.7%,这在乌龙茶类中属于高氨基酸和低茶多酚品种,儿茶素含量为14.6%,咖啡碱3.8%。

肉桂的品质特征是具有闽北乌龙茶的一般外形特征并有自身的特点,大体可概括为:条索均整、紧结卷曲、色泽褐绿、油润有光、部分叶背有青蛙皮小白点可作为肉桂的识别标志之一,干嗅香显;肉桂冲泡后有独特的淡雅桂皮香气,香气持久,这是和其他品种区别的明显特征;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橙黄清澈非常赏心悦目,汤水也有桂皮香,口感舒坦,冲泡四五次仍有余香,属于高香型品种。

有用+10
分享

夏天喝武夷岩茶(青茶)会上火吗?

  

  武夷岩茶是独具岩韵的乌龙茶,具有养胃、清热、消暑、减肥等等保健。那么夏天喝武夷岩茶上火吗?以下为大家分析。

  夏天喝武夷岩茶上火吗

 

  武夷岩茶属于半发酵的乌龙茶,很多人都认为,发酵过的岩茶焙火重,夏季喝会上火。《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诸茶皆性寒,焙火发酵能驱除寒性,但不至于生热上火。烘焙过的武夷岩茶,摆放一段时间后,火气会逐渐散去,性质温和,夏天喝也不会导致上火。

 

  夏天喝武夷岩茶的好处

 

  其实夏天喝武夷岩茶,不仅不会上火,还具有较多的好处:

 

  1、夏季天气酷热,人们常喝冷饮来消暑降温。冷饮喝多,身体易受寒邪的侵扰,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适当热饮一些武夷岩茶,能起到消暑生津、开胃健脾、促进消化、养胃等好处。

 

  2、夏天气候容易导致人们犯困,而武夷岩茶中含有咖啡碱成分,能刺激人体中枢神经,振奋精神,起到提神、清心的作用。

 

  3、夏天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常感到口干舌燥。适当喝些武夷岩茶,茶中的多酚类、醣类等能和人体的唾液产生化学反应,刺激唾液的分泌,从而滋润口腔,产生清凉感。

 

  夏天喝武夷岩茶注意事项

 

  夏天喝武夷岩茶的好处有很多,但凡事要有度,不宜过量。空腹时不宜饮岩茶,饭后也不能马上喝。晚饭后或睡前几个小时,尽量不要喝武夷岩茶,以免影响睡眠。

 

  通过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夏天喝武夷岩茶是不会上火的。

武夷岩茶“陈茶”概念及意义

武夷岩茶“陈茶”概念及意义

大红袍 ( 齐坤/摄)

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品质较好的岩茶,其价值也会随着存放时间的变长而有所提高。那句“藏得深红三倍价”,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岩茶的内质成分具有奇妙的药理作用。在日常的品饮当中,陈年岩茶的滋味和魅力也更让人体会到啥叫“言有尽而意无穷”。

岩茶之“陈化”

武夷岩茶,属于半发酵乌龙茶。品质以其特有的香气和滋味为主:由茶多酚、生物碱、有机酸、维生素等物质以及一些香气成分组成。这些内含物质多为还原性物质,极易受湿度、温度、光线和氧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它们相互进行水解反应、氧化反应、缩合或聚合反应等,在茶汤中形成汤色、香气、滋味。这也是茶叶陈化质变的主要机理。譬如产生一些我们称之为“陈”的气味。

陈年武夷岩茶的内质转化,就滋味而言,因各人的嗅觉与味觉不同,感受就会各有不同。当然,岩茶在各个时间段的存放期里表现也不尽相同。

岩茶之“陈饮”

武夷岩茶“陈饮”的习俗自古有之,明崇祯进士周亮工《闽茶曲》云:“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

陈年岩茶上品者,条索乌褐紧结,饮之香气四溢,有木香及陈香。汤色红艳透亮犹如陈年红酒一般。茶汤入口顺滑绵柔,醇厚甘甜,饮后润滑生津,喉韵明显,舌如泉涌。叶底厚实乌亮,青涩味全无。老茶耐泡度极高,泡至十多泡仍有余味,且越泡越甘甜。

岩茶之“陈味”

通常认为,从制作完成开始存放,在五到十年左右是初发酵期,容易有微酸,并且会逐渐转强;到十五年左右酸味渐退,闻起来会有梅香,一般称为梅香老茶,其梅香可持续到二十年左右;然后又逐渐转化,可能会转成带有花果香,持续到二十五年左右——继续存放,茶性则继续转化,不断存放就不断转化,茶性越转越温,越来越润。

在存放的过程当中,茶叶可能碎裂,不似当初那般完整;可能变黑,可能有白霜,可能有药味,可能有木香……

其香馥郁,沉稳,醇厚,涎滑,无涩,柔中带刚;

其色深重、明亮、清澈,持久耐泡;

茶汤表面常有白雾如聚,轻盈婀娜,美不胜收;

饮后打嗝通气,养胃驱寒,消暑生津,益气安神,除闷涤乏,防辐射,抗衰老,降三高……

总之,陈年岩茶的种种变化与好处不一而足,简直穷极要妙——它使人口齿噙香,使人心神舒畅,使人念念不忘。

解说乌龙茶的历史与发展

乌龙茶也可以称为青茶,属于半发酵茶及全发酵茶,种类比较多,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至今仍保持手工经十数道传统工艺程序,方能制作成始终呈现自然形态的成品。它仅产于中国的日内瓦湖----杭州西湖之畔,"形美,色翠,香郁,味甘"是龙井茶的"四绝",常被作为馈赠佳宾亲朋之高尚礼品。

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汉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

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 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到了明代,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 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

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

如果说在明代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

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民国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茶区人民在政府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从龙井茶的历史演变看,龙井茶之所以能成名并发扬光大,一则是龙井茶品质好,二则离不开龙井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所以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价值,里面蕴藏着较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