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铁观音茶文化与鉴定

铁观音茶文化与鉴定

2019-03-12 访问量: 40 茶礼仪网

    铁观音茶文化,博大精深,铁观音茶文化与中国的茶文化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但是铁观音茶文化有其独特的地方,包括茶诗茶歌茶艺茶道等,

    铁观音茶叶知识之铁观音的鉴别

    评定茶业是通过人的感官(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对茶叶的形状、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六个因素进行综合审评。审评方法是"干看外形"和"湿评内质(冲水开泡)"这两个程序。

    1、观看外形:主要是观察铁观音的外形、色泽、匀净度和闻茶米的香气。凡外形肥状、重实、色泽砂绿,干茶(茶米)香气清纯的,此类茶即观音特征明显均为上品茶;反之为次品茶。

    2、湿评品质:茶叶经沸水冲泡后鉴别其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

    (1)嗅香气:先嗅香气是否突出,再区别香气高低、长短、强弱、纯浊。嗅香时采用热嗅、温嗅、冷嗅相结合的方法。凡香气突出,香气清高,馥郁悠长的,均为上品;反之为次品。

    (2)尝滋味:用茶匙舀取适量的茶汤入口(一定不要太多),通过舌头在口腔中作吮吸打转滚动,使口腔各部位的味细胞作出综合的滋味感应。凡滋味醇厚,醇而带爽,厚而不涩,富有品种"韵味"特征的,均为上品;反之为次品。

    (3)看汤色:看茶汤的颜色深浅、明暗、清浊等。凡汤色橙黄明亮的(简称是绿豆汤)的为上品;暗浊的为次品。

    (4)观叶底:经沸水冲泡过的茶叶(称为"叶底",俗称"茶渣"),倒入盛有清水的盘中,观察叶底。凡叶底柔软、黄亮、"青蒂绿腹红镶边"明显的,均为上品;反之,为次品。

    铁观音茶叶知识之冲泡方法

    茶、水、器、火四者,环环相扣,这和我们谈的如何泡好茶正好相呼应。 泡茶看似容易,将茶置于壶内,注热水,待片刻,再倒出来,就完成了"泡茶"!表面看来,铁观音茶就如上述的分解动作,就可得好茶汤!然而,静心观茶、识茶,钻研茶的特质,才是泡好茶的第一步!此外,实际泡茶过程中,以及面对不同茶叶和茶器时更仔细分辨,才得好茶汤滋味。

    安溪铁观音茶的泡饮方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首先,必须严把用水,茶具,冲泡三道关。水以山泉水最好,茶具以小巧方便为佳,如果用炭火来烧水那是最好不过。

    冲泡按其程序可分为八道:

    1 白鹤沐浴 (洗 杯):用开水洗净茶具

    2 观音入宫 (落 茶):把铁观音茶放入茶具,放茶量约占茶具容量的五分;

    3 悬壶高冲 (冲 茶):把滚开的水提高冲入茶壶或盖瓯,使茶叶转动;

    4 春风拂面 (刮泡沫):用壶盖或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清新洁净;

    5 关公巡城 (倒 茶):把泡一,二分钟后的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的茶杯里;

    6 韩信点兵 (点 茶):茶水倒到少许时要一点一点均匀地滴到各茶杯里;

    7 鉴尝汤色 (看 茶):观尝杯中茶水的颜色

    8 品啜甘霖 (喝 茶):乘热细缀,先闻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闻,浅斟细饮。饮量虽不多,但能齿颊留香,喉底回甘,心旷神怡,别有情趣。

    对于冲泡艺术而言,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讲究理趣并存的程序,讲究形神兼备。茶的冲泡程序可分为:备茶、赏茶、置茶、冲泡、奉茶、品茶、续水、收具。

    铁观音茶叶知识之铁观音喝法及使用

    铁观音最好用盖碗泡,水尽量用纯净水来泡,水温九十度左右为宜,第一道水洗茶和暖杯,第二道水十五秒为香,以后每道顺延十五秒,最好不超过七道茶水,若是春茶基本是五道,无明显茶香后属茶渣,虽有味实无保健之效,铁观音非越久越好喝,茶香回味为好茶独有,所以品茶以新茶为佳,且上好铁观音有酸度,若久存则酸度渐失去。

    新茶并非越新越好,喝法不当易伤肠胃,由于新茶刚采摘回来,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这些物质对健康人群并没有多少影响,但对胃肠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肠道炎症的病人来说,这些物质就会刺激胃肠黏膜,原本胃肠功能较差的人更容易诱发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此外,新茶中还含有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碱以及多种芳香物质,这些物质还会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有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应适量饮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时饮用。正确方法是放置半个月以后才可能使用。

    在泡行茶过程中,身体保持良好的姿态,头要正、肩要平,动作过程中眼神与动作要和谐自然,在泡茶过程中要沉肩、垂肘、提腕,要用手腕的起伏带动手的动作,切忌肘部高高抬起。 冲泡过程中左右手要尽量交替进行,不可总用一只手去完成所有动作,并且左右手尽量不要有交叉动作。 冲泡时要掌握高冲低斟原则,即冲水时可悬壶高冲、或根据泡茶的需要采用各种手法,但如果是将茶汤倒出,就一定要压低泡茶器,使茶汤尽量减少在空气中的时间,以保持茶汤的温度和香气。

    品茶包括四方面内容:一审茶名,二观茶形色泽(干茶、茶汤),三闻茶香(干茶、茶汤),四尝滋味。

有用+10
分享

乌龙茶起源于武夷山介绍

乌龙茶起源于武夷山介绍

 乌龙茶的制作工艺为何会起源于武夷山呢?笔者认为,当是从散茶及松罗茶制作工艺演化而来的。我们知道,无论是最早记载的唐代“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的武夷“晚甘侯”,还是元代四曲皇家御茶园制作的武夷贡品“石乳”,均为蒸青团茶或饼茶。由于团、饼茶经蒸捣不能很好地保持茶叶的自然风味,且制做、饮用程序繁冗,既不能满足世人品饮的要求,又影响茶叶发展。因此,明洪武年间,朝廷颁令罢龙团,改制散茶。此当是绿茶,其制作工艺较之团、饼茶有了大简化,只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但散茶茶青采摘细嫩尖小,不经萎凋,主要工序在杀青,即将茶叶放入红锅热炒,用以蒸发水份,破坏酶的活性,产生香气,虽然保持茶叶自然真味,但缺乏熟香浓醇。

 尔后,崇安令招黄山僧来制松罗茶(此茶约起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它较散茶香高味浓,遂仿之。松罗茶与散茶存异之处,明代闻龙《茶笺》载:“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香、味俱减”。“炒起当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松罗制法是个大进步。但由于缺于做青,叶片内含物没有适度转化,无法使香气、滋味发展。明人张大复谓之“有性而无韵”。周亮工(1612-1672)在《闽小记》中载之曰:“经旬月则赤紫如故”。时人为了克服以上弊病,即摸索进行做青,目的使茶青叶片部分发酵,后炒焙之,这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验,才得以成功的,其中也有它的偶然发现。

 关于乌龙茶制做工艺的形成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传说清朝年间,有一队官兵经过武夷山,当时正值采制季节,厂主及工人们仓惶躲避,士兵们就睡于茶青之上。官兵走后,厂主见茶青已变软,部分边缘发红,痛心不已。无奈之下,将其炒、揉、焙,结果意想不到其茶不但香高、味厚,而且比之松罗茶更无苦涩。笔者认为,士兵们在茶青上睡觉时压迫、滚动,这种无意识的简单“做青”,却起到了部分发酵的效果,真是“歪打正着”。厂主、茶师们喜出望外,逐渐揣摩而为之,终于摸索出乌龙茶的制作工艺,这当然是初级阶段的乌龙茶。

   武夷山中茶山分布于峰岩之中,很是分散,且离茶厂较远,采茶时要各山跑动,茶青在茶篮中震动、斯磨,且加之在挑青茶篓中压放时间较长,必然会变软、红边,大晴天更为严重。由于这种状况下制出的散茶缺乏青绿,制出的松罗虽“色香亦具足”但“经旬月,则赤紫如故。”僧道茶师们企图易之技法,但“转辗相效,旧态毕露”(周亮工《闽小记》),苦于不得新法。而清兵睡压过的发酵的茶青,制出的干茶刚好顺应和发展往日所采的茶青少量红边、发酵的特点,因此茶师们便改弦更张,采用半发酵法制做武夷茶,这是工艺上的大改进。

   由于有了这种正确的开端,尔后经过长期的逐步完善为晒(雨天则烘)、摇、抖、撞、凉、围、堆等做青手法,并据情况“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力求水分挥发恰好,叶片发酵适度,香气发越即炒、揉、焙之,形成了乌龙茶制作完整工艺。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比之绿、红茶更为繁复,且做青达十几个小时之长,要求茶师们力具匠心。其独特工艺造就出武夷岩茶具备“香清甘活”、滋味醇厚的独特岩韵,因此,乌龙茶制做工艺的形成,是武夷山的一大贡献。自此武夷岩茶及其制作工艺“由武夷传到建瓯、安溪各地,并传入台湾。”因此,“溪茶遂仿岩茶样”,引得“郑世报父子引进、种制武夷水仙于永春”,形成“武夷苗裔台湾茶”。

乌龙茶发现是否乌龙一起探索乌龙茶起源

编者按:提到青茶大部分人肯定都木有听过,但是如果换一个名字大家就基本都认识了,乌龙茶大家是不是都听过呢。乌龙茶为什么叫乌龙茶?难道乌龙茶的起源真是乌龙吗?

早在宋代乌龙茶就已是贡品

尽管名字完全不一样,但事实上,乌龙茶和绿茶本是同根生,由同一种茶树孕育出来。之所以又称它是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茶叶,则是

因为它独特的加工方式:部分发酵,恰恰综合了红绿茶两者的制法。

出于这特殊制法,乌龙茶的品质也是汲取了绿茶和红茶的优点,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浓郁,就连长相,也是二者合一,有着“绿叶红镶边”的美誉。

作为中国六大基本茶类之一,乌龙茶的出现时间目前在学术界还是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则无异议:乌龙茶起源于福建武夷山。

苏轼(1037-1101年)在他的《咏茶诗》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这里的武夷茶即是乌龙茶的鼻祖,可见,早在宋代,武夷茶已经作为贡品。后来到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边设置御茶园,制龙团五千饼单独入贡,至此武夷茶名声日渐扩大,盛极一时。

在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里,也有关于乌龙茶的记载: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从澳门运输茶叶销往欧洲,起初为日本绿茶,后改为中国武夷茶,于是乌龙茶风靡到了海外。而这一记载,与《安溪茶歌》里“西洋番舶岁来贾”的描述,也正好符合。

美好的事物总能引起人们遐想,乌龙茶也不例外。关于它名字的由来,能找到N个版本各异的传说。有说因地名而名,也有说是以茶树品种命名;有和龙太子扯上关系的,也有和英雄好汉搭点边的;有说是弄巧成拙,也有说是出自老百姓的集体智慧。

其中有一段听起来比较有意思,说是几百年前在安溪西洋乡南岩村,有一名为“龙”的青年,以种茶、狩猎为生。因为浑身黝黑,村民都喊他“乌龙”。一日,乌龙上山采茶,晌午回家时在路上捕到一只山獐。

到家后,因为忙着宰杀山獐,忘了制茶,直到第二天清早才发现搁置了一晚上的茶叶。乌龙赶紧动手炒制,没想到,这看似已凋萎的茶叶冲泡后,竟然甘香异常。

他细心琢磨,终于悟出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茶叶在篓中,经过一路奔跑颠簸,是“摇青”,之后放了一夜,是“凉青”,所以后出来的茶叶才会如此特别。

乌龙茶的鉴别要点

乌龙茶是鲜叶经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和烘干几工序制成的,兼有红茶和叶红镶边。

优质乌龙茶的特征:

外形:铁观音茶条索壮结重实,略呈圆曲;水仙茶条索肥壮、紧结,带扭曲条形;乌龙茶条索结实肥重、卷曲。

色泽:乌龙茶色泽沙绿乌润或青绿油润。

香气:乌龙茶有花香。

汤色:乌龙茶汤色橙黄或金黄、清澈明亮。

滋味:茶汤醇厚、鲜爽、灵活。

叶底:绿叶红镶边,即叶脉和叶缘部分呈红色,其余部分呈绿色,绿处翠绿稍带黄,红处明亮。

劣质乌龙茶的特征:

外形:条索粗松、轻飘。

色泽:呈乌褐色、褐色、赤色、铁色、枯红色。

香气:有烟味、焦味或青草味及其它异味。

汤色:汤色泛青、红暗、带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