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武夷岩茶的兴起促进了功夫茶的发展

武夷岩茶的兴起促进了功夫茶的发展

2019-03-29 访问量: 29 茶礼仪网

武夷岩茶的兴起促进了功夫茶的发展

明代品茗艺术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使品茗不仅仅只是文人、权贵们所独享的雅事,因而为清代功夫茶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谓功夫茶并非茶之种类,而是一种品茗的方法。清初,源于武夷山的半发酵的乌龙茶出现后,武夷岩茶的品第又有了大大的提高。这种乌龙茶味甘泽、气馥郁,既没有绿茶之苦涩,又没有红茶的浓烈,却兼取绿茶之清香,红茶的甘醇,且具“香、清、甘、活”之特殊“岩韵”,因而颇得茶家和世人的好评。《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写道: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而一听妙玉说,这是“老君眉”才接了,吃了半盏。这“老君眉”,就是武夷岩茶的名丛之一。清人张英更是对其推崇备至,说“武夷(茶)如高士,可以终老。”

随着乌龙茶制作工艺的出现,岩茶品质的提高,品尝艺术也更加高雅,内涵更加丰富,奠定了喝功夫茶的基础,茶家们不仅讲究茶叶、煮水,而且讲究水质、品茶器皿、品尝饮用的方式。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秋,大文人袁枚游武夷,当时僧家道人多有敬茶献盏,“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使用如核桃般小巧的茶杯,首先领略岩茶之馨香,而后再徐缓专注地细尝茶水的滋味。武夷山让袁大才子饱赏了绝妙的品茗艺术,使他感慨良久,发出了“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也。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袁枚品茗得个中三昧,历史上传为佳话,引为典范,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清人卓尔堪,号宝香山人,用大明寺泉烹武夷茶浇诗人雪帆墓。诗云:“茶试武夷代酒倾,知君病渴死芜城。不将白骨埋禅智,为写清泉傍大明。寒食过来春可恨,桃花落去路初晴。松声蟹眼消闲事,今日能申地下情。”此诗好像一篇祭文,倾注了诗人对朋友雪帆(宋晋之号、道光进士)的哀悼之情。其以武夷茶代酒,可见这两位挚友对武夷茶的赏识。

自古僧人道士擅长品茗,栖息于武夷山茶区的僧人道士,不仅精于制茶,而且更精于品尝。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庙产主要是茶叶,且拥有“茶王”大红袍,寺僧们种茶、制茶、卖茶、品茶。以茶当酒,饮茶破睡,饮茶坐禅,成了佛事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清人林佶诗:“武夷山上多青霞,武夷道士多种茶。”(见清《武夷山志》22卷)天游观的道士静参不但把茶分为四等,而且还把茶品也形象地分为四等:茶值得一尝,首要以香馨动人,香还要求清纯幽雅,等而上之还要求甘,“香而不甘,则苦茶也!”但武夷山绝品的岩茶,还有更高的层次:活!“活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乎!”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韵,是其它名茶所没有的。其中妙谛若细加意会,雅趣无穷。

由于乌龙茶的熏陶,因而逐渐在闽粤等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功夫茶的品尝体系,茶店林立,比屋皆饮,不分权宦平民,无不以赏茶为乐事。每年茶季一到,广州、潮州、漳州、泉州、厦门等地的豪商巨贾,每每携重金接踵而入武夷,把新茶囊括而去。武夷茶一旦运到,“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甚至还讲究“扇必琯溪之蒲〃(见《龙溪县志》),颇有宋代斗茶之遗风。由于当时茶之价格高昂,令人咋舌。较高的每市斤60多块银元,至低的也要16块银元(一市斤相当时之千斤大米)。有些人为了争夺斗胜,甚至不惜倾家荡产,因而有“富家一盏茶,抵得穷人半年粮”之谚。然而佳茗并非只为富贵者包揽。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曾任永安县令的彭光斗在《闽琐记》中记载:“余罢后赴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圃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茗招待,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真乃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多矣!”堂堂的七品县官大人,也仅能在野室里偶然一享武夷奇茗,自然会慨叹于口福远远比不过野叟,可知当时若要真正享受武夷佳茗,确实不易!(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用+10
分享

乌龙茶有哪些以及品乌龙茶的三忌

乌龙茶,又叫青茶,是我国六大茶类的一种,常见于福建省、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那么,乌龙茶有哪些呢?其实乌龙茶仅仅是总称而已,还可以细分出许多不同类别的茶,如:水仙、黄旦(黄金桂)、本山、毛蟹、武夷岩茶、冻顶乌龙、肉桂、奇兰、罗汉沉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色种等以及适合配海鲜类食物的铁观音等等。

乌龙茶有哪些以及品乌龙茶的三忌

但是,不论乌龙茶有哪些,他们都是属于半发酵茶,因而,一些忌讳都是相同的。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品乌龙茶的三忌。

首先,不能空腹品乌龙茶。空腹品乌龙茶,就会轻易的稀释胃液,降低消化功能,再加上胃肠的吸收率高,导致茶叶中的不良成分大量进入血液,容易引发头晕、心慌、手脚无力等症状。

其次,睡前不能饮,如果睡前饮用它,很容易导致我们产生足够的兴奋情绪,将很难在正常的作息时间内得到入眠和休息。

还有,冷茶不能饮,乌龙茶冷后性寒,对胃不利,还可能引发冷感冒;乌龙茶茶叶中的鞣酸可与铁结合成不溶性的终合物,冷茶入体内,使体内得不到足够铁的来源,加剧有患贫血疾病的患者病情恶化。

乌龙茶有哪些这个问题你清除了吗?小编在这里还要再次提醒各位,一定要牢记品乌龙茶的三忌哦,不然健康受到影响那可真是得不偿失了。

福建乌龙茶的产地在哪福建乌龙茶为何兵分两路

福建有着千年的产茶历史,如今依然是每个区域都有产茶,加上每个区域都产不同的树种,不同的制作工艺。于是就有了红茶、青茶、白茶、乌龙茶等几个茶类。乌龙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独具特色。福建乌龙茶的产地在哪?福建乌龙茶的产地分为两大派,闽南乌龙茶和闽北乌龙茶。

闽北乌龙茶

就是武夷山产的乌龙茶,一直以来武夷山是以旅游胜地为名,近年来为茶而来的旅游的人数倒是增加了不少。闽北乌龙茶长在武夷山风景区,好茶是可遇不可求。并且好茶的价格逐年走高,闽北乌龙茶的价格,少则几百,多则几万。如今最贵的是肉桂,单丛,价格较平民的是大红袍。武夷岩茶又包括了多种名丛,名岩名枞则包含了大红袍、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铁罗汉等,普通名枞又包含了金柳条、千里香、不知春等,还有武夷水仙、武夷肉桂、武夷奇种。单是闽北乌龙茶品种,就有上千种。

但是不要认为去趟武夷山,就能找到乌龙茶的产地的正山茶,要看自己对茶理解多少?清末就有外山小种的造假案例。现在每年由江西境内运进桐木关的鲜叶,是个天量,周边运进的干茶量也无法估计。安溪铁观音滞销,不知又有多少茶叶,烫烫发,运进了武夷山,冒充岩茶外销,一不小心就卖给了你。

闽南乌龙茶

闽南乌龙茶最得意的代表,就是铁观音了,主要乌龙茶的产地是安溪,安溪县又分为内安溪与外安溪,其中以内安溪为正宗的安溪铁观音。当然别以为安溪就只有铁观音。还有黄金桂、毛蟹、大叶乌龙、本山,还有永春佛手、闽南水仙,当然对于闽北乌龙茶来说,是小巫见大巫。

福建乌龙茶为何兵分两路

单从乌龙茶的产地的人气,闽北乌龙完爆了闽南乌龙。在很早的时候,安溪茶就瞄准了最大的敌人武夷岩茶。在早期,岩茶是武夷已经是高级茶,武夷山的好茶,高价卖给英国商人。安溪茶供给万家大众。很多安溪茶偷偷混在武夷茶中,卖到国外,这种混合的作业一般是在是在厦门进行。但是不满足于此,安溪一带纷纷仿制岩茶。通过努力地模仿,最终生产出了差于武夷茶一点点的茶。也许只是差在了武夷山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先炒后焙”成为了如今岩茶高级的代表了。南北乌龙茶也处于竞争的关系。

闽北乌龙在发酵程度较重,揉捻时也没有包揉工序,条索壮结紧实,干茶色泽乌润,而冲泡出来的汤色、口感都比较厚重。闽南乌龙发酵程度反而较轻,揉捻却比较重。干燥过程中增加了包揉工序,所以外形卷曲壮实,干茶色泽较墨绿油润。也就是一个卷曲形,一个长条形,所以闽南的铁观音出现了蜻蜓头和青蛙腿。

老屯台湾乌龙茶,台湾贵妃乌龙茶

台湾乌龙茶源于福建,但是福建乌龙茶的制茶工艺传到台湾后有所改变,依据发酵程度和工艺流程的区别可分为:轻发酵的文山型包种茶和冻顶型包种茶;重发酵的台湾乌龙茶。乌龙茶是台湾茶业发展的肇基者,台湾的植茶面积23000公顷,年产茶叶23000公吨,乌龙茶的种植面积占45%,
即达10000公顷;乌龙茶年产量占65%,即15000公吨。乌龙茶是台湾的主要茶类。台湾茶业的发展,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茶叶一直是台湾的重要经济产物,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购买正宗台湾高山乌龙茶请点击登录购买>>>>>>>>>

台湾的命运曲曲折折,历经不同阶段的移民,不同背景的政权统治,台湾岛在未开发前,孤悬海外,除了少数原住民外,是沿海渔民、流亡人士的栖护所。十五、六世纪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先有荷兰、西班牙的分占台湾南北,又有英国、日本两国不断觊觎,到了17世纪中叶(1661年),明朝遗臣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人,收复了台湾,在郑氏23年的统治中,汉人为台湾的开发奠定基础。
1683年清朝政府统一台湾,大陆沿海的同胞以各种方式纷纷移民而来,直到1895年日本割据台湾为止。在清政府212年的统治期间,台湾人口大量增加,台湾茶叶也因此根植下来。1810年(清朝嘉庆15年),福建茶商柯朝,将茶籽试植台北县,获得成功,于是台湾植茶就此传播开来。1858年(清朝咸丰8年),英法联军攻击中国,迫令缔结天津条约,规定台湾府为国际通商口岸,当时的香港英商怡和洋行(Jardine Mantheson & co.)曾派人到台湾来收购乌龙茶的粗制品。?
1868年(清朝同治7年),英国商人约翰杜德(John Dodd)深感台湾粗制乌龙茶,每年运往福州从事加工精制,再行包装以备运销,诸多不便。因此杜德氏乃聘请福州茶师,购进制茶器具,来到台北,从事乌龙茶的精制试验,获得成功,隔年,1869年(清同治8年),杜德氏将127860公斤的台湾乌龙茶以福摩沙茶(Formosa Tea)的标记,装载了两艘帆船直航美国,大受
欢迎,这是台湾乌龙茶首次运销国际的第一人。
1873年(清同治11年),台湾乌龙茶蓬勃发展,五家洋行在台北争购乌龙茶,使台茶售价节节升高,每60公斤乌龙茶从15元跳升到30元。当时台北一般茶商,莫不利市三倍,因而刺激各地之茶农,更加努力增加茶叶生产,开创了乌龙茶的黄金年代。据连雅堂先生所著《台湾通史·农业志》中:"夫乌龙茶为台北独得风味,售之美国,销路日广,自是以来,茶业大兴,岁可值银二百数十万圆,厦汕商人之来者,设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溪人,春至冬返,贫家妇女拣茶为生,日得二三百钱,台北市况为之一振。"?
1881年(清光绪7年),台湾乌龙茶遭受世界茶业不景气影响,再加上台北之五家洋行认为台湾乌龙茶价格昂贵,无利可图,乃中止收购,致使乌龙茶有行无市,陷于困境,号称清代乌龙茶业之"碰壁时代"。当时,台北一般茶商,鉴于乌龙茶之市况,日趋不景气,于是迫不得已,将台北大稻埕一带之滞销乌龙茶,大部分运往福州,改制"包种茶",普通称为"花香茶"。而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吴福源先生,亦渡海来台,独资经营"源隆号"茶庄,开始制造这种具有花香的包种茶,此为台湾乌龙茶改制包种茶之由来,台湾从事包种茶制造之先声。不久,泉州府安溪县的商人王安定、张占魁两人合办"建成号"茶庄,从事经营包种茶之贩卖。包种茶在台湾也就渐渐与乌龙茶并驾齐驱了。
清代台湾经营茶业者,设馆收购茶叶,称"茶馆",茶馆的重要地位仅次于茶农,盖以当时台湾之茶馆,不单为毛茶的收购者,而且也是加工精制者,负责毛茶的收购再行 加工精制,也经营外销箱茶的制造。茶馆又分两种:一为从事乌龙茶的茶馆称"番庄";一为从事包种茶的茶馆称"铺家";另外,兼营乌龙茶和包种茶的茶馆,称"乌龙包种茶馆"。
1895年(清光绪21年),日本统治台湾以后,台湾乌龙茶的市场已经大大不如从前,代之而起的是具有花香的包种茶。危机也是转机,乌龙茶为求解脱困境,逐渐在制造技术上求突破,彰显出乌龙茶的特色,于是以四分之三发酵的制造方法,具有果香味做为乌龙茶的主要特色,市场的反映很好,乌龙茶再度得到市场的肯定。而高级乌龙茶所特有的熟果香气,带有蜂蜜甘的滋味,外形黄、白、红三色相间,犹如婉约的"东方美人",若加上一滴白兰地酒,更是芬芳迷人,因此,又称为"香槟乌龙茶"、"东方美人茶"。到了1923年,三井公司更设立新式工厂,专门制做四分之三发酵的乌龙茶,销往美国,颇受欢迎。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