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著名乌龙茶岭头丹宗品质特征介绍

著名乌龙茶岭头丹宗品质特征介绍

2019-11-07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岭头宗珊属于乌龙茶,产于广东省饶平县平溪镇岭头村。宗珊是继岭头兰琪之后的又一种特殊乌龙茶。从1961年到1963年,岭头村的茶农从该村的八龙子山茶园中选择了一棵当地水仙茶树。结果,叶子变黄变白,发芽更早。经过试生产,研制出一种新型茶叶。经过一些专家的判断,这种茶是以非常好的质量和许多优点被发明出来的。

第一个特征是早熟。它每年3月28日至4月5日采摘春茶,比其他种类的茶早一到两周。

第二个特点是高产量。岭头单杉介于乔木和灌木之间。它的树形是冠状的。新芽的发育具有早期、均匀、生长均匀的优点。采摘的新芽长8-15厘米,叶片椭圆形,尖端短而尖,边缘呈锯齿状。叶子一般长6.5-9.5厘米,宽3.5-7厘米。保嫩时间(从发芽到采摘)为2-3周。正常情况下,一年可以采摘5-7次。岭头宗珊茶的产量是同类茶的3-5倍。它可以在过去种植时采摘。下一年的产量可达每亩25-100公斤。第三年,亩产量增加到150-250公斤。

第三个特点是极好的,它的废茶也有同样的神韵,略带浓稠的蜂蜜和鼻喷剂。酿造时,喷鼻剂很快就会渗入,口感醇厚,弹性强。第四个特点是适应性广,弹性强。小管被种植在平坦的土地、山丘和平原上。制作完成后,岭头禅宗茶蜂蜜和鼻味的非凡神韵得以充分展现。

除了在这个县和省种植,岭头宗珊还被引进到福建、海南、湖南等省的一些宜山地区。

在灵头禅宗茶的采摘中,春茶是每年的腐败。夏茶是从五月底到七月初。秋茶在九月下旬。冬茶在十一月中旬。采摘要求是一个花蕾,两到三片叶子。其制造工艺包括晒干、风干、触绿、触摸、揉捻、烘干等。岭头禅宗茶下脚料的特点是线状略扭曲,黄棕色光泽如鳗鱼。在内部,喷鼻剂带有花蜜的味道,口胃醇厚甘甜,汤呈鲜橙红色,叶底鲜亮,竹笋颜色为红色(即绿肚皮在朱边),是当今最好的鸟龙茶。

有用+10
分享

从微生物学看武夷岩茶

从微生物学看武夷岩茶

我们对武夷山岩茶存在一个疑问:岩茶独有的“岩骨花香”,是精湛的制茶工艺塑造的还是特殊的地理价值的因素。如果是精湛的制茶工艺,是不是在其他茶产区(非岩茶产区)用同一种工艺也能将“岩骨花香”制作出来?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么多年,很多茶产区非常想搭上武夷岩茶这一高附加值的名品渠道,但大量的尝试都是失败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各地对“龙井茶”的复制是成功的?“龙井茶”最初是“西湖龙井”专属用语,但随后一大批诸神:如大佛龙井、浙江龙井(萧山)、四川龙井纷纷出现,且质量口感都不差,进而硬是将一个地理属性的名茶,转变为茶叶的一种制作方式。

可“岩茶”为什么就不能呢?根本原因在于“发酵”上。“岩茶”是半发酵茶,只要是发酵,就要有微生物菌群的干预。“岩茶”的“岩骨花香”始作俑者是隐藏在岩茶产区另一个加工者:独有的微生物菌群。这也就是为什么其他茶叶产区也懂得发酵,但始终制不出类似武夷山岩茶的原因:是微生物菌群不一样导致的。

我们在归纳武夷山岩茶时,习惯的说法是:一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二有丰富的适合制作乌龙茶的品种资源:三要归功于独特精湛的制作工艺。应该还有第四点,即武夷山独有的微生物菌群。这四者缺一不可。

其实,“半发酵”本身就是生物学的专属用语,与微生物紧密相连。我们之所以佩服福建制茶的先辈,是因为他们在生物科技还没有产生前,就已经通过经验的积累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微生物“千预”的路径。这条路径其实就是内源酶与外源酶交替作用的结果。我们以岩茶的“岩骨花香”生成为例。

岩茶的第一道工序“萎凋”与第二道工序“做青”(也称摇青),表面上是让鲜叶形成生理失水,实则是将茶叶自身拥有的酶系(内源酶)“激话”。使内源酶由最初的“结合态”转化为“游离态”,活性增强。“绿叶红镶边”以及岩茶最初产生的香气(青香),都是内源酶作用的结果。

随后的“杀青”,将内源酶的活性终止。除了保留茶叶初始的“青香”,并开始向“清香”转移(有绿茶的清香痕迹)。我们经常说的“半发酵”,其技术关键点在“半”字上,实际上是控制发酵的意思。这为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的发酵模式是以外源酶为主,具体工序体现在“揉捻”与“烘焙”阶段,这两个阶段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为外源酶敞开了大门,迎接“岩骨花香”的真正缔造者。

外源酶不是茶叶自带的酶系,而是来源于茶叶之外的微生物,是微生物的产物。这些微生物包括霉菌、细菌、酵母菌,它们有一个特性,就是属地性极强。

武夷山属于红色砂砾岩形成的丹霞地貌,在中生代晚期,发生了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有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因此,“岩”是微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之一,弥漫在武夷山脉各个角落,造就了本地区特有的微生物菌群。我们通常所说的原产地的概念,其实也包括原产地特有的微生物。

当武夷山岩茶进入到“揉捻”阶段时,伴随叶片角质层破损,茶叶细胞开始裸露于空气之中,当地的微生物乘虚而入,以茶叶中的糖为养分,开始快速滋生与蔓延,并生产出了大量酶系,即外源酶。外源酶对茶叶的“催化效果”远大于茶叶中的内源酶。“揉捻”过程中主力军是微生物中的霉菌。

当进入“烘焙”阶段时,“半发酵”的“半”字再次发挥作用,有意识通过高温与“走水返阳”逼迫微生物中的霉菌退出发酵的“战场”。而微生物另外两大主力:细菌与酵母菌开始登场。

细菌有极强的附着性与裹挟性,能够腐蚀“岩”的表层,并把它们“切割”成纳米级的微粒,使我们在品饮岩茶时十有“糯沙”感觉,是“岩”的一种特殊标记。所谓“岩骨花香”中的“岩骨”是由细菌完成的。这其中的嗜热菌(古细菌的一种)承担着主要工作,同时,另一种细菌,即大家熟知的乳酸菌将其“软化与包裹”,使得这种“岩骨”似有似无。我们品饮岩茶时感觉到的微酸,就是这种特殊的乳酸菌。

酵母菌是寄生在武夷山上壤表层中的微生物,准确地讲,属于野生酵母菌。它们最大的能耐是可以将周围自然环境中的花香吸附,然后在发酵过程中与茶的香气结合,形成特殊的“花香”。在“烘焙”时,由于高温条件,酵母菌内的蛋白质被分解,使初始的“花香”诱变为“果骨花香”中的“花香”就是这么来的。

因此,“岩骨花香”的形成,是由内源酶最先发起“攻击”,然后由外源酶进行精心雕琢在千呼万唤中形成。

但是,这里仍然有一个缺憾。我们至今没有对这一生物发酵路径进行科学解析,对参与发酵的微生物缺乏了解,包括它们具有的生物学意义,以及给我们健康带来的好处。因为这些微生物可能繁衍了几十亿年,是武夷山最珍贵的资源之一,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与科研价值。

实际上,武夷岩茶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就“岩骨”与“花香”而言,它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文学概念,一定有特殊的系列化学有机组分构成。传统的茶人似乎已经感知到它们的存在,只是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更不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武夷岩茶的味觉享受,陶醉于“岩骨花香”诗意描写和感官评价,而是需要给传统注入现代科学的力量,让传入中国百年的“赛先生”更多地走入基层第一线。(

小罐茶乌龙茶闽北水仙自然地理生长环境分布

  产地分布

  始产于百余年前闽北建阳县水吉乡大湖村带。现主产区为建瓯、建阳两县。

小罐茶乌龙茶闽北水仙自然地理生长环境分布

  生长环境

  闽北地区(现称南平市)位于北纬26°15’~28°19’,东经117°00′~119°17’,地处武夷山脉的东南坡,闽江上游,南与三明市交界、东与宁德地区相邻,西与江西接壤。东北与浙江毗连。在福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内的中亚热带暖区,温暖多湿.年均温度17℃~19.5℃,高山、半高山地区在14℃~17℃之间,年降雨量在1596~1848毫米,年平均日照量1700~2000小时,无霜期310~250天,南北部有差异。一般年份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冬短夏长,秋温高于春温。

小罐茶乌龙茶闽北水仙自然地理生长环境分布

  境内峰峦起伏,森林密布,建溪、富屯溪流贯其境,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地占80%以上。茶区土壤多数为红壤,海拔较高处也分布有黄壤和山地棕壤,由于森林覆盖面大,土壤表层有机质较丰富。一般含量为1%~2%,pH值4.5~6.5.矿质营养较多,土层较深厚,茶树生长条件得天独厚.

小罐茶乌龙茶闽北水仙自然地理生长环境分布


台湾乌龙茶之春、夏、秋、冬乌龙茶叶的特性分析

台湾产茶区四季节令茶叶采摘概况:春茶-清明到谷雨前后五天采春茶,先人称明前茶,为清明前采摘的茶叶。“雨前茶”指谷雨前采收的茶叶。“不知春茶”指惊蛰到春分俩节气中所采摘的茶叶。夏茶-立夏到小满采夏茶,俗称“二水茶”。暑茶-小暑到大暑采“暑茶”,俗称“大小暑茶”,或六月爸、三水茶。另膨疯茶(白毫乌龙)、红茶类于夏季采摘最佳,其原因为夏季制造的重发酵茶或全发酵红茶,其蜜香特别浓郁。秋茶-白露到秋分采秋茶。冬茶-霜降到立冬采冬茶,立冬后一星期采“正东茶”。有些地区在霜降节令到来时即采茶,此种茶称为“早冬茶”;必须在立冬节气到来后所采摘的茶,采称得上“正冬茶”。近几年台湾地区气候不稳定,有些地区在霜降前几天即采“冬茶”,这些是反常现象,茶叶品质也比较差。另外,寒露到霜降所采摘的高山茶,因为海拔比较高,日夜温差大,气候较冷的山区,一年四季只采收三次,甚至两次。例如梨山福寿农场乌龙茶,大禹岭高冷乌龙茶等,这些地区于立夏过后约阳历六月初采摘春茶,第二次于秋分前后采摘,一年之采茶二次而已。

台湾乌龙茶之春、夏、秋、冬乌龙茶叶的特性分析

冻顶乌龙茶

春茶特性:茶汤甘醇而清香,可冲泡次数约6-8泡,冲泡至第4泡以后,茶汤中略带茶叶因轻微萎调、轻发酵的青涩味,这是茶叶本有的味道,并非茶叶品质的问题。叶底:有弹性、叶面光滑柔软,叶质适中不薄不厚,枝梗适中,不细不粗。分析:除了金萱茶或新品种茶外,高海拔地区与低海拔地区所产的茶叶品质差异甚大,高山茶区因日夜温差大,雾气多,氨基酸含量丰富,故茶汤清甜柔软。低海拔茶叶茶汤浓郁,花香饱满,但汤韵较浓烈。故春夏秋冬四季的茶品,一般皆以高、低海拔作为品质优劣的标准。夏茶特性:茶汤苦涩味重,汤色略呈暗深色,冲泡次数约6-8泡,与第7泡以后,茶叶中的茶碱与茶单宁较易释出,茶质中的茶黄素及茶红素产生变化,于浸泡时茶汤渐呈泛红。夏茶在冲泡时必须掌握浸泡时间,或以温度略低的茶水冲泡,倒出的茶汤会比较顺口。检视夏茶最容易分辨的方法是叶面比较枯硬,其枝梗较细长而枯白,第二片叶片与第三片叶片呈公孙叶(注:芽叶及第二叶至第三、四叶片中,间距较大,称为公孙叶),其原因乃夏天茶树的日照时间较长,温度又高,茶树生长较速,因茶树的不规律发育而产生变化。叶底:枯硬无油滑面,叶质较薄,枝梗较细。分析:夏茶在冲泡过程中,第三泡或第四泡以后,当茶汤略冷时,汤色变化较大,成暗浊色。至于高、低海拔茶叶与新品种茶叶的情形,与前面提到的春茶的情形略同。秋茶特性:茶汤入口略带苦甘味,此苦甘味亦非茶汤太浓而形成的苦甘醇,它是秋茶的特性。秋茶可冲泡次数约8-10泡,冲泡至7-8泡以后茶汤会更加浓稠。因茶质中富含咖啡因与茶碱,释出后使茶汤变成浓郁。茶底:页面略带油滑度叶质不薄不厚,枝梗适中,不细不粗。分析:茶叶如在农历节令中的立秋至处暑间采摘,可称为秋茶,其茶汤较略涩味。如于白露节气过后采摘,或到秋分节令中采茶,其品质较佳;坊间大部分茶行以秋分后至寒露之间采的茶,以真空包装储放至冬季后再以冬茶出售,利润较佳。冬茶特性:茶汤入口既有滑软的感觉,冲泡达10泡左右茶汤韵味采渐渐淡化,茶质中含有丰富的氧化酵素,茶叶中氨基酸及果胶质的成份,比其他季节茶叶所含的更高,故茶汤呈柔软有活性而甘醇。茶汤的花香味较春茶略浓,茶叶品质为一年四季产品中最佳者。叶底:叶面油滑细嫩,叶质较肥厚,枝梗略粗。分析:市场上有冬片茶是在小雪与大雪节令间采收,其产量有限,刚采摘时茶汤活软清香,口感极佳,可惜茶香及汤韵于两个月后渐渐淡化,不易保存,如果进行烘焙,茶质流失,影响茶叶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