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水仙是岩茶还是乌龙茶

水仙是岩茶还是乌龙茶

2019-11-18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水仙是岩茶还是乌龙茶?水仙茶是乌龙茶,这是确认无疑的。不过是不是岩茶却是要看产地,产于武夷山的岩茶,但产于广东的却不是岩茶,具体如下:

产于武夷山的水仙茶是岩茶

武夷水仙既是岩茶,也是乌龙茶。岩茶,因“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而得名。属半发酵茶,青茶(乌龙茶),以“岩骨花香”的独特岩韵著称。目前,武夷岩茶主要有武夷水仙,武夷肉桂,武夷奇种等。

闽北水仙茶,是闽北乌龙茶中两个花色品种之一,品质别具一格,“水仙茶质美而味厚”,“果奇香为诸茶冠”。

水仙品种,适制乌龙茶。但因水仙产地不同,命名也有不同。闽北产区用福建水仙种,按闽北乌龙茶采制技术制成的条形乌龙茶,称闽北水仙。闽北所种的水仙种,约在光绪年间传入,其成茶称水仙或闽北水仙。闽南永春产地以福建水仙种,按闽南乌龙茶采制而成的闽南水仙。

产于广东的水仙不是岩茶

凤凰水仙,乌龙茶,原产于广东省潮安县凤凰山区,相传在南宋时期已有栽培,迄今已有900余年历史。

凤凰水仙原产广东省潮安县凤凰山,相传在南宋时期已有栽培。现树龄逾200年者有2000多株。主要分布在广东潮安、丰顺、饶平、蕉岭、平远等地。20世纪50年代后,广东省大面积栽培。海南、广西、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区有少量引种。

凤凰水仙具有独特的天然花香,汤色澄明黄亮,碗内壁显金圈,滋味浓醇鲜爽,叶底匀齐,青叶镶红边。其泡茶方法也十分讲究,用特制精巧的宜兴小紫砂茶壶,用“若深珍藏“小瓷杯泡饮,茶多水少时间短。一泡闻其香;二泡尝其味;三泡饮其汤。饮后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畅销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水仙茶的加工工艺属于乌龙茶

工艺要求:鲜叶-萎凋(两晒两晾)-做青(摇青结合做手-晾青交替进行)-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文火烘干-摊凉-拣剔-成品。

晒青

成都掌握宜偏重,即两晒两晾,以促进鲜叶梗脉的水分能够顺利地散发;做青时,摇青次数宜少,摇青时间宜短,程度宜轻,摇青后的晾青应适当薄滩多晾,故有“懒水仙”之说。目的是控制青叶发酵红变在适当的范围;干燥时,温度适当提高,时间延长,俗称“火候饱满”,使成品滋味浓厚。

做青

做青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温度高,湿度低可加速水分蒸发,使青叶理化变化同步进行,在短时间内达到适度要求;湿度高,则水分蒸发慢,走水困难,因而在生产中,湿度高时要加强鼓风,多设火炉,以促进青叶走水。

堆青

堆青处理,视做青的程度而定,历时1.5~2h,厚度30~40cm至红边较足,香气大起时进行杀青。做青适度:叶面黄绿,叶缘朱红色,青带绿腹,红镶边,叶质柔软,手摸光滑如绸,青气消退,花香显露,叶片突起呈龟背状。

杀青

筒体温度要求在220~240℃,手感以手背放置筒口有刺痛感为度,白天看锅壁泛白,夜间微红时即可。叶投入时有“噼拍”声,投叶量25kg上下。

杀青以闷杀为主,2min后,开启排气风扇,将水蒸汽吹出筒外。杀青达适度时,手握杀青叶成团,有粘手感,不易弹散。折梗不断,茶香显露、减重率36~40%,雨青杀青程度掌握要求更足些。

揉捻

将适度的杀青叶略为散热后,随即装入揉捻机,装叶适量快速,压力以轻→略重→重为度,至条索紧结,卷曲率达90%以上,下机历时约10~16min。

烘干

通过热化学作用,发展色、香、味品质。要求进风口温度150℃,摊叶厚2~3cm,转速快盘,烘至七、八成干,手触略有刺手感时下机,摊放2~3h,梗干滋味更醇和;足火温度100~115℃,慢盘烘至手折梗脆断为适度,下机稍摊凉,密封保存。

因此,产于武夷山的水仙茶既是岩茶也是乌龙茶,产于广东的水仙不是岩茶却是乌龙茶。总之,水仙茶是乌龙茶,这是毋庸置疑的。

有用+10
分享

武夷岩茶近代名丛的花名

武夷岩茶近代名丛的花名

林馥泉1943年调查武夷慧苑岩厂茶树花名,记录了茶树花名计280种,还有许多岩厂的名丛如历史上有记载的著名的大红袍、半天妖(鹞)、白鸡冠等均未包括在内。武夷山名丛茶树之多,可见一斑。

慧苑岩的茶树花名如下:

铁罗汉 素心兰 铁观音 不见天 醉西施 白月桂

正太仑 水葫芦 夜来香 金狮子 红月桂 瓜子仁

醉贵妃 赛文旦 正雪梨 巡山猴 绿蒂梅 正碧梅

过山龙 醉海棠 碎毛猴 正太阳 金丁香 仙人掌

桃红梅 正碧桃 瓜子金 醉洞宾 白雪梨 正太阴

并蒂兰 正芍药 正瑞香 绿芙蓉 白杜鹃 副独占

碧桃仁 正玉兰 白麝香 白吊兰 绿莺歌 金观音

正蔷薇 月月桂 红孩儿 白奇兰 粉红梅 金柳条

绿牡丹 正黄龙 大绿独占 罗汉松 白瑞香 正肉桂

石乳香 正毛球 正珊瑚 水金钱 莲子心 苦瓜

石中玉 不知春 万年红 正木瓜 万年青 石观音

水金龟 正梅占 四方竹 满树香 奇兰香 虎耳草

一枝香 龙须草 金钱草 观音竹 月上香 八步香

四季香 英雄草 千里香 满山香 灵芝草 叶下红

满地红 满江红 太阳菊 渊明菊 精神草 日日红

半畔菊 老来红 状元红 沉香草 东篱菊 凤尾草

蟹爪菊 水沙莲 午时莲 佛手莲 千层莲 八角莲

瓶中梅 岭上梅 出墙梅 庆阳兰 莺爪兰 石吊兰

四季兰 玉蟾 金蝴蝶 金石斛 金英子 金不换

玉狮子 玉麒麟 玉连环 红海棠 红鸡冠 红绣球

虎爪黄 玉孩儿 绿芙蓉 大桂林 水中蒲 绿菖蒲

水中仙 老君眉 老来娇 老翁须 点点金 向日葵

剪春罗 剪秋罗 国公鞭 蟾宫桂 孔雀尾 万年松

关公眉 马尾素 七宝塔 珍珠球 叶下红 人参果

石莲子 吊金龟 双凤冠 威灵仙 过江龙 佛手柑

双如意 提金钗 小玉桂 一枝春 一叶金 翠花娇

兰田玉 洛阳锦 节节青 王母桃 花藻石 紫金冠

石钟乳 隐士笔 同心结 竹叶青 洞宾剑 天明冬
 
不老丹 马蹄金 五经魁 芭蕉绿 西园柳 虞美人

夹竹桃 香茗涩 天南星 小桃仁 云南碧 絮柳条

梧桐子 宋玉树 步步娇 笑牡丹 莲花盏 夜明珠

绣花针 观音掌 紫金锭 名橄榄 紫木笔 迎春柳

野蔷薇 山上臻 十八草 墨斗笔 醉和合 还魂草

胭脂米 醉水仙 白苍兰 白豆蔻 白杜鹃 白玉梅

金紫燕 金沉香 白玉筍 白玉簪 王母桃 白茉莉

赛龙齿 赛羚羊 赛球旗 赛玉枕 赛洛阳 出林素

玉如意 玉美人 正水枝 正玉盏 正斑竹 正玛瑙

正参须 正荔枝 正松罗 正白毫 正紫锦 正长春

正束香 正琉璃 正坠柳 正浮萍 正银光 正唐树

正荆棘 正罗衣 正棋楠 红豆叩 玉兔耳 岩中兰

七宝丹 五彩冠 白玉霜 向东葵 海龙角 倒叶柳

番芙蓉 初伏兰 向天梅 玉堂春 虎爪红 月月红

正青苔 正白果 正凤尾 正萱草 正桑葚 正次春

正山栀 正石红 正石蟹 正郁李 正蟠桃 正墨兰

正竹兰 正玉菊 大夫板 万年木 君子竹 紫荆树

千年矮 九品莲 金锁匙 水洋梅 水底月 月中仙

四季竹 忘忧草 正唐梅 玉女掌……等八百三十个(文章来源:武夷岩茶,图片来源,南茗佳人) 

什么乌龙茶有利于减肥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及全发酵茶,品种较多,它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

乌龙茶减肥原理

1、能活化自律神经,减轻压力

乌龙茶能提升副交感神经、自律神经的活动,预防因压力过大而造成的暴饮暴食,抑制焦躁而吃东西的坏习惯,帮你控制食欲,有利于减肥。

2、能溶解脂肪、降低胆固醇

乌龙茶能帮助脂肪代谢和溶解脂肪,有实验证明,它也有抑制胆固醇上升的作用。

3、提高能量代谢

绿茶可以1小时能提高4卡的代谢,而乌龙茶最多,1小时能提高9卡的代谢,且乌龙茶的功效能持续5个小时,所以1杯300毫升的乌龙茶就能消耗40卡的热量。

什么乌龙茶减肥

黑乌龙

黑乌龙茶是拥有独特的提炼技术,可以保持高浓度的乌龙茶茶多酚,同时还可以抑制我们传统茶所具有的苦涩的味道,饭后喝上一杯,茶多酚可以抑制脂肪吸收,也可以调节皮脂平衡,起到瘦身去油的作用。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属于半发酵茶,是乌龙茶茶中的极品,有着岩骨花香的品质特征。武夷岩茶含有大量的多酚类、儿茶素、咖啡碱等成分,这些成分起着促进消化酶和分解脂肪的作用,能够抑制脂肪的吸收,如果长期适量饮用武夷岩茶,会有很不错的减肥效果。

特级刮油去脂黑乌龙茶

黑乌龙茶的传统工艺独特,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有益菌群,这成分有利于减肥的,消脂的效果佳。

乌龙茶怎样喝减肥效果好

1、1天喝1升乌龙茶,可以抑制胆固醇,加快基础代谢和能量的消耗,还可以释放压力,一般一天的用量是,1升热水泡10克茶叶,一次一杯约100克,分10杯喝,这样每天坚持下去。

2、喝乌龙茶最好喝热茶,如果喝茶后感到不舒服,睡眠不好或其他不舒服,就不要饮用。泡茶时,水温要控制在80℃~90℃,泡好的茶要在30~60分钟内喝掉,不然茶里的营养成分会被氧化。

饮用乌龙茶忌讳

1、睡前不要饮用,会引起入眠困难。

2、冷茶不饮,冷后性寒,对胃不好。

3、空腹不要饮用,否则感到饥饿,会出现头晕欲吐问题。

看完以上内容,相信你已经了解哪种乌龙茶能减肥,想要喝茶减肥的朋友可以试试。

乌龙茶制作工艺历史及发展

乌龙茶制作工艺历史及发展

   清代是武夷茶走向辉煌的时代,由绿茶发展到武夷岩茶(即乌龙茶)就在清初。

一 清初出现乌龙茶制作工艺

清初武夷山仍在产制绿茶,1650-1653年任崇安县令的殷应寅(清康熙三十二年《建宁府志》卷二十二)招黄山僧制松罗茶。据安徽《歙县县志》载:松罗茶起源于明隆庆年间,即1567-1572年(陈宗懋《中国茶经》第148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明闻龙于崇祯三年(1630)所著的《茶笺》中说及其工艺:“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此法当系精细的炒青绿茶工艺。

松萝法极为精细,加上武夷茶叶内质优异,故用此法制出的武夷茶品质极佳,得到朝野青睐是自然之事。

但是,由于武夷茶产量大增,要求精细的松萝之法根本无法满足需要,因而制作上也就出现粗制滥造的现象。曾在福建为官8年的周亮工(1612-1672)在其《闽小记.闽茶》中写到:“崇安令招黄山僧制松萝茶”、“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即试之,色香亦具足,经旬月,则紫赤如故”。“经旬月,则紫赤如故”此可能炒时过于大锅,炒后堆放过厚,无法晾开扇去热气所致。此茶说它是红茶,又经炒青,说它是乌龙茶,又无做青。因此只能说它是发酵了的炒青茶,当是岩茶(即乌龙茶)的前身和刍形。

据周亮工年谱载:周36岁至44岁,即清顺治五年至十三年(1648-1656)在福建任按察使,此时已进入清代,由此可以说,明末尚无乌龙茶和其他发酵茶制作工艺。

在清代初年反复摸索的基础上,于清康熙后期,武夷茶才逐步形成一种新型的岩茶制作工艺,即乌龙茶制作工艺。康熙三十年(1691年)入武夷山为僧的闽南同安布衣士人释超全(此为文史学者林英乔据厦门、同安志的考证,见《农业考古》1992年第4期)的《武夷茶歌》可见一斑,其诗云:“嗣后岩茶也渐生,山中藉此少为利”,此处“岩茶”非产地之称,而属工艺之名,因为此前这些茶树也生长于岩中,而是采用团、饼和晒、蒸、炒青之制法,故未称岩茶;“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此四句当是讲制茶要求的气候,而不是指生长自然条件,如今不论是手工或机械制作,还是对天气有所依赖,好天易制好茶,阴雨天就较难出精品;“鼎中笼上炉火红(有的写为温),心闲手敏工夫细。”此二句似说明其时制法,已不像松萝法,鼎中炒、鼎中干燥,还要一人急扇之,以防其黄。而是锅温高达发红,如尔后至今的岩茶炒青锅温,也高达如此,这是明显的乌龙茶制法。稍后在他的《安溪茶歌》也云:“溪(安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由此看出当时的岩茶制法是“先炒后焙”的,这明显地区别于绿茶只炒不焙、红茶不炒就揉的基本制作工艺。综上所云:释超全所作的《武夷茶歌》、《安溪茶歌》说明十七世纪后期武夷山已发明了乌龙茶制作工艺,只是工艺上还不完善而已。

后来,王草堂的《茶说》记述就较详细了。文曰:“武夷茶采后,以竹筐(竹筛)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摇的意思),香气越发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在崇安县为令(1717~1722年)的陆廷灿,于1734年将此文编入其茶书《续茶经》。这种经晒、摊、摝、炒的制法属乌龙茶制作工艺。

二 茶界公认乌龙茶起源于武夷山

武夷岩茶即乌龙茶制作工艺,起源于武夷山是茶界基本公认的。当代茶圣吴觉农说:“关于乌龙茶,据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引王草堂《茶说》……直到现在,属于乌龙茶类的武夷岩茶的制法,还离不开上述的基本特点。后来产制乌龙茶的福建崇安,又产制出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烟小种)(吴觉农《茶经述评》二版90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当代茶叶专家、原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程启坤说:《茶说》成书时间在清代初年,因此武夷茶这种工艺的形成,定在此之前。现福建崇安(1989年撤县设武夷山市)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这种乌龙茶传统工艺的特点。”(陈宗懋《中国茶经》114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说:“我国的乌龙茶最早起源于武夷山,尔后传之闽南的安溪县,再传到广东和台湾省。”(福建茶叶学会2005年5月编印的《张天福选集》209页)。张天福先生还于2002年2月挥毫直书“乌龙茶故乡武夷山”大幅墨宝馈赠武夷山茶人黄贤庚。

三 功夫茶发端于武夷山

功夫茶指的是乌龙茶冲泡品饮之技法。此法随同乌龙茶形成而发端于武夷山。武夷岩茶(属乌龙茶)出现之后,其佳品为数极少。《随见录》云:“武夷茶……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清陆廷灿《续茶经.茶之出》)这说明当时武夷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此“工夫茶”为茶品。同时看出当时武夷岩茶总量也不多,所以品饮时极为珍重,只用小壶小杯,而且讲究冲泡品饮技巧。清代钱塘才子袁枚(1716-1798) 写到:“丙午秋(1786年),余游武夷,僧道争以献茶。杯小如胡挑,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体贴之……”(袁枚《随园食单》)。这当是最早的功夫品法。此法很快传至富庶的漳泉,并延至潮汕等地,有闲之士则增繁添序,演绎出了“潮汕功夫茶”。汕头茶人郭马风说:清人俞蛟(1751-?),于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年)在潮州兴宁县任典史,其《潮嘉风月记.工夫茶》成于任1801年间(《农业考古》2005年第4期314页)。由此可见俞蛟成书时间比袁枚游武夷山至少迟了15年,且俞蛟书中说,潮汕泡茶时“投闽茶于壶内冲之”、“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极佳者每斤需白金强二枚。”其当地人士郭马风之文及陈镜雄、徐少娜所编《潮汕工夫茶说》都如是说。因此武夷山功夫茶是后来漳泉、潮汕等地功夫茶之刍形。

清时武夷茶就形成集地,其先在本邑下梅街、星村街,道咸间(1821-1860)下梅茶市移至赤石街。由于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的完善,深得饮者青睐。自乾隆初始,武夷茶由山西客商贩运至蒙古和俄罗斯,大得其利;同时岩茶遍销闽粤台和东南亚,销路宽广,价高利厚,从而促进了武夷茶的发展。据1942年《崇安县新志》卷十九载:清时茶厂近百家,产量逐增,1875-1908年约40万斤,且价格攀升,创历史最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