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凤凰的种类划分及香气类型

凤凰的种类划分及香气类型

2019-03-21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关于凤凰单丛茶的种类等等,普通人勾勾手指头也能数出个十来种。但实际上,单丛的种类远远不止这些,丰富到连当地的茶农也没能完全搞明白。要知道凤凰单丛的种类为什么这么多,首先要看看它的定义:从凤凰水仙群体中产生的优异单株分离培植,实行单株采摘、单株制茶、单株销售的办法,并将这些实行单株采制法的茶树称为凤凰单丛。

 

  凤凰单丛是怎么分类的?

 

  为了便于栽培管理、采摘制作、商家宣传、消费者的选购等,凤凰茶农把茶树按茶树形态、成茶特点、生长环境、时代背景等等分类,并管冠上名字。世代积累,形成了上百个单丛株系、品系、品种名称。

 

  ①按树型命名:大丛茶、望天树、团树、娘仔伞等。

 

  ②按树叶形状命名:柚叶、柿叶、杨梅叶、仙豆叶等。

 

  ③按叶色命名:浅绿或黄绿色称为白叶、深绿称为乌叶。

 

  ④按叶片大小命名:大乌叶、乌叶仔、大白叶、白叶仔等。

 

  ⑤按成茶外形命名:大骨杠、丝线茶、大蝴蜞等。

 

  ⑥按成茶香气命名:蜜兰香、柚花香、桂花香等。

 

  ⑦按成茶冲泡后口感命名:杏仁香、肉桂香、水蜜桃味等。

 

  ⑧按所在地命名:乌岽单丛、中坪芝兰、坡头芝兰等。

 

  ⑨按事件、时代背景命名:东方红、棕蓑挟等。

 

  ⑩特殊命名:八仙过海、老仙翁等。

 

  凤凰单丛的十大香型是什么?

 

  以上这些茶名是不是没听懂几个?很多茶名,与当地方言、传统有关,外地人很难理解,所以市面上常见的凤凰单丛茶还是按照香型来命名的。

 

  凤凰单丛的十大香型,在1996年被提出并定义下来的,是凤凰单丛中最典型的香型。

 

  ①黄枝香:似黄栀子花香。

 

  ②芝兰香:香高细锐,香如幽兰。

 

  ③桂花香:似桂花香。

 

  ④杏仁香:杏仁香味明显。

 

  ⑤蜜兰香:似番薯的香蜜气味。

 

  ⑥夜来香:似夜来香花味。

 

  ⑦姜花香:似姜花香,香气冲天,又名“通天香”。

 

  ⑧肉桂香:似有药材肉桂香。

 

  ⑨茉莉香:似茉莉花香。

 

  ⑩玉兰香:似玉兰花香气。

 

  市面上的鸭屎香和雪片是什么?

 

  鸭屎香

 

  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个说法:一是因为茶叶长在当地的黄土壤上,俗称鸭屎土;二是因为茶农怕别人偷自己的茶树,故意丑化茶名。因茶名不雅,后被更名为“银花香”,原因是其香型类似于金银花的香气。

 

  有人认为鸭屎香就是大乌叶,但其实两者并不等同,大乌叶(即叶形大叶片深绿)的品种可以通过工艺控制做出多种香型;还有人认为鸭屎香等同于杏仁香,但实际上,鸭屎香中除了杏仁味又还包含其他丰富的花香,很复杂。

 

  雪片茶

 

  雪片,是凤凰茶区对冬茶的一种节气称谓,代表一年中最后一季产的茶。一般情况雪片在10月中旬即霜降前采制,此时昼夜温差大,制作的单丛花香艳丽,滋味鲜爽。再隔半月,熟焙暖化,让其香融入汤水,水中含香,香水交融。

 

  看完这些以后,是不是感觉凤凰单丛的分类很复杂?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凤凰单丛是属于乌龙茶。乌龙茶独特的工艺,哪怕是同一棵茶树,都可能因为采摘、制作、保存等产生独特的香气。

 

  茶香很复杂,哪怕是被香型所定义,但往往一种茶也可能含有多种香气,像这种花,又像那种花,还像水果、奶油、坚果、蜂蜜等香气。要区分记忆这些香型,还是要多喝多对比才能掌握,这也是凤凰单丛极具魅力的地方。

有用+10
分享

水仙的哀愁

水仙的哀愁

行走在武夷山的正岩茶区,经常会见到一株株连根拔起、早就被晒干了的茶树。据说,这些都是水仙。

水仙与肉桂并称为武夷山的两大当家品种,然随着市场的风向,高香的肉桂价格水涨船高,不少茶农将原本种植水仙的茶地纷纷改种肉桂。原因很简单,就是肉桂好卖,且栽种两三年即可开始收成,经济价值高,而水仙的韵味却往往需要岁月的沉淀才得以展现。且水仙属于含蓄内敛的风格,在同等品质的前提下,难以像肉桂那样一下子把人给抓住,对新茶客的诱惑不如肉桂给力。

这也怪不了茶农,武夷山的正岩茶区寸土寸金,真正的正岩茶价格十分高昂——当然,其口感也是外地原料无法比拟的——在有限的茶地尽可能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对像牛栏坑、马头岩一类以肉桂著称的山场来说,本也无可厚非。

我对“正岩”的定义或许比较狭隘,仅局限在景区内三坑两涧及马头岩一带砾壤土质、日照时间短、小气候相对特殊的山场。在工艺没有明显缺陷的情况下,正岩茶茶汤中的韵味及山场气息是他处茶青原料难以比肩的。

“岩骨花香”是对武夷岩茶的最高评价,只是因市场营销被滥用了。真正的“岩骨”或“岩韵”往往只体现在正岩茶区中优良山场,尤其是坑涧地形——地处低洼,日照时间短,小气候相对独特——所出产的茶。由于坑涧地形及砾壤土质的特性,山坡上的有机物质容易顺着水流冲刷下来,既提供天然肥力,又不致过度积水,自然形成坑涧茶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如何形容?大概是一种强而有劲的穿透力下透着清凉气息及无穷回味的感官体验。

诚所谓“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这是在品种的特性上总结而得的论述。实则,肉桂可以在山场及工艺的加持之下,做到“又香又醇”;水仙也同样能在满足相应的条件下做出又醇又香的典型“兰底”——一种带有幽幽兰香、令人十分通透舒服的底韵。只是涉及口感、气息,乃至于体感的描述,实非文字所能轻易描摹,还是需要用茶说话,亲身感受。

水仙成名于武夷山,却非武夷山的原生品种。水仙原生于福建建阳市小湖乡,属于小乔木,树形有明显的主干、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叶张大,至今已有百余年的人工栽培史,全国多数茶区都有引种。其品种性状优异,芽叶生育能力强而肥壮,1985年被评选为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然而,水仙茶树的萌芽时间较晚,加之香气不如肉桂抓人,尽管其风格中正平和、温婉内敛,依旧在追求抓眼球且快速消费的竞争市场上败下阵来,也冲击到她们在武夷山正岩茶区的地位。

水仙茶树在武夷山种植的历史悠久,至今还保留下一些树龄较大的“老枞”,也是市场上的一大卖点。真正的老枞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感官特征?首先是清晰的“木质香”,其次是八风吹不动的稳定汤感,树龄越大木质香越显,茶汤风格越是稳定,甚至有点像在喝“木头汤”一般,汤感糯糯的、稠稠的、甜甜的,且不失饱满的气息及尾劲。随着山场及小气候的差异,不同的老枞水仙香气、滋味会有些微不同,但其风格、调性是一致的。

根据陈德华、刘宝顺等先生的定义,枞味是“来自茶树自身枝干木质部的木本香、附着物的气息与周围生态气息的综合”。山场气息和枞味(尤其是木质味),是辨识正岩老枞水仙的几个要素。能品上一泡真正的老枞水仙,实在是一种令人十分满足且难以忘怀的愉悦体验。

老枞水仙是武夷岩茶中足以与肉桂抗衡的大IP,然实际产量却十分有限,也因此市场开始对“枞味”进行再解释,例如误把生长环境潮湿的“青苔味”,或者制作上导致的工艺缺陷“水闷味”当作老枞水仙特有枞味,后者往往会辅以高火烘焙,只要处理得宜,“枞味”几可乱真。然而,当存放时间稍长、火味退去之后,这类茶所留下的大多仅剩令人不爽的水闷味和青味了。

也有人援引植物学的原理,指出植物与人一样有生老病死,有自己的生物年龄,这本符合逻辑。然如果忽略茶树品种的特性,将灌木、半乔木、乔木种的茶树一概而论,谓“其年龄在6-14年生者,其采摘量与年龄成正比,15年后则逐年减低,21年之后几乎不能生产,故茶树至此年龄尽可以砍伐使之更新”,就或有以偏概全之虞了。实际上,水仙、梅占等半乔木的品种,其生物学年龄往往大于大多数灌木型品种的茶树,茶客们不追老树肉桂而偏好老枞水仙,也非全然盲目的。

年轻的水仙是被挖掉了,许多树龄不大不小的水仙被保留下来,赋予“高枞”的名号,期待数年之后能够像当今的老枞水仙一样受到资深茶人的青睐。但是,茶树也有生命,老枞从年轻的茶树、经历七八十年的岁月缓缓成长而来的,并非一蹴可几。如今,许多年轻的水仙茶树被肉桂取代了,而仍旧幸存的老枞水仙,或许有一天也会步入生命的终结。

回头看看沿途被拔掉的水仙,是否有一天,“枞味”会如同“岩骨花香”的名词一样滥大街,而真正的水仙枞味反倒成为难寻难觅的绝响呢?(

台湾乌龙茶之春、夏、秋、冬乌龙茶叶的特性分析

台湾产茶区四季节令茶叶采摘概况:春茶-清明到谷雨前后五天采春茶,先人称明前茶,为清明前采摘的茶叶。“雨前茶”指谷雨前采收的茶叶。“不知春茶”指惊蛰到春分俩节气中所采摘的茶叶。夏茶-立夏到小满采夏茶,俗称“二水茶”。暑茶-小暑到大暑采“暑茶”,俗称“大小暑茶”,或六月爸、三水茶。另膨疯茶(白毫乌龙)、红茶类于夏季采摘最佳,其原因为夏季制造的重发酵茶或全发酵红茶,其蜜香特别浓郁。秋茶-白露到秋分采秋茶。冬茶-霜降到立冬采冬茶,立冬后一星期采“正东茶”。有些地区在霜降节令到来时即采茶,此种茶称为“早冬茶”;必须在立冬节气到来后所采摘的茶,采称得上“正冬茶”。近几年台湾地区气候不稳定,有些地区在霜降前几天即采“冬茶”,这些是反常现象,茶叶品质也比较差。另外,寒露到霜降所采摘的高山茶,因为海拔比较高,日夜温差大,气候较冷的山区,一年四季只采收三次,甚至两次。例如梨山福寿农场乌龙茶,大禹岭高冷乌龙茶等,这些地区于立夏过后约阳历六月初采摘春茶,第二次于秋分前后采摘,一年之采茶二次而已。

台湾乌龙茶之春、夏、秋、冬乌龙茶叶的特性分析

冻顶乌龙茶

春茶特性:茶汤甘醇而清香,可冲泡次数约6-8泡,冲泡至第4泡以后,茶汤中略带茶叶因轻微萎调、轻发酵的青涩味,这是茶叶本有的味道,并非茶叶品质的问题。叶底:有弹性、叶面光滑柔软,叶质适中不薄不厚,枝梗适中,不细不粗。分析:除了金萱茶或新品种茶外,高海拔地区与低海拔地区所产的茶叶品质差异甚大,高山茶区因日夜温差大,雾气多,氨基酸含量丰富,故茶汤清甜柔软。低海拔茶叶茶汤浓郁,花香饱满,但汤韵较浓烈。故春夏秋冬四季的茶品,一般皆以高、低海拔作为品质优劣的标准。夏茶特性:茶汤苦涩味重,汤色略呈暗深色,冲泡次数约6-8泡,与第7泡以后,茶叶中的茶碱与茶单宁较易释出,茶质中的茶黄素及茶红素产生变化,于浸泡时茶汤渐呈泛红。夏茶在冲泡时必须掌握浸泡时间,或以温度略低的茶水冲泡,倒出的茶汤会比较顺口。检视夏茶最容易分辨的方法是叶面比较枯硬,其枝梗较细长而枯白,第二片叶片与第三片叶片呈公孙叶(注:芽叶及第二叶至第三、四叶片中,间距较大,称为公孙叶),其原因乃夏天茶树的日照时间较长,温度又高,茶树生长较速,因茶树的不规律发育而产生变化。叶底:枯硬无油滑面,叶质较薄,枝梗较细。分析:夏茶在冲泡过程中,第三泡或第四泡以后,当茶汤略冷时,汤色变化较大,成暗浊色。至于高、低海拔茶叶与新品种茶叶的情形,与前面提到的春茶的情形略同。秋茶特性:茶汤入口略带苦甘味,此苦甘味亦非茶汤太浓而形成的苦甘醇,它是秋茶的特性。秋茶可冲泡次数约8-10泡,冲泡至7-8泡以后茶汤会更加浓稠。因茶质中富含咖啡因与茶碱,释出后使茶汤变成浓郁。茶底:页面略带油滑度叶质不薄不厚,枝梗适中,不细不粗。分析:茶叶如在农历节令中的立秋至处暑间采摘,可称为秋茶,其茶汤较略涩味。如于白露节气过后采摘,或到秋分节令中采茶,其品质较佳;坊间大部分茶行以秋分后至寒露之间采的茶,以真空包装储放至冬季后再以冬茶出售,利润较佳。冬茶特性:茶汤入口既有滑软的感觉,冲泡达10泡左右茶汤韵味采渐渐淡化,茶质中含有丰富的氧化酵素,茶叶中氨基酸及果胶质的成份,比其他季节茶叶所含的更高,故茶汤呈柔软有活性而甘醇。茶汤的花香味较春茶略浓,茶叶品质为一年四季产品中最佳者。叶底:叶面油滑细嫩,叶质较肥厚,枝梗略粗。分析:市场上有冬片茶是在小雪与大雪节令间采收,其产量有限,刚采摘时茶汤活软清香,口感极佳,可惜茶香及汤韵于两个月后渐渐淡化,不易保存,如果进行烘焙,茶质流失,影响茶叶品质。

乌龙茶的历史典故及名字由来

说道乌龙茶很多人就会联想到了乌龙院,不过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就不是很了解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关其起源的典故和史料记载吧。

相传清朝雍正年间,在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退隐将军,也是打猎能手,姓苏名龙,因他长得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有一天,乌龙与往常一样,身背猎枪,腰别茶篓,上山打猎,兼采一些野生茶叶,过午时分,乌龙忽见一头山獐从前方溜过,他急提猎枪,击伤山獐。

等晚上到家,乌龙急于宰獐至深夜,竟把茶叶搁置,翌日清晨,炒制成茶,其苦涩之味尽除,香醇更胜往常,乌龙大喜,连忙邀来乡亲茯友一起品尝,众人啧啧称厅,且探究其因,仿效采制,广为传开。此后,南岩茶叶声誉远扬,遐迩闻名。于是村民扩种茶树,以茶为生。乡亲们为感念乌龙的贡献,就把所制的茶叶都称为"乌龙茶‘.世代因袭,沿用至今。后来乌龙去世了,乡亲们为纪念他,在山岩上建了一座"打猎将军庙"。

乌龙茶起源于福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乌龙茶的形成与发展,首先要溯源北苑茶。北苑是福建建贩凤凰山周围的地区,在唐末已产茶。据《闽通志》载,唐末建安张廷晖雇工在凤凰山开辟山地种茶,初为研膏茶,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已产制龙凤茶,宋真宗(998年)以后改造小团茶,成为名扬天下的龙团凤饼。当时任过福建转运吏,监督制造贡茶的蔡襄,特别称颂北苑茶,他在1051年写的《茶录》中谈到“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续诸焙所产者味佳。”北苑茶重要成品属于龙团凤饼,其采制工艺如皇甫冉送陆羽的采茶诗里所说:“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要采得一筐的鲜叶,要经过一天的时间,叶子在筐子里摇荡积压,到晚上才能开始蒸制,这种经过积压的原料无意中就发生了部分红变,芽叶经酶促氧化的部分变成了紫色或褐色,究其实质已属于半发酵了,也就是所谓乌龙茶的范畴。

上面就是乌龙茶的来源典故其史料的记载了,不管怎样是否真如上面所载,乌龙茶在中国备受人们喜爱这是毋庸置疑的。(责编:洪晓艳)